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3月3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作家饭碗大讨论搅乱中国文坛
2004年03月30日 01:48:53

本报记者 沙林

  “养作家违背艺术创
作规律,广东取消作家终身制”。此消息出来,文坛并没有引起震动。因为关于中国作家以何等身份生存写作的问题,近年讨论甚至试改不断,大家已见“怪”不“怪”了。但广东这次改革看起来很彻底,各省文联作协有跟进的趋势,因此这一消息还是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人指出,这看起来是一个小问题,实际是关系到中国整个精神产品生产的大问题,应该好好讨论。更有人直截了当地唱反调:中国国情特殊,必须有专业作家,“老九不能走”。

  新锐写手毫不在意,边缘作家心态复杂

  此波讨论源自广东文学院不久前公布的《第二届合同签约制改革的方案》。这个改革方案被认为“标志着专业作家体制在广东首先终结”。有文章说,这次改革,“对原来一直被作协养着、吃老本的作家触动最大,写不出来就得下岗。”

  对专业作家制持否定态度的人,从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两方面论证了取消“养作家”的合理性:“把作家养起来的方式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容易使某些专业作家不注重作品的质量。不仅如此,‘专业作家’的体制使得一些作家不出作品照样领取工资,照样享受作协的各种福利待遇。上海出版人叶觉林称,上海作协有70%的会员已经5年没有作品了。其实,当不当专业作家,应该是作家自己的私事……作家的创作是否经受得起市场的考验,是衡量一个作家能否独立生存的标准。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没有哪个人是靠吃财政补贴成名的。”

  取消专业作家的好处似乎多多,“对作家而言,不会因为逐月领取作协的工资和补贴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进而使创作更符合于自己的个性,使个人的灵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作协而言,可以节约一大笔开支,用这些钱重奖优秀作品,以此健全作家队伍的激励机制。因此,不论从哪方面说,终结‘专业作家’体制,都是真正的‘双赢’。”

  毫无疑问,这个方案受到暂时无缘作协“恩惠”的作家们的叫好。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前几年曾经受聘于广东文学院的作家说:“这种改革能够使更多的作家得到资助。如果在‘旧体制’下,有些人是不可能得到资助的,而在改革情况下,他们有希望得到资助,虽然条件也可能很苛刻,虽然资助可能很暂时,但毕竟有了希望。”

  一些在市场上如鱼得水的年轻作家,对“专业作家制度”这个“给作家优惠”的体制更不感兴趣。

  专为韩寒等新锐年轻作家做责编、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某大出版社编辑对记者说:“他们是那么自由,他们对这个专业作家什么的完全没有兴趣,你不要采访他们了。韩寒正在赛车,在赛车场,他可能无暇回答你。就这个问题采访他们,他们不屑回答,会使你碰壁。”

  中国作协必须稳定专业作家队伍

  中国作协近年经受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在整个文学效应远不如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时候,他们仍在坚守。这和南方一些省份文坛倏忽即变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于广东文学院改革所带来的效应,中国作协办公厅秘书处处长阎晶明对记者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似乎更合乎实际。对新作家,作协不可能全部收编,对他们自有合同制、聘任制,以及报选题、看潜力等新的合作办法;而对老的专业作家队伍,我们仍应珍视。应该承认他们在新时期文学实践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创作的中坚力量,各省的最佳创作实绩也大多是他们做出来的。如果没有了他们,很难想像中国文坛会是什么样。

  阎晶明的意思是,中国作协鼓励各地作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各省有各省的高招,难以互相攀比。广东文学院前几年对全国招聘,现在又出新着儿,两年一改,不断摸索,形成了不同于全国,特别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风格。”而专业作家是中国文坛的主力军,中国作协很看重这支队伍,不可能轻易自毁家门。中国作协一位领导说,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不会放弃专业作家这支中坚力量。作协的改革不像其他行业的改革那样,能够互相模仿参照,这毕竟是一个精神领域的改革。作协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善待和稳定这支队伍,鼓励他们出好作品,向世界文学的高峰冲击。

  “专业制使我对文学更有一种责任”

  在对专业作家制的一片说“不”声中,惟北京作协“逆流”而上,反而于去年年底增加专业作家名额,把原来合同制作家的曾哲、徐坤等人转为专业作家,“养”了起来。

  曾哲过去一直被称为“漂泊作家”,现在他完全“定居”下来。对什么样的“制度”能出好作品,他根据自身体会提出了跟广东文学院不太一样的观点:

  “在当合同制作家时,总有一种忧虑,总要考虑每年的任务如何完成,可能更多地写一些能够更快发表的中短篇。现在同样有一种压力,但不一样,现在能够更深刻地思想,更深刻地准备。专业作家制给我心中注入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东西。比如我有一个15年的创作计划,甚至可以说是生命计划―――我这十几年一直在民族地区漂泊,在20多个民族中生活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一直发表着作品,但那都不是我心里一直惦记的作品,我最终想通过写一个民族,可能是第57个民族(不曾有过的、心目中的民族)把我心中的积淀,一种很抽象又很普遍的人类心理―――漂泊意识表达出来。这种漂泊意识在少数民族中特别明显,那是他们的生命状态。而短期的合同制很难使我完成这种生命的喷发。”

  曾哲多次表示,他很感谢北京作协,是他们提供了这些条件―――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抚,使他内心能够和谐,而作家恰恰需要这些精神上的东西。这使他们更加对文学有了一种责任。

  又讲主旋律又不养人家,谁给你干

  鲁迅文学院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何振邦对记者快人快语:“广东这个地方向来敢为天下先,曾经有一年炒出30部长篇,我翻了翻,没有一部可看的,我认为都是精神垃圾……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完全把作家推向市场,实际是扼杀中国文学。我们老拿国外说事儿,说什么美国、加拿大的作家是都兼职,创作上可长可短,生意忙了少写,闲了多写……但中国能够效仿吗?中国的商业环境如此之差,以致中国作家几乎没有经商成功的。他们能不能仅靠稿费生活呢?我算过一笔账,这20年来,物价涨了十倍,而稿费只升了两倍。作家如果依靠稿费,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在这种条件下,你还要他们去搞主旋律,还有许多方面的限制。总之又规定讲主旋律,又不养人家,谁给你干,谁能干?“而且在纯市场条件下,作家心态有问题,写了一万字就赶紧发,赶紧炒,这是出不了精品的。精品是需要打磨的。

  “根据目前文艺现状来看,断然取消专业作家制,是不利于创作的发展和实践的。现在可以折中一下,在已经专业的基础上搞一些刺激的方法,比如奖勤罚懒。而合同制适用于文艺新人,专业制适合那些经过实践证明其实力的中老年作家。所以我认为应该把两种制度的优长结合起来。”

  各地作协不能“上当”。何振邦说,实际现在广东的专业作家都已转岗,有的当个一官半职,有的干了别的,取消专业作家对他们没有影响。所以各地如果贸然去学,使专业作家处于一个艰难的位置,可能效果并不一定好。

  何振邦强调:在作家管理上要实事求是地多样化,要求真务实,千万不要搞花架子。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