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1月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都市观察
广播一夜春回
2004年01月01日 02:01:02

本报记者 周欣宇

  2003年12月28日下午,位于北京西单的首都时代广场内,声声尖叫几欲掀翻楼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节目在这里举办“让爱随音乐起飞―――2004年音乐记事本义卖活动”。“音乐之声”主持人悉数到齐,更有郑钧等来自流行音乐界的嘉宾为现场加温。前来参加活动的少男少女密密匝匝地把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
晚来的人只好通过在旁边的电动扶梯上上下下,一睹诸位“名主”芳容。

  如此“盛景”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曾经被认为已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广播,仿佛一夜之间春回大地。

  就在此前的2003年11月29日,同样是在首都时代广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金牌主持人杨晨与数千名热情听友面对面。人们高喊着“杨晨我爱你”挤作一团,活动组织者不得不紧急调用多名保安维持秩序。

  而对流行风尚最为敏感的图书出版界则行动更早。知道图书广场在1个月的时间里,举办了北京交通广播主持人的3次大型签售活动。2003年11月15日,《欢乐正前方》CD和书签售定于下午4点开始,而从上午10点就开始有人排队。据估计,当天有将近8000人参加活动。接下来,《我们是1039》、《交情》签售场场火爆。商家与广播媒体携手,一次次赚得盆满钵满。

  在广播电台做了20多年记者的徐女士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听收音机是很时尚的,“半导体”、“话匣子”风靡一时。然而80年代中期以后,广播就像一个日渐衰老的妇人,再难找回年轻时的万种风情。别说听众不爱听,就连广播人自己也开始怀疑广播的生命还有多长。

  对来自河北农村的单先生而言,童年的回忆永远与村里大喇叭的广播交织在一起。“每天早上6时30分,睁开眼睛听到的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上高中以后,接触广播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学期间还偶尔听听音乐台,工作以后就几乎与广播绝缘了。”

  曾几何时,“早上听广播,白天读报纸,晚上看电视”,是中国人长期习惯的接触传媒的方式。而近年来,随着电视的称霸、报业的扩张,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广播的声音一度低了下来。

  据媒体报道,2001年全国广告总收入794亿元,广播仅为18亿元,占总收入2.3%,这和电视179亿、报纸157亿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有消息说,全国所有广播电台一年广告总收入甚至比不上一个重大节日期间手机短信收入,这与广播作为一个重要媒体的地位极不相称。

  2003年被广电总局定为“中国广播发展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2002年开始进行频率专业化改革,将原来的4套节目改为“音乐之声”、“华夏之声”、“经济之声”和“都市之声”,做到了节目的专业化、听众的细分化,同时更在管理体制上走向了企业化经营模式,由广告公司买断广告代理权。

  尽管如此,广播此次回暖绝不单纯是政策作用的结果。业内人士指出,从更深层面理解,它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现状―――经济、文化、心理等各方因素综合而成的历史选择。

  在造成广播回暖的众多因素中,汽车的普及无疑是最明显也最直接的原因。目前北京市拥有轿车已超过200万辆,普及率居全国第一位。汽车市场的红火直接带动流动人口或者在车上行走的人群不断增加,为广播听众的壮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一份NBC授权委托哥伦比亚大学作的报告中说,广播已经越来越少被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而是被当作是某种其他行为的陪伴。

  任职于一家时尚杂志社的赵小姐的感受印证了这一说法。她说,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动众”,即移动中的人们。她就属于“动众”中的一员。她喜欢在爱车上听MusicRadio(音乐之声),因为喜欢这种“三心二意状态中的轻松娱乐”。

  她认为,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很难处于一种专注的接收状态,他们需求短而精的信息,要求整体流畅的音乐娱乐,因此,无需劳神费力看文字、图像的广播,常常被当作“背景”、“伴音”而为移动人群,尤其是“信息缺乏恐惧征候群”所接受。

  当然,广播的受众群体并非都是有车一族。海淀购书中心副总经理蒋琬文告诉记者,在交通广播签售活动中的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是,“很多喜欢交通广播的人并不开车”。

  “与电视的做作和冗长相比,年轻人更喜欢能够真诚、平和地与主持人互动的广播。”蒋琬文认为,趋向大众的定位是广播回暖的关键。

  有人说,广播最富于魅力的地方就是它的“软”。作为软性媒体,若能抓住这个特点,在众多的媒体中,广播就有了独特的光彩。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本锡是这一观点的赞同者。他认为,在情感交流上只有广播是老大。报纸交流的局限是呆板、迟到;电视则是当面鼓、对面锣,而且一般当面说的东西不会说得很深,这是人之常情。而广播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互不谋面,所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延伸得更广的东西,可以谈得深、谈得透、谈得彻底,交流无阻碍。

  一项最新调查表明,中国百姓中广播的接触率为64.4%,有7亿多人听广播,收音机的普及率达69%以上,都市人听广播的比例更高达72%。

  同时有数字显示,广播媒体2002年广告额的增幅超过了20%,其中尤以北京最为突出,已超过40%。

  这些数字使我们相信,中国广播业还存在巨大的内外开发和经营潜力,也让我们更加期待广播真正的春天。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