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1月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硬骨头”插上科学翅膀
――南京军区某团“硬骨头六连”纪事(上)
2004年01月05日 03:57:50

特约记者 程关生 本报记者 冯春梅 张英杰

  在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他们是惟一两次获得全军最高荣誉的英雄连队:1964年1月,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85年6月,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作风勇猛、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硬骨头六连硬在哪?硬在刺刀见红
,杀出威风,千锤百炼战旗红……”

  隆冬时节,当记者走进南京军区某团“硬骨头六连”驻地,发现这首已经被传唱了几十年的连歌,又增加了一段新歌词:

  “硬骨头六连硬在哪?硬在锲而不舍,钻研现代化,昔日战旗今更红……”

  在“硬骨头六连”装备的新型两栖装甲铁骑里,记者看到,车内装有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平面和三维电子地图、GPS卫星定位系统……官兵们自豪地说,“硬骨头六连”的干部人人能熟练利用现代化的指挥控制系统,发布命令、拟制航线、标绘电子地图,战士人人能依托系统拟制战术标图、文书。

  1985年,“硬骨头六连”从骡马化的传统步兵改编为摩托化步兵;1999年,又从摩托化步兵改编为两栖机械化步兵。这意味着一个靠体能、技能称雄训练场的传统步兵时代结束了。“以前我们连队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黑不溜秋的靠前站。训练中谁的身体练得棒,谁的枪法打得准,谁就是英雄好汉。如今,单凭米数、环数、秒数,已经成不了一名合格的‘硬骨头六连’士兵了。”取得了通信、驾驶两个一级技术能手证书的指导员杜鹏告诉记者,“现在的‘硬骨头’早就插上了科学的翅膀。”

  六连改编为两栖机械化步兵连之初,官兵们握惯了“七斤半”(冲锋枪)的手玩起“铁疙瘩”(两栖装甲战车)来,显得有点儿笨拙。士官丁大超这位全师步兵五大技术能手,曾凭着超人的体能荣获“硬骨头战士”称号。然而,他随连队参加一次两栖登陆作战演练,因不懂装甲技术上不了车,只能擦车皮、扫地皮。在当年的连队“硬骨头战士”评选中他落选了。

  排长杨玉国是分到六连的第一位装甲专业干部。连队改编前,当他带着学术论文踌躇满志地来到硬六连时,遭遇当头“棒喝”:连队进行步兵五大技术对抗时,他输给了战士,连队考官不停地摇头。时隔不久,连队换上新型两栖装甲战车,全连能玩得转的官兵很少,杨排长因为高科技知识丰富,在全军刊物上发表了5篇论文,大家不得不请他当老师。

  六连官兵意识到,从传统步兵到两栖机械化步兵,从“铁脚板”到“钢履带”,锻造现代“两栖硬骨头”不仅要靠汗水,更要靠墨水。连队摆脱单纯靠传统步兵技能打拼的惯性思维,开始把科技素质作为评选“硬骨头”的死杠杠;把步兵五大技术和装甲兵三大专业融为一体;在训练中既注重“米数、秒数、环数”,更注重体能、技能、智能的复合。近年来,连队先后有17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47人取得计算机二级证书,50多人取得了装甲兵等级证书。

  战术训练尖子马洪刚当上班长不久,就碰上装甲车编入步兵班。有了装甲车后,战友之间反而难以找到当年摸爬滚打搞战术训练的那种默契了,马洪刚感到束手无策,急得满嘴直起泡。“看来,我这个班长光能带着战友们吃苦流汗是不够了。”后来,马洪刚听说装甲兵学院的郝教授来所在部队调研,就找上门去,要拜郝教授为师。听了他的请求,郝教授被逗乐了:“我教了一辈子学生,还没有战士弟子,好吧,我收了你!”

  就这样,马洪刚和战友们白天钻进蒸笼一样的装甲车里研究车辆战术性能;晚上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学理论知识,他们让装甲车在自己的手中成为了利矛坚盾。

  比新型两栖装甲战车开进硬六连有着更为深远意义的是:第一位军事学硕士研究生陶向明,成了新型战车列装前进硬六连一名普通战士;第一位军事学博士研究生汤志文也于2000年走进硬六连,成为硬六连的副指导员。六连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正在悄然变化:战士,由过去的以初中生为主体变成以高中生为主体;干部,由过去以中专生为主体变成了以大学本科生为主体。

  在这场现代化的跨越中,知耻后勇的丁大超甘当小学生,从新装备的说明书和一个个装备部件的熟悉做起,日夜苦练,不到一年,他就跨进师团特级驾驶能手的行列,再次荣获“硬骨头战士”称号。

  昔日的跨越障碍尖子驾驶着两栖装甲战车在波涛中冲击,昔日的神枪手使用车载武器准确地消灭“敌人”,昔日的投弹能手熟练操作指挥控制系统―――一位将军参观六连后发出由衷感慨:硬骨头六连插上了科学的翅膀,正成为真正的“两栖硬骨头”!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