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2月2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制造商对车内污染为何失语
2004年02月23日 00:22:49

邬凤英

  2月11日,一向给人以正襟危坐之感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幅让人忍俊不禁的漫画:一个司机,带着密密实实的防毒面具在开车,标题赫然是“警惕新车内空气污染”。与这个漫画相呼应的,则是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在不久前发布的2004年第一号室内环境消费警示,内容也是“警惕新车内空气污染”。报道
同时还提醒驾驶员:车内空气污染可能致人死命。

  北京市的李先生正在丰台打官司,因为他怀疑自己的妻子就是因为新买的奥拓车内的“苯超标”而死的。据深圳计量质量监测研究所随机对半年以内新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新车70%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最高者超过国家标准10倍以上;而广州中科环境检测研究中心近日对2000辆汽车进行的一项检测显示,车内空气质量存在问题的占到了92.5%(1月18日《工人日报》)。

  然而,相对于媒体、消费者以及专业机构对此事的关注,汽车制造商这次显得格外有定力,恪守沉默是金的原则。除了低调应诉之外,对“车内空气污染”问题不置一词,这和其他消费品的制造商一遇到外界质疑质量问题就急急忙忙出面澄清形成鲜明反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担心越抹越黑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国市场屡屡出现诚信问题,消费者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是“假做真时真亦假”,越是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产品绝对安全的厂商,消费者越是怀疑他心中有鬼。待到一切都真相大白之后,市场早就被竞争对手占了,所以轻易不愿做出头鸟。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更为关键,那就是目前国内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法律法规还是一片空白。一位专家说,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车内空气标准,致使检测人员无法可依。不少轿车生产厂家也就揣着明白装糊涂,乐得不把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列入产品出厂时的检测范围,致使不少产品是带着污染出厂的,反正在出现纠纷时,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要处罚也没有依据。据报道,广州车内甲醛和苯超标现象目前就处于失控状态,而车内的空气检测还只能沿用室内空气质量的标准,但广州市环保局机动车与固废污染控制处却坦白地表示对这种状况“无可奈何”。

  有资料显示,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欧洲不少国家就已经注意到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如德国环保机构与汽车制造公司协调制定了汽车车内环境的标准,使得车内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与含量有了明确的限制,这样不仅让消费者放心,也让汽车制造企业有章可循。美、日、韩等国也随后跟进。中国的当代汽车产业主要是从这几个地方引进技术的,但“后发”却没有“优势”,车内空气反倒敞开了污染,岂非咄咄怪事?

  看来,汽车制造商失语的背后,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失职和厂家的优势地位及消费者弱势地位的综合反映。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没有什么捷径,只能期待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汽车车内空气环境标准,并将车内空气污染作为汽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来进行考核,以将严重超标车阻挡在消费市场之外―――到那时司机们就不用带着防毒面具开车了。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