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6月4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高考作文阅卷有必要向社会开放
2004年06月04日 02:11:48

单士兵

  6月1日“青年话题”版刊登文章,对高校中文系研究生参与高考作文阅卷提出质疑。作者认为,今天许多中文系研究生,其写作水平让人不敢恭维,“银样蜡枪头”比比皆是。让中文系研究生批改高考作文,降低了阅卷质量和可信度,实非明智之举。

  每年高考鸣金,有关高考作文的新闻就会见诸报端。通过媒体报道
,人们可以读到许多优秀的满分作文。但同时,有关作文误判现象也会成为争议焦点。根据这几年媒体的报道,高考作文的误判,主要表现在“低判”与“高判”两个方面。其实,这两种误判,对考生整体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剥夺一部分本该进入高校的学生的受教育权,也由此造成招生录取工作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

  我以为,高考作文阅卷质量,根本取决于阅卷人员的业务素质、责任意识和阅卷模式等。从这个意义讲,提高高考作文阅卷质量,合理评分,显然需要一支优秀的高考作文阅卷队伍。因此,我不同意“银样蜡枪头”式的中文系研究生充当高考作文的阅卷者,同时,针对另外更大一部分的高考作文阅卷组成人员,笔者也想提出质疑。

  其实,高考作文阅卷人员更多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职工,特别是中学的语文老师和学校领导。笔者以前是一家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语文教师。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学校选派高考阅卷老师时,多选派那些“高职称”或“骨干”教师以及“中层以上干部”。事实上,一些学校都是将选派高考阅卷教师当做一项“荣誉”或“福利”来做分配。这样,就很少从教师的素质能力出发。

  显然,作为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需要的是那些读过大量书籍,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理解的教师来担当。而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那些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他们可能是搞“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至于文学创作和课外阅读,对他们来说,可能早就成为久远的历史了。可见,即使由教育系统内部产生高考阅卷人员,其个人的业务水平、文化品位也不能乐观,由此造成作文误判,也就不难理解了。

  南京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王栋生认为,在每年阅卷开始前组织全体高考作文批改者先写一篇“下水文”,由对写作教学有研究的专家同行进行筛选,以确认阅卷资格。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但同时我以为,挑选的范围完全可以扩大,向全社会开放,教师、作家、文化工作者,当然也包括高校研究生,凡具有一定的文学审美品位、写作能力、道德责任的,都可以前来竞争。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多高素质的高考作文阅卷教师。

  高考作文阅卷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阅卷队伍不但要具备特定的业务素质,同时在阅卷过程中也必须要清醒、认真、细致、负责。我以为,这些年高考作文阅卷的模式较为单一,高考作文阅卷组所设置的几道程序,只不过是内部的几个人在“把关”。由于高考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据称,每篇作文往往留给阅卷老师只有两分钟左右,令阅卷人员疲于奔命,这些都是造成错判误判的原因。因此笔者以为,高考作文必须对社会开放,阅卷人员有必要向社会公开征集,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传媒手段,利用诸如网上阅卷来进行作文评判。高考作文评判的公正与否,不仅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影响着高考评分的可信度,同时还会给现行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阅卷向社会公开,极有必要。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