中青在线
2003年11月1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说实话为啥这么难
2003年11月13日 02:42:37

 

  很多时候,我们谴责撒谎者道德品质有问题。但对某些成瘾者来说,这是他在“不得已”的成长道路上学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他不相信自己的差错、困境和不完美也能为人所理解和宽容,也没有被接纳的体验。他只熟悉说谎这一种方式,就运用到底。

真相冷冻在冰箱里

□康华

  早起,再一次问老G:笔记本电脑修好了吗?老G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问题。看他如此坚决,便没再追问。在此前一个星期里,我已经无数次问过老G相同的问题。

  我的电脑坏了,老G答应给我修。这事儿拖了好长时间,老G总忙着他的事,迟迟没动工。只要我问,他就随口答:快修好了!我不放心,对他说,他要是没时间,我拿去请人修。老G信誓旦旦地说不用。以我对老G的了解,我知道他绝不会立即将电脑修好,所以,提前三天我就告诉他今天是最后期限。

  没想到,老G的所谓“没问题”只是随口说说。当我拿着“修好”的电脑准备出门时,老G突然拦住我:你真的要用?天哪,他想问什么?“到底修好了没有?”我有些生气了。“差不多好了,差一个程序。”我断定这是谎话。如果他早告诉我实情,我完全可以想别的办法,不至于事到临头束手无策。电脑修不修倒在其次,他居然一而再再而三、毫不犹豫地说谎。

  哪怕他说忘了,或没时间都行,我都接受,可他一口咬定了这句谎话,我忍无可忍,摔门而去。

  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

  上周日和朋友出游。出门前,我跟老G说,冰箱冷藏室里有洗好的鱼,中午你清蒸了吃。老G满口答应。我知道老G怕麻烦,不爱做饭。我特意将鱼洗净、腌好,他只要放进锅里蒸蒸就行。中午时打电话给老G,他说刚吃完饭,清蒸鱼味道不错。晚上回来,看到冷藏室里空空如也,还认为老G一顿全吃光了,就没再问。其实这时,老G要是说自己没做鱼吃,我充其量只会抱怨两句,不会真生气。两个星期之后,当我清理冰箱的冷冻室时,发现了藏在箱底的冻成冰块的腌鱼!质问老G,他说,当时怕我知道他没吃午饭而生气,就顺口撒了个谎。

  听了这话,我差点儿没昏过去。时至今日,老G居然不知道我到底为什么生气!

  我有时很弄不明白老G,一件事,他要是不愿意做,也不正面直说,而是找各种借口推托,甚至不惜说谎。张口就来的谎话,简直就成了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老G生活在一个家教颇严的家庭,他几乎不敢对父母说不。所以,回避成为老G解决争端和问题的方式。在这种回避中,说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从小,老G干一件与父母意见相悖的事时,说谎的效果总比直言相告好。所以渐渐地,老G就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父亲让老G复印一份资料,老G忘了,他会说公司的复印机坏了;母亲让老G去看望某个人,老G不想去,他会说晚上要加班;总之,拖过一时算一时。在他不敢说不,或者不愿意说出真实理由时,他就说谎。

  老G的这种做事方式,时常让人手足无措。

  那次,老G出差,告诉父母周末回来,要去看他们。到了周末,老G确实是回来了,可是太累,想休息一天再回父母家。这原本是件很简单的事,直说就行。可老G偏不,他打电话给父母,说返程机票紧张,回程时间待定。他父母不放心,电话给我,我只能帮着他说谎。父母还是不放心,又给老G的公司打了电话,公司说,他们已经回来了。这下可好,父母大怒,我成了不可饶恕的说谎者,阴谋的参与者。让我如何解释?置我于何地?

  我问老G,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需要休息?老G回答,如果不直接回父母家,他们会生气。我说,那你就不怕他们知道你说谎而生气?老G不答。好像在他和父母打交道的经验里,谎言很少被揭穿。我不知道老G是否明白,要想掩盖一个小谎言,只能编织一个更大的谎言。

  老G从原来的公司辞职了,他知道这事父母准保不同意,就瞒着他们。原公司离家很近,每周有两天中午,老G必须回家吃午饭。要想让父母不知道自己已经辞职,老G就只有坚持回家吃午饭。老G宁可大老远儿赶回家去吃那顿饭,甚至不惜找借口推掉其他约会。有时实在忙不过来,他就跟父母说自己出差了,反正绝对不实话实说。

  真不知道,说出真相对老G来说为什么如此困难。一年多的时间,老G宁可奔波于去父母家吃午饭的路上。不知道他要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之路上行进多远,也不知什么时候他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

在自欺的沼泽中越陷越深

□王风

  凌子是我的大学同学,毕业多年来我们仍保持着不错的关系,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并不喜欢她。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们都不过十八九岁,在同寝室的一帮傻丫头里,凌子显得颇为成熟且卓尔不群。比如说,听了一场专家讲座,我们会对演讲者生出无限崇拜,回到寝室后口中还不住地议论;别管懂不懂足球排球,国家队的输赢都会令我们激动万分,乘机发泄一番……这时候凌子总是充当冷静的旁观者,还不时在我们热情之际发表一些“醒世恒言”。她这种做派当然令人不舒服,但大家对她最反感的还不在这儿,最受不了的是她撒谎成性。

  通常人们说谎,不外乎是为了避免受惩罚或想掩饰什么,比如成绩不好不想让别人知道,失恋了却强打起精神以免被对方看轻等等。凌子说谎却不需要理由,张口就来,而且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你分明眼看着她从甲食堂出来,问她:“甲食堂今天有好吃的吗?”她却说:“我哪知道?我从来不去那儿。”或者,她明明没去自习室,回到寝室后却把自习室关门熄灯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这类事情多了,大家都心照不宣,知道凌子嘴里从来没有实话。

  毕竟在同一寝室生活了四年,我对她的家庭和过去的经历也慢慢有了一些了解。凌子的父母都在省城的大机关工作,但她从小在农村老家长大,和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直至上中学才回到父母身边。她曾经说过,刚回到城里上学时,别人都笑话她的一口家乡土话,连妹妹也欺负她。大学期间,每到假期凌子总是回老家去看望外婆,但周末却常常不回就在市内的父母家。她说在父母家里,总觉得自己是外人。

  大学四年,凌子几乎没有亲密的知心朋友。她有时也会对同学很热情,但由于已经给人留下不可信的印象,所以没人敢断定这热情是真是假,也没有人敢于接受。刚毕业那会儿,大家常聚会。她通常不参加,而且总能拿出堂而皇之的理由,比如要下基层调研、去外地学习等等。偏巧有一次她刚说了要去外地之后没两天,就和一个同学在大街上迎面相遇,于是她少不了又是一番解释,只是我们都懒得去论证她说的是真是假了。

  近两三年,凌子有时会主动和同学联系,大家也觉得她有了一些变化,比上大学时随和了许多。毕业后她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工作业绩不错,但她在单位人际关系并不太好,也一直没有升迁。同学们私下议论说,如果她还是谎话连篇,恐怕不会有人敢信任提拔她。

  后来,我接触了一些心理学理论,联想到凌子的童年经历,对她又多了一些理解。在农村和外婆一起生活的那段孤寂岁月中,凌子也许有过很多困惑、愤怒和自责:“为什么父母不要我?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是不是因为我不好,不招人喜爱?”在敏感的青春期,因为说话有口音而被同学嘲笑时,她也许会感觉无地自容,感到无助和羞愧。不如意的事太多,作为一个孩子,她无力改变这些,也许只能靠编造一些美丽的幻想来安慰自己,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但在现实的交往中,她又因为害怕被拒绝和再受伤害,而不得不用孤傲作为自我保护的盔甲,游离在友谊之外。

  理解了凌子的过去,我也渐渐原谅了她的谎言。看见现在的凌子逐渐放弃她防卫的利齿,重新回到旧日的同学中来,我为她高兴,也从心底里为她的改变而欣慰。

谎言的墨镜戴上还是摘下

□麦砉

  飞机起飞后不过半小时,眼睛睁开,《无间道》已经开映。

  时无间,空无间,受者无间。古代僧人在佛经上这样写道。

  真实与虚幻,谎言与诚实之间,距离多远?一部警匪片背负着沉重的哲学命题追问我们:

  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故事:刘健明,香港黑帮三合会派入警方的卧底;陈永仁,警方派入三合会的卧底。

  《无间道》最初上映时正是工作最紧张的当口。是不是最后全死光?我问同事。她们都叹息着说,是啊,最可惜的是陈永仁,就是梁朝伟!她们最后都要强调一声。我心里暗想,娱乐片既然悲惨如此,就别看了。结果还是在飞机上,猛然醒来,正是这两个卧底主角为自己的身份迷惑的时候。

  卧底,一个充满了辩证思维的名称。刺激惊险但又身份迷乱,每天需以谎言建构自己的生活和现实。

  接受了多年警匪片教育的我们总是习惯看到“卧底”英雄们在谎言中的华丽表演,而后看到谎言揭破之后他们的光辉形象―――英雄诞生了,我们还要授予其勋章。

  多么完美的想像啊!你看,这才是谎言真正诱惑人的力量。但生活毕竟是生活,谎言之后,常常是一个破碎的灵魂。

  人为什么要说谎?美国心理学统计资料说:全美约2/3的孩子在3岁前就学会了不说实话,7岁时,98%的孩子都说过谎话。心理学家们在儿童说谎心理的研究上下了很多功夫,像安全感的缺失,父母不和,环境的难以适应,都是谎言的引子。

  但成年人为什么也不能控制住撒谎的欲望?

  马萨诸塞州的心理学家RobertS.Feldmanorg征集了121对志愿者参与说谎实验:他们将与另外的一个人交谈10分钟,1/3的人被要求表现得可爱一些,1/3的人被要求表现得很能干,另外1/3的人自由发挥就可以了。

  10分钟之后,这些受试者结束谈话,才知道刚才的对话均被录像,并被要求在观看自己的录像时,记录下所有牵涉说谎成分的语言。

  结果不仅使受试者大吃一惊,RobertS.Feldmanorg也很惊奇: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说谎,60%的人在10分钟的对话中至少撒一次谎,平均每人讲了2~3句谎言。我们没有料到在日常生活中谎言就有如此高的拥护者。

  RobertS.Feldmanorg的实验似乎更像一种社会游戏:女人说谎是希望对方能自我感觉更好一些,而男人说谎大多是为了让自己在对方的眼中显得更好一些。所以小的谎言比如说,你这件衣服真美丽啊!大的谎言,我就是那个摇滚乐队的主音吉他手。10分钟内,谎言的表演可以异彩纷呈。

  最有意思的是,电影远不如现实生活更有戏剧性,就谎言的情节敷衍来说。

  但现实世界总会给无比脆弱的人类以怜悯之心。总期望通过心理治疗,能为谎言寻找一个善良的、合乎人性的出口,而不要像电影中生生死死,暗夜梦魇,无休无止。

  RobertS.Feldmanorg很有趣地总结陈词:我们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但却又教育他一定要假装喜欢他的生日礼物,这样才算有礼貌,孩子们在混乱的信息中长大,必定会影响他们成年后对说谎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必须说谎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说谎了。

  谎言的存在总是有它的道理。

  看到陈永仁在接受心理辅导时沉沉睡去,想起一年前,朋友Liar在布鲁塞尔给我写电影评论:在布鲁塞尔最大的自由就是你可以看到全世界的电影,各种各样的。

  我问Liar:你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撒谎者?

  他笑眯眯地回答:因为电影嘛,就是一个biglie(大谎言)。

  我心里也同时笑眯眯地追问一句:那电影看多了,你会不会被包围在一个由各种各样的谎言组成的环境里,最后成为谎言瘾君子?

  谎言瘾君子,更适合谁?银幕上的卧底,还是银幕下的我们?

童年真话体验曾招致威胁 防御性瞒骗支撑弱小自我

  对于经常说谎的人,人们总有一种排斥、厌恶之感。当然,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面对他人时,用谎言掩盖了真情。但我们这里谈到的“说谎成瘾”并非指这种情况。正像两篇案例所提到的人,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认为巧妙圆滑地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谎言。这些谎言也许并未直接伤害他人,也不见得为自己谋求了什么即时利益,但却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竖起了一道隔绝心灵的墙,这道墙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样的经历使他们养成了随口说谎的习惯?

  文中的老G总是担心说出实情后,最亲密的人会生气,因而他不敢正面表述自己的意见,寻找各种理由推托。可以看出,他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是经年累月形成的,即便他现在已成家立业,但内心深处依然存在幼稚和脆弱的一面。

  相比较而言,凌子的谎言可能具有更多的防范性。她从小离开父母,和外婆生活在农村,可以想见没有父母呵护的童年充满恐惧和孤独。随后她又在青春期回到父母身边,来到城里的学校,同样需要一个适应期。生活经历要求凌子必须迅速适应陌生环境,学会自我保护,而谎言就是她厚厚的防护铠甲。

  成人是否“谎话连篇”往往和他第一次说谎的童年经历有关,和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有关。如果他时时感受到“说出实情”会使自己面临更大的威胁,自然就学会了隐瞒。尤其在家教严格、父母控制力特别强大的家庭里,说真话的后果可能更糟糕。为防御伤害的来临,即刻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孩子只能说让别人听来愉悦的话,满足他人的心理需要,并从他人满意的表情里获得被接纳的安全感。

  为了让这种安全感更加稳固和长久,孩子必须重复运用谎言来支撑弱小不安的“我”。直到他长大成人,内心可能依然有这样一个小“我”存在,去支配他为人处世。

  这个小“我”指的是人的内心深处某些方面仍然停留在幼年的某一个时期,那是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赞许才能表现小“我”的时期。孩子被迫用丰富的幻想编造美丽的谎言来赢得父母的欢心,缓解心理压力,但他的真实的自我成长却因此而停滞了,所以到了成年以后,他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这种方式与周围人交往。

  很多时候,我们谴责撒谎者道德品质有问题。但对某些成瘾者来说,这是他在“不得已”的成长道路上学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他不相信自己的差错、困境和不完美也能为人所理解和宽容,也没有被接纳的体验。他只熟悉说谎这一种方式,就运用到底。

  而说谎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是因为在幼稚心理的支配下,在自我中心的感觉里,撒谎者以为编造的谎言能够取信于人,减少冲突,因而不能真实而客观地了解他人的感受。现实生活中,谎言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的交流,使撒谎者更无法获得现实的安全感,他们进而会不断重复这种幼稚的防御方式,结果换来的是人们更大的不信任。

  其实,说谎的人在欺骗别人的同时,也欺骗了自己,也在给自己制造着不安全感,长时间生活在恐慌、焦虑和自责之中。一个人只有在内心建立了与他人的平等关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展现真实的自我。在对自我的探索中,他们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心理科 赵梅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