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7月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后市场
信用缺失 车贷险遭遇生死劫
2004年07月01日 02:29:51

黄少华 胡钢

  “现在我们实行汽车
消费信贷流程改革,银行直接接触客户,主动进行客户信誉的调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由于保险公司纷纷缩减车贷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银行只能采取各种方法,加强自身贷款审核力度以防范风险。

  据悉,过高的赔付率和代理手续费让各大保险公司相继“撤军”,车贷险业务实际上从去年起就名存实亡。今年的1月15日,保监会发出了《关于规范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现行车贷险条款费率截止2004年3月31日一律废止”。2004年4月1日起,重新制订车贷险条款费率。

  然而,出乎保监会意料的是,虽然4大保险公司申报了6个新开发的车贷险产品,但市场反应极为冷淡。对于新车贷险,消费者、银行均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车贷险依然“缺位”。

  车贷险,又称履约保证保险、汽车贷款保证保险。通常情况下,车贷险是为贷款买车者推出的一种责任保险,即贷款人在获得贷款时购买车贷险,在还不出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向发放贷款的银行承担赔付责任。

  可以说,近几年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火爆,车贷险功不可没,是它直接带动了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然而,一度红火的车贷险却变成了“鸡肋”。个中原因,除了车贷险自身天然的不合理性外,最重要的,却是整个社会信用的缺失。

  车贷险举步维艰

  家住北京西四环中路的马先生对新车贷险有诸多不满。他说,从去年就一直想等车价再降点就贷款买车,但是,新车贷险使他的想法泡汤了。“保险公司和银行都在想方设法规避风险,可老百姓贷款买车更难的问题又怎样解决呢?”

  据悉,新车贷险条款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一、首付由20%提升为30%;二、还款的年限由原来的5年缩短为不超过3年;三、前提要求被保险(银行)取得贷款购车人有效的抵(质)押物;四、保险公司有不低于百分之十的免赔率。

  面对消费者的种种抱怨,身为人保公司业务经理的彭先生觉得有种“吃哑巴亏”的感觉。他说,近年来,车贷险恶意骗保让保险公司损失惨重,有些保险公司的赔付率甚至达到400%,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非常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保险公司明确表示近期不会重新涉足车贷险市场,即便新车贷险已提高“门槛”。对保险公司而言,车辆保险本身就处于亏损边缘,再加上旧车贷险留下的“伤痕累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车贷险已成为他们不敢揭的“伤疤”。全线撤退似乎是最好的也是惟一的选择。

  保险公司的全线撤退,使一向由保险公司扛起风险的汽车消费贷款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银行身上。“我们当然还是希望与保险公司继续合作。”一位银行工作人员曾这样表示。然而,新车贷险条款出台时,银行方面意见很大,“任何一项贷款业务都有风险,如果风险还要由银行和担保公司来扛,那还需要保险公司干嘛呢?”

  消费者望而却步,保险公司观望等待,银行另寻出路,各方均对新车贷险反应冷淡,这是保监会不曾预料的尴尬。

  信用经济亟待完善

  “其实在车贷险业务盛极一时之际,就已埋下了其终将退出车贷市场的隐患。”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来,在汽车产销两旺的表象下,掩盖的是以企业信用廉价、盲目、无节制地替代个人信用的虚火。

  据悉,我国车贷险业务自1998年推出后,均以年超过200%的速度迅猛增长。车贷险对促进汽车销售的增长、满足汽车消费需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撑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客户竞相推出优惠政策;银行盲目收单,看到保单便放款。从2001年开始,车贷险经营风险日渐明显,部分地区的车贷险业务赔付率高达100%以上。车贷险变成了担保,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让车贷险真正回归到保险的功能上来”,保监会财险监管部主任刘京生认为,车贷险门槛提高之后,可以给虚热的车市降降温。专家称,车贷险承保的是消费者的信用,而在我国,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信用监督和惩罚机制。同时,由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个人综合信用状况很难掌握,再加上相关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业内的恶性竞争,这才是导致经营风险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

  换言之,只有建立起确实行之有效的信用监督、评价及考核机制,确立起“信用经济”这样的概念,才是解决车贷险困局的根本所在。此外,针对市场现状,银行主要推出了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两种模式。在信用贷款模式下,客户可选择经销商担保贷款和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而根据国外经验,最有资格全权经办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惟有汽车集团下属的财务公司,成立专业的汽车信贷金融机构将成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新的选择。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