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2月1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清华控股挂牌拉开高校校企改制大幕
清华高层:取消冠名不是脱钩
2003年12月19日 01:49:56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今天,清华控股有限公
司正式挂牌。按照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公司董事长荣泳霖的说法,公司在两个多月前就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只不过今天才通知大家。

  迎接这个新公司的,是今天清华系两只最重要股票的下跌。今天,清华同方股价开盘14.65元,收盘14.31元,跌幅2.45%;清华紫光开盘10.59元,收盘10.22元,跌幅3.40%。

  实际上,早在10月20日荣泳霖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清华校企改制已经完成,与清华有关的股票即呈现跌势。

  而跌势背后有这样一种传言:按照方案,清华校企改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与清华直接相关的近70家企业,除了控股有限公司,其他不再冠以“清华”二字。这也包括著名的清华同方和清华紫光。

  尽管这只是清华校企改制最表面的一个符号,可是在很多人印象里,这意味着清华大学与校办企业再无任何干系。

  “从高校与企业千丝万缕的联系来说,那是不可能的。”熟知校企发展历史的一位老人说。

  高校办企业先天不足

  23年前,清华大学在高校校办企业上同样吃了第一只“螃蟹”。1980年,清华大学技术服务公司成为最早的高校校办外向型科技企业,全国高校产业就此起步。

  在随后兴起的全民经商热潮中,高校亦不能免俗。各种类型的校企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也在市场洗礼中经受考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说,2001年度,全国575所普通高校共有5039个企业,其中科技型企业1993个。截至2001年底,这1993家科技型企业销售总收入达452亿元,实现利润近32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型企业。由于高校良好的声誉、浓厚学术背景的支持,再加上国家优惠政策,这些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中的亮点。到2002年8月,全国高校已有高校控股、参股的上市公司39家。而一批高校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企业,比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等。

  在众多高校校办企业中,清华、北大的校企更是独占鳌头。据悉,2002年,清华产业的经营总收入为115亿元,实现利润6.4亿元,上缴国家税费5亿元。这几项经营数据,分别占全国高校产业各项累计数的1/5以上。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随着高校校办企业逐渐壮大,其发展先天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校办企业产权关系不顺,学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制不规范,学校对企业行政干预过多;缺乏退出机制等等。以高校直接承受企业运营风险为例,有一所高校校办企业经营不善,被银行查账,结果差点封了整个学校的账户。

  “清华”的名不能再用了

  国家、高校和企业都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如何让两者“脱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校,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成了三方关注的焦点。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体改办、教育部《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先从两个“校企航母”入手。根据2000年统计,这两家校企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占到全国校企总量的1/3左右。

  2002年4月,清华着手校企改制。一年多来,清华摸清了自己的家底。以2001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清华大学确定拥有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7.21亿元。经主管部门批准,将其全部划转到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并完成了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手续。

  同时,清华对全校42家独资或“联营”的公司全部进行撤并或改制,其中6家进行股份制改造,其余的36家全部撤销。目前已经完成撤并和改制工作的78%。

  更实质的工作是校企进一步分开。据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清华事业和企业的资产、账目和管理体制已经分开;在企业兼职的学校领导干部已经逐步退出;企业与学校在地域上已经彻底分离;在企业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的分离,也正在按照《实施方案》逐步实施。

  最重要的是,取消企业名称中的“清华”冠名。荣泳霖介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将向各家所投资企业的董事会、股东会提出《关于取消企业名称中“清华”冠名的提案》,希望通过法定程序,分期、分批逐步取消“清华”的冠名。

  取消冠名不是脱钩?

  荣泳霖强调:“取消冠名不是‘脱钩’。”他说,清华对企业的投资及其股权关系并没有改变,清华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所投资企业的发展。

  在完成上述主要工作后,2003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批准清华大学对“清华大学企业集团”进行改制,设立“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2003年9月30日,新公司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由新设立的“清华大学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清华大学行使股东权利,委员会向公司派出了董事会、监事会,形成了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荣泳霖看来,新公司就是要作一个大孵化器。而清华产业将继续紧密依托清华大学,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的揭牌仪式,同时开启了中国高校校企改制的大幕。变化的背后,校企面对的将是更加规范的体制。正因为这种规范,荣泳霖看起来并不担心下属公司股价的波动:“同方和紫光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我认为影响不会太大。”

  让荣泳霖更有信心的是,在今天的揭牌仪式上,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进行金融合作签字仪式。这两家银行授予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综合授信额度40亿元人民币。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还将与另外4家没有出席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北京市商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继续金融合作,并将获得2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授信额度。

  (本报北京12月18日电)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