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和老鼠》中Tom威胁Jerry时会吹胡子瞪眼地说:“我要你娃死得棒硬!”剧中动物的轻声哼唱的是《常回家看看》的调子,歌词被改成“找点时间,找点空闲,狐朋狗友,搓上几圈”―――
最近,成都的音像市场很是“火”了一把。点火的,不是最新最酷的“大片”,而是显得有些“陈旧”的经典;不是时髦的
洋腔洋调,而是“土得掉渣儿”的老百姓市井方言。四川方言配音版的经典影片正风靡成都。
在成都大街小巷的音像店门口,时不时会聚拢起三五过客,指手画脚、交头接耳地观看音像店用来招揽生意的方言影片,还经常爆发出阵阵略显“夸张”的笑声。
目前,已经经过方言“改造”的影片包括动画片《猫和老鼠》,大师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城市之光》等。
《猫和老鼠》在方言配音热潮中既是“急先锋”,又是一块“金字招牌”。片中的Tom猫变成了“假老练”,Jerry鼠变成了“风车车”,而那只大笨狗则变成了“闷墩儿”(都是四川方言中极有代表性的戏谑称呼)。Tom威胁Jerry的吹胡子瞪眼和肢体扭动,被配上了任何四川人听了都会会心一笑的“挑衅”性语言:“我要你娃死得棒硬!”剧中动物的轻声哼唱,被改成了《常回家看看》的调子,而歌词更被改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找点时间,找点空闲,狐朋狗友,搓上几圈(特指麻将)”。
坊间流传着这样的笑话,一个5岁的小女孩,在第一次看了方言版的《猫和老鼠》后,脱口而出把自己的爷爷喊作“假老练”,把奶奶喊作“风车车”,让一家人哭笑不得。
方言版《猫和老鼠》从开始制作到投放市场总共不足两个月,该片的“艺术顾问”和“现场指导”,是四川“散打”(类似于四川方言评书)名人李伯清,主要的配音演员都是李伯清的年轻弟子。
方言版《猫和老鼠》刚一面世,一方面引来大批市民的“追捧”,以至于在大小音像商店不断脱销;另一方面也引来了一片质疑的声音。
有人认为,原剧中古灵精怪的小动物,在经过方言配音的“改造”后,变成了粗俗的小市民,“简直就是俗不可耐”!
很多家长的“抗议”则显得更为实际:“本来是经典的动画片,孩子们特别喜欢看。像这么一改,到处都是‘老子’、‘你娃’这样的粗口,孩子们又不会辨别,照样看得津津有味的,岂不是学坏了?”
还有人担心,这样的音像制品,要是打起版权官司来,“麻烦可能还不小”。
如果说改动《猫和老鼠》这样的动画片不过是搞笑,那么给卓别林的经典默片《摩登时代》配上四川方言,可就是一项“在太岁头上动土”的“高难度工程”了。
听听给片中卓别林扮演的查理配音的四川笑星巴登是怎么说的―――“这是我一生中配音最难的一次了。我从来不敢模仿卓别林,那是世界级电影大师啊……刚开始时我特别心虚,甚至害怕……我不敢说自己配得有多好,对影片精髓理解得有多透,但我保证我们的配音绝对不像有些四川话版的配音制品那样粗俗。”
而给片中流浪女配音的媛凤说:“卓别林真是了不起的电影大师。配第一部《摩登时代》时,我们一直都在笑,肚子都笑痛了。但是后来越来越有感觉,特别是到《城市之光》的时候,我配得眼泪哗哗使劲流。”
大师之作配上方言,尽管似乎更加让人爆笑,但是否也就削弱了经典文本的艺术性?
对此,发行方负责人说:“我们承认配音后的版本和原版所表达的抨击工业化的黑色幽默有一定的差距,毕竟方言的局限性难以表达出那么有深度的东西。”
也许这正是方言版卓别林作品的致命伤。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把方言和深度对立起来,似乎方言只能局限于搞笑、家常,而只有普通话才能表达出深刻的意味,这已经成了目前很多人的共识。但这也许太主观了。
这几天,《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苗炜在成都向外界透露,他们的刊物正准备做一期关于成都的话题,“目标暂时锁定没有经过过滤的成都文化”。苗炜认为,许多地方笑星通过电视与观众见面时,已经进行了一次“电视过滤”,所呈现的艺术状态已经不再是地方性文化了。
苗炜想到的例子是李伯清。他说,前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里,李伯清即兴表演了一个段子,都是表扬好人好事的:“但昨天我在成都看到了他,这让我相信他在自己的舞台上不是那个样子的。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被电视过滤了的文化,李伯清特有的“散打”在央视是看不到的,他在央视讲的成都故事也仅仅是成都的一个侧面。”
苗炜坦言,这样的现象让人感觉到社会文化的形态过于单一了:“现在很多地方性文化被过滤了,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恰恰是这些地方性文化才能构成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