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2月16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挟技术出拳 海信逐鹿商用空调
2003年12月16日 10:23:39

 

  进军商用空调
刚满一年的日立海信之所以底气十足,核心技术是一个重要砝码―――其身后是涡旋压缩机的鼻祖日立。

  进军商用空调,海信提速

  强大的技术让海信再一次创造了一个速度神话。11月18日,成立一周年的日立海信在青岛宣布,正式投产不足三个月的日立海信商用空调目前已售出1000多套,合同额已有近5000万元。与销售速度相互辉映的还有日立海信的新品下线速度。事实上,从今年1月18日厂房奠基到第一批商用空调产品下线,日立海信只用了短短7个月时间。“一般企业推出新品往往需要二、三年的时间,海信多年的技术积累使得我们大大缩短了这个周期”,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显然对自己的技术信心十足。月底,周厚健在京重申了海信在空调市场上的新战略,周强调,“日立海信已全盘掌握商用空调的核心技术,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到2010年夺得该类产品10%的市场份额,成为商用空调市场的领跑者。”显然,商用空调将成为海信在空调业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商用空调技术难度大,门槛高,目前的国内市场,以日立、大金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和以约克、特灵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几乎平分天下,少数涉足的国内企业眼前尚未能成“势”。然而,城市建设与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所带来的商用空调市场12%的高速增长,15%的巨额利润足以令任何企业心动。海信牵手日立发力商用空调市场显然也是看中了商用空调的诱人前景。

  空调业的新奶酪

  据国家权威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03冷冻年度,中央空调行业在经历了SARS病毒肆虐、原材料涨价等诸多“磨难”后,全国商用空调销量总数在450万台,比去年不足300万台的数量翻了近50%,比预计的15%增长率翻了三番还多,比普通家用空调最高增长率―――1997年的38%高了近12%。

  高增长率的背后还有高利润率,据业内人士透露,商用空调的利润率目前高达15%。在普通家用空调利润日渐稀薄的情况下,商用空调俨然成了空调业的新奶酪。巨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让家电巨头们心动不已,事实上,就在日立海信产品下线后不久,国内企业已经上演了格力、新科两家企业的商用空调新品发布的″二重奏″。再加上已经明确表示要在商用空调方面加强力量的美的、春兰、TCL以及先期进入的清华同方、海尔等企业,大约有70%以上的空调生产厂家集体选择了“转型”,而这次集体转型显然有几分“被迫”的意味。因为对这些国内企业而言,技术的壁垒是它们难以突破的瓶颈。

  据日立海信技术负责人介绍,商用空调系统的技术难度大,安装复杂。设计,安装与维修都必须由专业的暖通设计师和经验丰富的专业安装维修工程师来完成。商用空调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压缩机性能与精准的系统控制是关乎质量的最核心技术。不掌握核心技术,根本无法完成设计与安装维修,并且后患无穷。而让国内家电巨头们尴尬的正是核心技术的缺乏。分析人士指出,空调器的核心部件―――压缩机的生产技术目前主要还是掌控在日、美企业之手。在技术瓶颈前,一些厂家纷纷选择了合资或合作等各种形式,于是小天鹅找了松下,美的选了东芝。国内众多家电企业通过与外资合作的方式冲向商用空调市场掘金虽已不再新鲜,然而匆匆上马的这些“中西合璧”实质上多数是外资控股,技术原样引进,国内企业几乎就是外资品牌的加工基地。

  相比之下,对等投资,1月18日奠基,8月21日即产品下线的日立海信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日立海信的底气1996年杀入空调业的海信无意于空调市场的“巨鳄,第一”等称号,但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海信在短短的几年内赢得了“变频专家”的美誉。此次进军商用空调,多年的研发,深谙核心技术,海信底气十足,而其身后是涡旋压缩机的鼻祖日立。

  日立,500强排名第22位的世界名企,在机械制造、集成电路、电力电子等众多领域都具有强大得惊人的科技实力,其产品甚至包括核电厂、磁悬浮列车。“日立就是技术,在日本妇孺皆知”,在日立工作了几十年的日立海信的技术总监富冈正郎先生这样评价日立。日立作为涡旋压缩机的鼻祖,掌握着空调核“芯”技术,多年的变频多联机研发经验,让日立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世界一流的产品。

  2002年11月18日,海信与日立对等投资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销售多联机。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完全对等合作而成立的一家企业。面对商用空调庞大的市场空间,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慨言:商用空调核心机件是压缩机,而日立在该领域造诣最深厚,这是海信“捆绑”日立进军商用空调的主要原因。

  2003年8月21日,海信与日立的“结晶”―――一期200台商用空调产品10匹多联机在海信信息产业园商用空调生产基地顺利投产下线,日立海信的成功投产再次验证了海信强大的技术消化能力。海信与日立合作后,日立海信在多联机研发、制造、品质保证体系、服务体系等各个环节,均做到了与日立同步。

  “日立海信可以全盘掌握日立拥有的、代表国际发展方向的商用空调的核心技术,”日立海信高层底气十足:“2005年,日立海信商用空调销售目标是8亿人民币,2010年达到20亿元,夺得该类产品10%的市场份额。”

  日立海信的全球梦

  海信在商用空调领域的投入可谓“厚积而薄发”,多年的研究与技术积累令海信具有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实力。2002年海信与日立合资后,商用空调迅速发展为海信另一具有巨大利润增长点的支柱产业。8月21日正式投产至今,短短的三个月,产品已销出1000多套,合同额已签订近5000万元,在海信全球经销商大会上又备受外商青睐,现产品已经远销希腊和美国。进军商用空调并快速崛起,又以一记重拳打开欧美市场,一向低调的海信再一次向国际市场发出了宣言。2003年9月12日,在海信全球经销商大会上,董事长周厚健信心十足的对媒体宣布:海信将成为国内第一家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

  仔细研究一下海信近年来的一些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视技术为生命的海信一直在为其国际化做着准备:一方面现有产业不断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在悄然进入移动通信和光通信领域。2002年海信先后顺利实施与北京雪花、美国光电通信、日本住友、日立等海内外企业的合作或合资。借此,海信扩展并丰富了产业空间,全面提升了在技术、市场、管理、人才等各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此次与日立的对等合作,让海信的空调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又多了几分重要的砝码。

  据了解,海信和日立在合资谈判时,双方都明确表示了控股的意思,海信坚持不能放弃控股权,最后双方的解决之道是开创一个对等投资的新模式。此次在中国建合资工厂,日立是以实际资金入股,合资公司在接受日立的技术转让时,是以海信日立的名义接受的,技术并没被折算。海信不作日立的加工厂,而且海信坚持在合资公司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

  据说,日立海信的所有制造工艺流程、品质保证体系以及安装服务各环节全部按照日立的标准执行,原材料90%以上由日本进口,并且国内的供应商皆为日立空调认定合格的厂家。也就是说在日立海信生产出的产品与在日立清水工厂生产的产品品质是一样的。外包装″牢固整齐″几乎是所有生产企业流程中的一道标准,但是按照国内企业的做法,产品发出后,如果″甲方″没有提出异议,流程到此也就结束了,可是在日立海信,他们要看到产品运达甲方目的地依旧完好无损才算过关―――为此,日立海信的工程人员每人都要配备一台数码相机,为的就是将到达的产品包装拍成照片传回总部验收!

  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年产能力15万套的规模显然无法撑起日立海信“供应全球的空调制造基地”这一远大目标,据透露,日立海信的二、三期规划不久将正式启动。以日立的先进技术为支撑,凭借海信多年驰骋市场的经验,日立海信的脚步已在自己全球化的梦想道路上开始腾飞了。

  进军商用空调,海信提速

  强大的技术让海信再一次创造了一个速度神话。11月18日,成立一周年的日立海信在青岛宣布,正式投产不足三个月的日立海信商用空调目前已售出1000多套,合同额已有近5000万元。与销售速度相互辉映的还有日立海信的新品下线速度。事实上,从今年1月18日厂房奠基到第一批商用空调产品下线,日立海信只用了短短7个月时间。“一般企业推出新品往往需要二、三年的时间,海信多年的技术积累使得我们大大缩短了这个周期”,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显然对自己的技术信心十足。月底,周厚健在京重申了海信在空调市场上的新战略,周强调,“日立海信已全盘掌握商用空调的核心技术,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到2010年夺得该类产品10%的市场份额,成为商用空调市场的领跑者。”显然,商用空调将成为海信在空调业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商用空调技术难度大,门槛高,目前的国内市场,以日立、大金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和以约克、特灵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几乎平分天下,少数涉足的国内企业眼前尚未能成“势”。然而,城市建设与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所带来的商用空调市场12%的高速增长,15%的巨额利润足以令任何企业心动。海信牵手日立发力商用空调市场显然也是看中了商用空调的诱人前景。

  空调业的新奶酪

  据国家权威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03冷冻年度,中央空调行业在经历了SARS病毒肆虐、原材料涨价等诸多“磨难”后,全国商用空调销量总数在450万台,比去年不足300万台的数量翻了近50%,比预计的15%增长率翻了三番还多,比普通家用空调最高增长率―――1997年的38%高了近12%。

  高增长率的背后还有高利润率,据业内人士透露,商用空调的利润率目前高达15%。在普通家用空调利润日渐稀薄的情况下,商用空调俨然成了空调业的新奶酪。巨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让家电巨头们心动不已,事实上,就在日立海信产品下线后不久,国内企业已经上演了格力、新科两家企业的商用空调新品发布的″二重奏″。再加上已经明确表示要在商用空调方面加强力量的美的、春兰、TCL以及先期进入的清华同方、海尔等企业,大约有70%以上的空调生产厂家集体选择了“转型”,而这次集体转型显然有几分“被迫”的意味。因为对这些国内企业而言,技术的壁垒是它们难以突破的瓶颈。

  据日立海信技术负责人介绍,商用空调系统的技术难度大,安装复杂。设计,安装与维修都必须由专业的暖通设计师和经验丰富的专业安装维修工程师来完成。商用空调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压缩机性能与精准的系统控制是关乎质量的最核心技术。不掌握核心技术,根本无法完成设计与安装维修,并且后患无穷。而让国内家电巨头们尴尬的正是核心技术的缺乏。分析人士指出,空调器的核心部件―――压缩机的生产技术目前主要还是掌控在日、美企业之手。在技术瓶颈前,一些厂家纷纷选择了合资或合作等各种形式,于是小天鹅找了松下,美的选了东芝。国内众多家电企业通过与外资合作的方式冲向商用空调市场掘金虽已不再新鲜,然而匆匆上马的这些“中西合璧”实质上多数是外资控股,技术原样引进,国内企业几乎就是外资品牌的加工基地。

  相比之下,对等投资,1月18日奠基,8月21日即产品下线的日立海信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日立海信的底气1996年杀入空调业的海信无意于空调市场的“巨鳄,第一”等称号,但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海信在短短的几年内赢得了“变频专家”的美誉。此次进军商用空调,多年的研发,深谙核心技术,海信底气十足,而其身后是涡旋压缩机的鼻祖日立。

  日立,500强排名第22位的世界名企,在机械制造、集成电路、电力电子等众多领域都具有强大得惊人的科技实力,其产品甚至包括核电厂、磁悬浮列车。“日立就是技术,在日本妇孺皆知”,在日立工作了几十年的日立海信的技术总监富冈正郎先生这样评价日立。日立作为涡旋压缩机的鼻祖,掌握着空调核“芯”技术,多年的变频多联机研发经验,让日立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世界一流的产品。

  2002年11月18日,海信与日立对等投资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销售多联机。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完全对等合作而成立的一家企业。面对商用空调庞大的市场空间,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慨言:商用空调核心机件是压缩机,而日立在该领域造诣最深厚,这是海信“捆绑”日立进军商用空调的主要原因。

  2003年8月21日,海信与日立的“结晶”―――一期200台商用空调产品10匹多联机在海信信息产业园商用空调生产基地顺利投产下线,日立海信的成功投产再次验证了海信强大的技术消化能力。海信与日立合作后,日立海信在多联机研发、制造、品质保证体系、服务体系等各个环节,均做到了与日立同步。

  “日立海信可以全盘掌握日立拥有的、代表国际发展方向的商用空调的核心技术,”日立海信高层底气十足:“2005年,日立海信商用空调销售目标是8亿人民币,2010年达到20亿元,夺得该类产品10%的市场份额。”

  日立海信的全球梦

  海信在商用空调领域的投入可谓“厚积而薄发”,多年的研究与技术积累令海信具有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实力。2002年海信与日立合资后,商用空调迅速发展为海信另一具有巨大利润增长点的支柱产业。8月21日正式投产至今,短短的三个月,产品已销出1000多套,合同额已签订近5000万元,在海信全球经销商大会上又备受外商青睐,现产品已经远销希腊和美国。进军商用空调并快速崛起,又以一记重拳打开欧美市场,一向低调的海信再一次向国际市场发出了宣言。2003年9月12日,在海信全球经销商大会上,董事长周厚健信心十足的对媒体宣布:海信将成为国内第一家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

  仔细研究一下海信近年来的一些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视技术为生命的海信一直在为其国际化做着准备:一方面现有产业不断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在悄然进入移动通信和光通信领域。2002年海信先后顺利实施与北京雪花、美国光电通信、日本住友、日立等海内外企业的合作或合资。借此,海信扩展并丰富了产业空间,全面提升了在技术、市场、管理、人才等各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此次与日立的对等合作,让海信的空调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又多了几分重要的砝码。

  据了解,海信和日立在合资谈判时,双方都明确表示了控股的意思,海信坚持不能放弃控股权,最后双方的解决之道是开创一个对等投资的新模式。此次在中国建合资工厂,日立是以实际资金入股,合资公司在接受日立的技术转让时,是以海信日立的名义接受的,技术并没被折算。海信不作日立的加工厂,而且海信坚持在合资公司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

  据说,日立海信的所有制造工艺流程、品质保证体系以及安装服务各环节全部按照日立的标准执行,原材料90%以上由日本进口,并且国内的供应商皆为日立空调认定合格的厂家。也就是说在日立海信生产出的产品与在日立清水工厂生产的产品品质是一样的。外包装″牢固整齐″几乎是所有生产企业流程中的一道标准,但是按照国内企业的做法,产品发出后,如果″甲方″没有提出异议,流程到此也就结束了,可是在日立海信,他们要看到产品运达甲方目的地依旧完好无损才算过关―――为此,日立海信的工程人员每人都要配备一台数码相机,为的就是将到达的产品包装拍成照片传回总部验收!

  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年产能力15万套的规模显然无法撑起日立海信“供应全球的空调制造基地”这一远大目标,据透露,日立海信的二、三期规划不久将正式启动。以日立的先进技术为支撑,凭借海信多年驰骋市场的经验,日立海信的脚步已在自己全球化的梦想道路上开始腾飞了。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