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6月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龙永图:社会期待你的提问
2004年06月01日 00:16:08

本报记者 王磊

  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个时间段上,龙永图是中国媒体最热烈追逐的明星之一。作为中国入世进程中的第4位首席谈判代表,他幸运地成为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见证人。

  在许多记者眼里,他“言之有物、快人快语”,他温和而有力,“没有架子”,他以娴熟的谈判经验和外交官的勇气和魄力,成为2
001年中国200万公务员中知名度最高的官员之一。

  那一年,龙永图58岁。他的名字和中国在本世纪初最重大的事件―――入世联系在一起。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代表了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他的困惑与思索,以及由此增加的皱纹和白发,则见证了发展中的中国勉力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艰难和决心。

  有人评论说,他改变了中国政府传统官员的一贯严肃的形象。对此,坐在记者对面的龙永图只是淡淡地笑了笑。目前身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的龙永图,在北京国贸中心24层的办公室里饶有兴致地回答:人的情绪是需要激发的,你们记者的提问不够尖锐不够深刻,“我们被采访对象就感觉不到挑战啊。”

  获知《中国青年报》即将全新改版,他表示很关注。在他的印象中,《中国青年报》一向是一份相当有朝气的报纸,是他年轻时经常阅读的报纸:“在严肃性报纸中是充满活力的。”

  龙永图认为,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在政治领域必须准确地抓住热点大事和能够反映大趋势的重要话题,“站得要高”,同时,在经济报道方面一定要做到“专业”。他认为,记者应该“厚积薄发”,没有前期的调查研究,就不能提出好问题。尤其是容易说些“外行话”,这对一个优秀报纸的记者来说,就是“家庭作业”没做够做足。

  龙永图想起了一个美联社记者的问题。2001年9月在日内瓦,当完成中国入世的所有谈判之后,一个美联社记者问他:龙先生,现在中国已融入了世界大市场,但每次谈到“市场经济”的时候,您总是加上一个“社会主义特色”,今后是不是不用再加这个定语了?

  “那个记者很敏锐,如果我当时很生硬地回答,就会非常狼狈。”龙永图回忆说,那个问题隐含的意思是,今后中国的市场就该被世界市场所同化,中国是否会因此失去特色?“我当时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我们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强调竞争,但中国特色就在于更关注社会的公正,关注竞争中的失败者和弱者。”龙永图说,“一个有力的问题,总能切中要害,它触动了你的兴奋点,并且激发你做出精彩的回答。”

  深谙谈判之道的龙永图,以务实和冷静著称。他能够平静地告诉人们面临的真正现实:一个不能用“利”和“弊”来完全说清楚的现实。他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年轻人也要学会控制情绪,尤其在一个法治社会,要习惯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和冲动。这是成熟的标志,“要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和行动习惯”。

  自从2003年转型到民间组织做管理者,龙永图以一名外交官的直觉和紧迫感,全力经营着深远影响亚洲政经大势的博鳌论坛。目前的博鳌论坛,在财务上已完全独立,“许多世界级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都是我们的会员,他们每年都交纳会员费。”龙永图说。

  即便这样,龙永图仍然认为不能盲目乐观,他曾对媒体说,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博鳌论坛也可能会像春节晚会一样越办越难。“从内容到形式,博鳌论坛每年都要有一个突破,这样才能有足够强的生命力。”

  龙永图说:“我不喜欢老面孔。”

  这句话,就是这位《中国青年报》的老朋友,送给这份有53年历史的报纸最好的礼物。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