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5月2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教育 使生命更精彩
――解读北京市灯市口小学孙衍慧校长的办学思想
2004年05月25日 09:39:42

玛丽亚 陈瑞峰

  编前语:有人说,哲学是文化精华和时代智慧的体现,作为现代校长,特别是名校长,不仅应具有政治家的远见,还必须有教育家的精深,科学家的敏锐。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北京灯市口小学(以下简称灯市口小学)现任校长孙衍慧正是具有上述思维品质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担任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十几年来带领教职工,坚持发扬科学精神、崇尚人文思想,善于把握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以超前的理念,坚持全新的人才观、发展观、评价观,不断增强研究的科技含量。他带领教职工确定了具有灯市口小学鲜明特色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坚持环境育人的办学指导思想,在灯市口小学走向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征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灯市口小学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表现为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地、和谐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又有良好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他坚持“一切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树立全员意识、全方位意识、全过程意识,从整体出发、从层面思考,形成在知识教学方面、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方面、人格(学习兴趣、态度、情感、意志、习惯、方法、品德等)培养方面创出特色,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

  孙衍慧校长以其个性化思维品质与人格魅力,带领灯市口小学领导班子,创造了充满现代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以高质量的教育,重新塑造名牌学校的社会形象,使具有140年历史的的灯市口小学重放现代异彩。

  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竞争的激烈,教育成为世界关注的主题。在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得到国际认可的今天,仍然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教育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引起了社会、教育专家、校长的密切关注。有专家评论,基础教育的品牌阶段已经到来,作为北京市名校已有的优势仍然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个资源重组的现代社会,教育界特别是校长如何以超前的理念,在反思中创新,打开人才培养的新思维,成为提速教育发展的关键。

  在校长孙衍慧的带领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在教育以外研究教育,大胆转变观念,去审视、优化教育环境,研究教育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改革的出发点,以优良的教育质量和服务,重塑名牌教育形象,满足大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他们理念超前,有措施、有目标、有成果。以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评价观,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每个学生走上成功搭台。

  孙衍慧校长以超前的理念,独特的思维视角,充满智慧和远见的教育思想,勇于面对机遇挑战,双向出人才。搭建师生展示才华的舞台,编织人才的摇篮,链接成功的宽带。而灯市口小学的名师们及优秀教师群体,走进学生心理世界,用爱与激情弹拨师生生命互动的心灵之声,演绎教育艺术的精彩篇章,释放绿色教育生态校园的文化魅力。

把握社会、经济脉动 新思维“链接”品牌战略

  经济全球一体化使21世纪步入发展高速路,市场准入法则,将使大众对教育有更多的选择。如何研究市场需求,科学管理、形象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新的课题成为现代校长研究的方向,对其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孙衍慧校长正是以现代校长超前意识和新思维,密切关注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在教育以外研究教育,实施品牌战略,注重形象资源的开发,挖掘环境带来的多元教育功能。他带领灯市口小学教职工在传承中创新,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培养知识结构合理,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首先,发挥传统老校的优势,与时俱进,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教育需求的变化,增强教育服务意识。其次,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习优秀、心理健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耐挫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素质、良好体态、健康、学会学习、学会合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坚定而深厚的素质基础,培养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勇于创新的现代化高质量人才。

  再次,他们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构建起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格完善,立足于学生的个体成才,尊重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造多种类、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内容,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特长,开发多元潜能。

  灯市口小学校长孙衍慧带领教职工,带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21世纪教育的思考,解读师生生命互动中的情感体验,重新发现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使教育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和需求。他们与时俱进,以科学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研究教育环境与学生心理的变化,冷静观察、思考社会上那些高分、低能、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以哲学的思考,重新反思教育过程,在教学结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思维训练、能力培训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在完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计划要求的同时,强化校本思想,构建具有灯市口小学特色的新型教学结构、课程体系,使教材、教法、评价标准更加科学,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在课程结构、讲课方法、内容、人才评价标准、德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把灌输变为学生成长的自我需求,注重这个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加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将激励式机制和评价相结合,既鼓励冒尖,又激励后进。如: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置了相应的奖励机制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将随机德育活动与德育计划相结合,他们形成集体教育、分类教育、个别教育的多种教育方法。以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构建起有灯市口小学特色的完整的评价标准。强调提高综合素质,重在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以课程的多样性、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教育活动的广泛性,创设多种课内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需要,调整个人发展目标,找到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调控、发展的能力,减少发展目标的盲目性。

  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突出了具有灯市口小学特色的课程结构思想、德育思想、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思想,实施精品+特色+品牌的《名校工程》,形成了个性化教育特色。

  一方面,学校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课程、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敢于面对挫折、压力。学校通过创设的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竞争意识、融入社会意识、综合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敢于标新立异、逆向思维,体验社会、提高学习自觉性。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发不同学科、教材的人文内涵,各学科综合渗透,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探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学科教育思想,挖掘教材深层的人文内涵,延伸教育功能。潜心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课上给学生留出思维时间,给他们展示思维机会,根据学生个性化特点,把握教学进度,引发思考,教师激励式提问和作业评价,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研究教育生态环境 注重师生情感体验

  孙衍慧校长有多年教学实践和管理经验,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以战略思维,世界的眼光,历史的眼光,重新反思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从某种角度看是以人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还要研究个性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分析生态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因子的分析中,探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从影响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的相互联系中,综合地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十几年来,在孙衍慧校长正是从自然、社会、规范环境的互动关系中,研究教育,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给教育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重新思考教育。使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发展中体现充分而自由、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独特。他坚持“一切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树立全员意识、全方位意识、全过程意识,从整体出发、从层面思考,形成在知识教学方面、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方面、人格(学习兴趣、态度、情感、意志、习惯、方法、品德等)培养方面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尊重师生发展中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营造和谐的,有利师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绿色教育生态环境。孙校长深入研究了校园环境的丰富多彩内容,博大无边的多元内涵,从学校环境的建筑物的造型和建筑的空间布局、从三维空间立体的校园建筑造型反映出的“静态美”与“动态美”,起到了环境对学生的“审美功能育人”。又通过环境的布置来影响和约束学生的言行,使其行为进一步规范,起到对学生的“约束功能育人”。在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设计丰富的信息,充分的促进人脑功能的发展起到对学生“学习功能育人”。

  在学校的教育环境当中充分融入教育者的意志、方向,在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中体现目标、传统、道德、风格,从而对学生的心灵当中产生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的道德追求,从而起到环境的“导向功能育人”。校园的物质环境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具有审美情趣与价值的审美景观,又融入了教育者理性的道德观念,成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融合体,面对这样的环境,学生主观情感体验,由此规范自己言行并形成群体意识,由此产生了环境的“凝聚功能”。在优美和谐的校园中,使学生身心愉悦,体验人生的乐趣,消除学生个体心理上的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保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发展,促进人格的塑造,均衡的发展,从而起到“协调功能育人”。

发现个性化教育哲学 “重磅”打造优秀年轻教师队伍

  灯市口小学在孙校长的领导下,将学校的教育看作是师生相伴的教育人生,是生命的对话,拥有互属的生命意义和共有的发展空间,关注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理解。教师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去反思过去,他们从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社会联系、性格特点,已有的知识结构,变化的情感世界和成长规律出发,研究每个概念,每个知识的内容是怎样被学生理解的,用建构主义学说、多元智能理论,重新解读教育,重新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发现学生。

  在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关系,相互学习,教师正在把自我发展的需求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融为一体,不断转换角色,形成个性化教育风格,不是去埋怨学生,而是承认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处,更多的是鼓励欣赏学生的优点,去感动心灵激活思维,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课上注意学生的思维状态,不完全以自己的思想驾驭教学,更多的是研究学生的感受,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五个给”为指导思想,即: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去选择。教师以真诚、零距离沟通、无条件关注、对待每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成长,发现闪光点、找准结合点,激发共鸣点,严而有度,爱之有方,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密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发现个性化教育哲学,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反思能力。不断开展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行动研究,树立现代教育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坚持从整体研究学校的发展,又从学科上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加快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整体发展。

  学校投重资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组织教师外出考察,收集总结先进经验。同时鼓励教师敢于冒尖,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大力提倡爱生育人的教育思想,弘扬奉献精神,要求教师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评价制度,与爱岗敬业教育、表彰、奖励先进相结合,实现全员管理、全方位教育。学校每学期提要求、定制度,对表现突出者进行表彰。其次,一直坚持课堂教学的反馈制度,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我评价、领导评价、用多种方法及时公布反馈结果。再次,坚持听评课制度,教辅部门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学校开放课堂,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学校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丰富学识和文化底蕴,鼓励青年教师继续进修。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采取培训、派出学习、参观等方式,每年对新毕业大学生进行业务培训,坚持基本功大练兵制度,定期重点评议、通过听课、评课,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纠正不足。目前该校青年教师知识面宽、表达能力强、思维品质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学校一直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教研组、备课组经常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制定了研究、备课、听课、评课、教研组例会等制度,形成了立体教科研的格局,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教法、学法、研究学科教学思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备课中注重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教什么、怎么教。积极探索如何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学习习惯,以多元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科学多元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均建立了考核评价制度,特别是教育教学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重视评价结果,更注重发挥评教活动的激励、导向、鉴定、反馈、矫正的功能。对教职工实行多元评价与学年考核相结合,由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组成。多元评价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有利于全面评价老师,更重要的是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同时还要通过听课直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听取学生反映的意见,检查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等,更加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灯市口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们的行动,每个教师都以其超前的现代教育观,卓越的口才,对学科教育思想的独特理解和优秀的思维品质,个性化的人格魅力成为人文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着眼于未来和社会需求,促进学生人格、身心发展双优、科学与人文素质双优、知识与能力双优,使灯市口小学教育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个性化。

增加“研究”的科技含量 重新反思后的哲学思考

  创建高质量、现代化一流名校,正是孙校长多年为之奋斗的目标,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使这所传统名校成为放射″精典″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学校。

  他的科学精神和新思维、方法论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释放出现代哲学的光彩,在坚持真理中坚持两点论,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其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同样在研究的时空中发生着奇妙变化,重新进行着自我提升。

  有专家这样认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告诉人们,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不断更新真理。科学精神强调的也恰恰是不确定性,强调科学精神就是强调发现,提出问题和创新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倡导下的创新,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发现、研究。孙校长的新思维、方法论,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发现、提出问题的智慧结晶,是从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飞跃。孙校长正是这样一位充满理性思考和智慧的发现者,他善于在教育以外研究,研究研究者,以多视角、多元化思维方式,研究领导班子成员、教师、学生,在这个时空中,以每个支点的自转,形成环式互动的发展链条。其互动过程中愉悦、快乐,点燃了他们的激情,重新发现了自我,触动了灵感,迸发出的是动力、是才华,创造着新的思想。编后语:

  灯市口小学孙衍慧校长超前的办学理念,适应了市场需求的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充满对转型期教育的独特思考和创新,并不断输出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经验,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和中心,成为北京市学习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地,北京市基础教育对外展示的窗口。孙校长在新的时期下,以较高的理论水平、超前的研究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速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了该校保持高质量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他以年轻人的激情、张力,教育家的经验和反思,在激活师生,培养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发展学生个性、人文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理论的依据,愿灯市口小学的教育品牌,在新的历史时期再一次升值。

北京市灯市口小学简介

  灯市口小学的前身为私立育英学校,创建于1864年。1928年育英学校分设小学部,1952年人民政府接办后,定名为私立育英小学。1956年人民政府正式接收私立育英小学,依据学校所在地改为现名,王宝初同志任校长。

  1983年,在宗景行校长的努力下,将旧校址改建为以四层教学楼为主体的新校舍,校园占地面积4602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设有24个普通教室,6个专用教室。

  1986年,孙衍慧同志出任校长,制定校训″团结、勤奋、求实、文明、守纪″。贯彻″坚持面向全体,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全面负责″的办学思想,确立″以美育为突破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办学途径。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300余名,教职员工140人,其中教学人员110人,特级教师1人,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5人,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63人;大学本科学历的6人,大专学历的52人;藏书45000册,仪器设备6500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校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创办一流的学校,在孙衍慧校长的精心筹措、艰苦努力下,在市、区政府、教育局、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1998年学校扩建了综合教学楼及地下体育馆,增加了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其中设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自然实验室、音乐、形体、美术等20个专用教室。楼顶增建了防风雨空中环行跑道,操场建有面积为2200平方米的两块塑胶篮球场和一块手球场,地下建筑了一个标准的面积为1450平方米的篮球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巧建了″立体操场″,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办学规模。

  在教学上,以美促智,改革各科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知识和情感两个流通的研究。强调电化教育手段的使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形成″严谨、扎实、灵活″的学风。在教育上,寓德育于美育之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注重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形成了″德育的核心是育德,关键是动情″的″环境、课堂、活动″,″学校、社会、家庭″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学生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兴趣,展露才能,创造条件,发展才能。这些活动使兴趣、才能、成果紧密结合,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形成″扎实、深入、灵活、新颖″的特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

  1990年,北京市教育局命名灯市口小学为北京市小学贯彻″小学生行为规范″标兵学校;东城区普教系统先进集体。1982年至2000年,连续十几年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体委命名我校为北京市(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9年、2000年东城区教育局、东城区体委命名我校为东城区(篮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2年获北京市贯彻″十八字″办学总要求先进学校。1995年获东城区德育先进集体,东城区″文明校园″称号。1997年获东城区普教系统先进集体。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我校为健康促进学校(金奖),1999年获东城区美育先进集体。同时学校合唱团乐团在历届北京市和东城区中小学生合唱节、艺术节比赛中均获奖。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我校为中澳音乐教育实验项目学校,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命名我校为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我们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正以崭新的面貌,迈向新的世纪。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