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6月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聆听
“路堵车”还是“车堵路”
――何祚庥《城市交通的现代理念》演讲稿(节选)

2004年06月07日 00:04:02

 

  交通带来三大问题:第一是拥堵;第二是污染;第三是能源短缺。北京现在的小轿车突破200万辆,舆论哗然。一派人主张大幅度控制,因为已经到了极限,这派人被称为“车堵路派”。他们认为虽然不停地修路,修了一环又一环,但拥堵状况毫无改善。还有一派叫“路堵车派”,他们认为堵车的原因是路太少,认为200万辆小轿车的保有量相对北京1300万人口来说,数字还小得很呢,以城市整体规模看,700万辆汽车的保有量才适合。因为在国外,差不多是两个人一辆车。所以,是路堵了车,路不够,管理不到位。

  我的看法是“车堵路”。这牵涉到两个概念,即汽车保有量和汽车行驶量。中国人买车都是为了跑,但外国人买车不都是为了跑,有数字为证。轿车方面,美国、日本、法国的轿车保有量分别是中国保有量的15.5倍、7.31倍和3.29倍,但耗油量,美国的轿车只是中国的2.5倍。技术上的差距固然存在,但根本的问题是,美国每6.15辆车中只有一辆在跑,而中国是有一辆跑一辆,极个别不跑。更何况北京规定轿车10年要报废,所以,买了车,立刻就跑。在纽约,小轿车有800万辆,加上公共交通车辆等大约总共为1200万辆,但在大街上跑的才200万辆。所以,从车辆的行驶来说,北京市已经超过了纽约,但纽约的道路面积比北京多多了。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必须采取限制车跑的方针。因为,中国的人口现在是美国的4.5倍,人口专家预测未来人口将稳定在16亿,这将是美国人口的6倍。所以,期望人均道路面积和美国一样是不可能的。要在人口高密区使交通畅通的惟一办法,我想只能是减少多占道路面积的车辆。每个人在使用交通工具时,将占有多少道路面积,这笔账是不得不算的。现在是有人占用面积特多,而某些人却只能走路,所以茅于轼先生大声疾呼“不公平”。为什么大家出的钱一样,但开小轿车的人占据更多的道路面积,因而他主张收取高额牌照费。其实,在有限的道路资源的分配问题上,也有一个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布局问题。如某些商业区、行政区、学校部署得不是很合理,使车辆都集中到某个地区的话,那么交通拥堵也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北京的城市交通问题是不是应该在布局上多一些考虑,包括城市中心区域的迁移等等。如果宏观问题不彻底解决,仅在微观上下功夫,所能解决的问题总是有限的。

  现在出现一些怪论,其中之一是认为机动车堵车的原因是由于自行车太多。其实,拥堵是双方的,我同样也可认为是机动车堵塞了自行车。其实,到北京的三环路一看,往往主路上拥堵不堪,却没有一辆自行车在行驶。在辅路上却是机动车和自行车混跑,但自行车却可以畅通无阻。有人还有一个非常滑稽的论调,认为自行车不是绿色交通工具。因为自行车太多,影响了城市的道路交通,致使道路的利用率不高,机动车运行缓慢,尾气排放量增加,城市空气污染加剧,因而这应由自行车来负担。这实在是荒唐。

  早些年,北京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占总出行人的70%,现在下降到40%以下,并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因为车堵以后首先影响的是公共交通,小轿车体积小还能开得快些,公交车一堵速度就更慢,人们便不愿坐,尤其是上班族,无法保证准时上班。公交运行率由此下降,人们就改乘自行车和其他的车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在香港地区,利用公交车出行的人占了总人口的90%,华盛顿占了80%,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发展趋势来看,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个结论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公共交通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轨道交通,还有一种是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有地铁、城铁,还有磁悬浮列车。我赞成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磁悬浮列车,因为磁浮列车最大的好处是几乎没有噪声,300公里/小时会有一些,但120公里/小时几乎是没有的。它完全可以高架运行,这也是我推荐磁悬浮列车的原因。

  至于公共汽车,这些年来人们一直主张发展无轨电车。因为有轨电车的轨道会妨碍交通。虽然无轨电车离开导线不能走,在一定情况下也会造成拥堵,但这个问题运用现代技术完全可以解决。一般来讲,电车的成本比起燃油车成本要低,而且没有污染。我以为这是值得推荐的并要大力提倡的新型公共交通工具。

  私人交通有两种形式:小轿车和电动自行车。我赞成小轿车改成电动小轿车。现今北京首要污染源便是来自小轿车。当然电动车也会发生拥堵,所以也不能过度发展,对公共交通来讲,可以将站点拉得长一些,以便提升公交车速度,有利于吸收客流。对近距离交通,电动自行车却无比优越。这就是我对交通模式的一个总设想。

  相关链接

  何祚庥,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城市规划与交通”高峰论坛供稿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