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8月2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持久的记忆不会随时间褪色,真正的情感不会随岁月消散
《世纪小平》解读邓小平的性格魅力
2004年08月22日 00:15:20

本报记者 桂杰 肖云祥

  100年前的8月22日,
一位伟人来到了人世间;100年后的今天,这位伟人的名字已经和中国的历史、中国未来的命运紧密相联。2004年,是出版界的“邓小平”年。8月份,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晋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世纪小平》。

  谈到该书的写作时,陈晋坦言,这是他比较满意的一部有关邓小平的著作。这本书比较充分而又精练地展示了他平时积累的一些细节,散文化的结构和叙述,也比较充分地发挥了他的写作特点。“我一向主张,在反映、塑造和描绘领袖人物的时候,切忌只是简单地叙述他们做了什么事情,甚至是重复他们的会议讲话,那样做很可能把本来生动而鲜活的、很有影响力的一个人物写得干巴巴的。那种写作方式不利于走近读者。”对于邓小平这样一位世纪伟人,中国大多数民众对他的生平和贡献都比较了解,所以在考虑如何写一本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书时,陈晋有过一些思考。在书的封底,他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再现一个个性化的小平”。

  他的平凡和伟大,让平凡的我们也感觉伟大起来

  据陈晋介绍,在写这本书之前,他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他是从1994年开始接触和了解邓小平的史料的,当时进行这些工作是为一部12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邓小平》做准备。作为该片的总撰稿,陈晋跑了很多地方,采访了很多人,了解到了很多情况。有了这些作为铺垫,陈晋日后对于邓小平的研究有了更新的起点。近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应该怎样把邓小平最光彩的亮点告诉读者,而读者最需要了解的又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陈晋在研究邓小平的时候走近了这位世纪伟人,并试图用心去解读他的性格魅力。在陈晋的这本《世纪小平》中,几次出现过小平的这句话:“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很多读者都会为这句话感动不已。

  陈晋说:“我认为,邓小平最大的魅力就是平实、实在。”邓小平身上的光彩不像艺术家那样热情洋溢,他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光芒都包含到质朴、实在的语言和行动中了,尤其是他那种高度概括、质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更让人怀念。

  “他最大的特点是把伟大融于平凡,在平凡中又可见到伟大,而他的平凡和伟大,让平凡的我们也感觉好像伟大起来”。陈晋饱含感情地说。

  在研究有关邓小平的大量史料中,陈晋感受到,领袖的个性也是个性,这一点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个性都会有魅力,而对于一个伟人来说,他身上的魅力是什么?魅力就在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在他做事情的过程中最吸引人、最有穿透力、影响力甚至是威慑力的东西。纵观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一生,尤其是他在“落”的时候,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逆境和面临的政治压力?怎样面对自己事业的不顺?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

  作为多年研究毛泽东的学者,又研究邓小平,陈晋对于两位领袖也有了很多的比较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在对毛、邓两位领袖进行比较的时候,陈晋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经历,并面临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的历史主题。”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第一步是通过武装战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并夺取政权。有了这个政治前提,才有下一步的建设。在毛泽东领导下,邓小平参与了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并且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他把自己当成毛泽东的战友和学生,认为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包括他自己。

  在性格上,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敢于创新,敢下决断,并且务实。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我是实事求是派。”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毛泽东虽然有浪漫诗人的气质,但是在革命年代也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然而,邓小平与毛泽东也有一些不同的经历,特别是在毛泽东逝世后面临着新的时代主题。这些恰恰是他能够开辟一个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的重要原因。1920年,16岁的邓小平远赴法国留学,在法国待了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青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从比较封闭、落后的中国来到法兰西,邓小平一下子感受到了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在雷诺汽车厂工作时,他更深地理解和见识了西方的工业化,切身体会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直到后来,他还开玩笑地说,自己个子长不高,就是在那里干活干的。可以说,留法的日子使邓小平大开了眼界,这个经历是他和毛泽东不一样的地方。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多次走出国门,访问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法国、日本和美国。在国外,他最感兴趣的是,参观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使他心潮难平。而这样的亲身感受,也是毛泽东所没有的。毛泽东两次出国,都是去苏联。可以说,邓小平非常了解20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到了什么程度,他们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陈晋认为,这样的眼界对于他日后下决心在中国搞改革开放很重要。“我们甚至可以想像,当时他的心情有多么迫切。”

  有一声问候叫您好,有一句回答是春天,有一种日子叫富裕,有一位老人是永远。

  作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陈晋坦言,自己对邓小平的理解和认识,有过一个很大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体现为从领袖到一个有魅力的领袖,从一个伟大的人到一个立体的、可感的、丰富的人格境界的感受。”

  陈晋告诉记者,他的笔尖第一次写出“邓小平”这三个字,是在1976年。当时,陈晋正在农村插队当一个学校的民办教师,在全国上下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时候,17岁的他被人找去写批判邓小平的发言稿。那时,只是稀里糊涂地抄了一些报纸上的文章语句。第二次,他的笔尖流出“邓小平”这三个字,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初他欣喜地获得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邓小平恢复高考的主张和决策带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折。当时,他激动地拼凑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陈晋说,这两次经历,今天看来自然很幼稚,但确确实实是那个年代的心路历程。

  而上大学和读研究生期间,他对于邓小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国的领航人”、“主要决策者”这个层面上,邓小平在他心中只是一个改变时代命运的领袖。1994年的契机让他可以走近他、理解他、解读他,自己也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这种情感化的理解转换成了细节的描述。

  “我相信用细节说话就是用感情说话。我不愿空泛地、人云亦云地议论领袖。”陈晋还记得几个有关邓小平关心西藏的几个细节。作为西藏和平解放的功臣,邓小平没有机会踏上西藏的土地成为他晚年的一大遗憾。1992年1月,他到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参观时,在“布达拉宫”前驻足说,这辈子去不了西藏了,要求在此留影,权作纪念。《世纪小平》这本书披露了大量的细节,足以使邓小平的形象生动起来。

  谈到年轻读者对邓小平的了解时,陈晋认为,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对于改革开放的艰难过程缺少历史感,我们今天的文明、富裕和小康确实是和一位老人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他们在生理上还年轻,但有一个去世7年的老人的情怀或许比他们更年轻,这个老人在73岁后开创了中国的新时代,设计了中国70年后的发展步骤。

  陈晋说,真正的伟人不会只是在纪念日里才被人想起。如果让我用更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邓小平和我们今天的关系的理解,我有这样四句话:有一声问候叫您好,有一句回答是春天,有一种日子叫富裕,有一位老人是永远。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