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2月2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在受助与助人中成长
――一个壮族大学生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中

2003年12月29日 01:52:31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你不要有什么负担,想说什么就说呗!”

  记者正在采访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受助大学生,由于担心一些敏感话题会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而犹豫。这时,韦岳玲用标准的普通话鼓励记者。

  这个来自广西的壮族小伙子是中国政法大学2001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他的家乡是有名的贫困县,“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那里最好的写照。

  从小到大,韦岳玲的书读得很苦。上小学时家里离学校算是近的,每天都要翻越两个山头,一个来回就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到了初中,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也要走上半小时的山路,才能坐到汽车。经常,5斤玉米面就是一周的伙食。

  初中考高中时,一直稳拿第一名的韦岳玲发挥失常,没有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班主任老师着急了。经过一番努力,那所重点高中本着爱才的想法,准备以低于一般标准几分之一的赞助费接收他。

  韦岳玲却不愿意了:家里环境并不宽裕,弟弟妹妹也都在读书。他的犟脾气犯了:“我干吗要上重点高中?普通中学就上不了大学?”

  在一所普通高中里,韦岳玲向大学梦发起冲击。这个小伙子时间把握得很好:该踢球就踢球,该学习就学习,学玩两不误。等到发榜时,他考上自己的理想大学。可现实问题又摆到眼前:半年前母亲生病了,在外打工的父亲赶回家中照顾母亲,经济来源暂时中断。而只有母亲一个女儿的外婆身体不好也需要家里照顾。

  韦岳玲平静地接受这一切。他早就做好打算:这四年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可以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

  意外的惊喜降临了。他成为当年西部助学开发工程的受助大学生。“我很幸运。”韦岳玲说。在他看来,如果没有这项工程,自己咬着牙一样可以凭借助学贷款完成四年的学业,但是压力绝对比现在大。而自己也可能没有精力去辅修最喜欢的法律双学位。

  在物质的资助之外,同学和集体给予他精神上的关怀也让他常常感到温暖。

  和许多南方同学一样,刚到学校时,韦岳玲不标准的普通话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报到的第一天,喜欢踢足球的他就想到球场驰骋一番。“你们踢足球吗?”可是没有一个人听得懂。如今,这个问题再也不会困扰他了。

  饭卡没钱了,一帮同学会二话不说拉着他去食堂“同吃”。

  从外界得到了温暖,韦岳玲同时以自己的行动把这种温暖传递开来。

  这个爱运动的小伙子以自己的活力融入这所校园,融入这个集体。他既是学院足球队队长,也是球迷协会会长,而乒乓球、羽毛球各项比赛都少不了他。他还积极参加勤工助学。

  韦岳玲从来不避讳自己的贫穷。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贫困的出身,但是可以用平常心和乐观来面对贫穷。在他看来,自己与其他同学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都是来求学的大学生。”

  也许并不完全一样。有同学建议:要毕业了,你争取别回广西了。“那怎么行!”韦岳玲一口否定。“我想回广西。”暑假里,区政府组织受助大学生们参观家乡的新变化,这种变化让人眼前一亮。“我知道自己为广西做不了很多事情,我能做的只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是有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责任。”韦岳玲说:“有句话说得好,助人者自助。我在困难时,别人帮助我,将来我也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