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BBS、即时通讯、交
友软件和以惊世骇俗的形式普及到中国民众生活中的“博客”之后,一种新的网络交流形式――WIKI在不久前不动声色地来到中国―――
如果有人告诉你,网上有一个地方,由全世界无数学者、玩家、学生等有知识的人分文不取地共同编写一部百科全书,请不要惊讶。网上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最近跨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输入条目达到60万。与此同时,其中文版本条目也突破了7000大关。
维基百科的精彩
其实,维基百科对美国以及不少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它开始于2001年1月,曾经成为CNN、《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主题。
中文维基百科的网络管理员,在北京某研究所工作的时昭告诉记者:Wikiwiki在夏威夷语中是“快点快点”的意思。维基百科是一个源代码开放的合作软件,这意味着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编辑任何页面。他们甚至不需要事先注册。用户随意改变别人的编辑,采用中立的观点一起工作,不正确的页面将很快得到修复。由于所有内容都在“GNU自由文档协议证书”下发布,每个人都能无偿地使用该内容,包括商业上的用途。只要在他们的版本上也保留GNU这个权力,并把相关编辑者的原始资料归于文章中。
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一个创作者是Mountain。2002年9月底,这个在北京读书的男生在检索英文资料时,发现google老是指向同一个网站Wikipedia,于是就来到这里。当时中文维基百科的页面上全是一些测试文字,没有真正的内容。Mountain在实验室同学的帮助下,写了一个把汉字转换为Unicode编码的程序,并利用这个程序,写出了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一个页面。
当年10月27日,中文维基百科的服务程序升级了。不久Formulax来了,他们一起做了站点的翻译工作。11月17日,当界面的翻译工作告一段落时,Mountain翻译了英文条目Computerscience并粘贴了上来,这是真正的第一篇条目。
维基百科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百科全书相比,有自己的精彩之处。
微软百科全书的条目为6万,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的条目有5.1万,大英百科全书的文章条目有5.7万。当然,数量多并不意味着质量高。
比如我们输入一个“SARS”的条目。在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可以看到一个定义:“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症状为发烧、头痛、干咳以及呼吸困难,在2002年出现于中国广东”,想了解更多的内容需要付费。在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网络版查看的结果是一片空白。
在维基百科输入“SARS”后,网站打开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网页。除基本概念以外,还列出了一张SARS暴发及传播的时间表,大量相关临床诊断信息,以及SARS在全球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造成的影响等。另外还有若干外部链接,指向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等相关机构的官方网站。
如果你阅读英文不够流利,可以马上进入中文维基百科,这里早有热心的网友参照英文版本作了精确的翻译和补充。
这里没有权威、观点中立
在维基百科,任何人的身份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权威”,甚至连“主编”都没有。
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两名创始人之一的吉米?威尔士,是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的CEO。这位37岁的互联网创业者说,他想“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
另一名创始人莱瑞?桑格曾以全职编辑的身份带薪对维基百科的几乎所有版本进行维护。但是随着资金的短缺,桑格也成为一名志愿者。
现在,威尔士和桑格都只“喜欢将自己看作是负责防止计划走回头路的普通参与者”。
由于没有任何约束,如何防止恶意的破坏行为呢?
时昭说,维基百科运行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更多的眼睛可以看见更多的错误”,即,破坏和错误不是不会发生,而是问题很快被纠正了。“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最近更改’页面,他们坚持不懈地修改和补充彼此的文章。当不应该的修改和删除发生后,你还可以恢复到以前的版本。”比如,一篇在中文维基百科上发布的新闻稿显示,在其英文原稿发表之前,由37名志愿者修改了259次,并翻译成18种语言。中文翻译稿则由4名志愿者修改了59次。“‘观点中立’也是维基百科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时昭说,由于参与者拥有不同的背景,来自世界不同的角落,想要使每篇文章客观、公正绝不是一件容易事。这就要求任何人在写任何一篇文章时,不能以自己认为是客观和没有偏见的观点来表述,而是必须公平地呈现一个议题所有的观点,即使你认为这种观点是错的。
维基改变了什么
中文维基百科现有注册用户3000多人,而其中编辑5次以上的网友仅有60多人。与英文版4万多名注册用户的规模相比,恐怕还谈不上兴盛。从内容上讲,许多长条目都是译自英文版,还有许多条目虽然已经搭起了框架,但里面的内容还很不完善,能上“热点条目”的文章,也不很容易找得到。
对正在兴起的中文维基百科,曾有人预言,在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博客”和维基百科种种,不仅使人们的行为模式在网络交流的辐射下发生着剧烈的变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将打破人们熟知的文化交流常态。
对此,国内有不少业内人士持低调审慎的态度。网易内容总监李学凌说,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和复杂性,靠少数人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归类,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由多数人管理的模式,维基百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作为一种刚诞生不久的网络交流模式,预言它将如何改变人类的知识管理、交流模式还为时尚早。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有人预言它将颠覆一切传统行业,结果并没有出现人们想像中的变化。但无论怎么说,“博客”和维基百科,都是令人欣喜的新的知识分享方式。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批判理论研究所所长、历史学教授马克?波斯特在其研究电子媒介交流对社会影响的著作《信息方式》一书中说:“大众传媒与电脑的融合,使得信息的全球化快捷分配成为可能,因而从理论上讲,极大地扩展了知识的民主化,也许因此会使社会的民主化进一步深化。”
尽管中国的“维基”运动才刚刚开始,但无论如何,它已经让我们看到,当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同时既是知识的阅读者又是书写者,我们传统的获取、处理和传播知识的方式势必发生改变,把持在知识精英手中的话语权也将受到削弱。生产和拥有知识将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拥有电脑就将拥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