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9月1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以前,培养一名舰载机飞行员需要8到10年。禚玉峰:两年前,我来到海军某舰载机部队,两年后――
我的“超黄蜂”停在了军舰上
2004年09月11日 01:38:14

鄢润波 谭景春 邓树明

  我叫禚玉峰,海军北海舰队某舰载机部队中尉飞行员。

  9月2日,当我将173号“超黄蜂”舰载机稳稳地降落在“母舰”―――“洪泽湖”号远洋综合补给舰艉的飞行甲板上那个白色的环形圈里时,我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这次成功的着舰,不仅标志着我已是一名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更标志着海军新一代舰载
直升机飞行员在黄海某海域着舰改装训练成功,也标志着我所在的海军某舰载机部队采用新的训练《大纲》,探索新飞行员战斗力生成新办法、新途径取得成果。以前,培养一名舰载机飞行员需要8到10年时间,而我只用了两年!

  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我无法忘记过去两年的日日夜夜。

  飞惯了米―8改飞“超黄蜂”,可不像会开宝马就能开奔驰那么简单!

  2002年7月下旬,从海军飞行学院毕业的我,被分配到我军第一支舰载直升机部队―――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某舰载直升机部队,和我一起来的还有同期毕业的其他5位同学。

  走进舰载直升机部队,首先要进行的是改装训练。

  所谓改装训练,就是我在飞行学院时飞的是米―8直升机,现在要改飞部队装备的“超黄蜂”直升机。这可不像会开宝马就能开奔驰那么简单!它要经飞行教员多架次带飞,有的甚至要带飞上百次,再由考官检查考试合格后,按规定的课目完成放单飞的次数,才能算改装成功。

  两个多月的航理学习过去了,在落地和原地开车情况下也零距离接触过“超黄蜂”,并了解了“超黄蜂”的特点及构造常识,心里就盼着早点飞起来。

  2002年9月11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别看我在飞行学院能驾驶米―8自由的起落,可真要驾驶“超黄蜂”上天,心里还是挺紧张的。

  第一次驾驶172号“超黄蜂”直升机起降时,飞机像一匹不听话的野马一样,控制不住,机头乱摆,特别不老实。“超黄蜂”和米―8飞机上的总距和蹬舵方向正好相反,机舱内部的一些附件、仪表等也不一样,受以前习惯动作影响,再加上太兴奋,我一开始不太掌握飞机惯性,操作时比较忙乱,动作僵硬,第一个起落就出现了偏差:本来应柔和提变距,但由于动作过大,飞机猛地飞起来,机体呈颠簸状态。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个飞行日是一个不成功的飞行日!在随后的飞行日里,在教员的帮助指点下,我的心态越来越放松,动作也越来越协调,能较好地控制住直升机惯性、及时修正飞机状态了,悬停起落一次比一次更稳,对即将到来的考核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在不断从一个机场到另一个机场的航行转场训练中,我在空中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协调状态有了很大进步。

  2003年元月7日14时,我登上172号舰载机,按计划进行航行转场训练。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

  航行转场训练就是把飞机从一个机场驾驶到另一个机场。它要求飞行员要提前与降落机场沟通联络,报告高度位置、预达时刻及工作情况,并向对方机场要着陆条件,申请保障,空中呼叫要求简洁明了。这项训练能提高飞行员空中语言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最终飞越陌生空域,降落在陌生机场上。

  我这次转场的目的地是200公里以外的空军某机场。起飞后一切正常,我还顾得上透过舷窗,欣赏一下大地上的景色。

  40分钟后,我开始发出着陆请求信号,随后又发出“请示着陆”呼叫。得到对方回应后,我带杆消速,对准降落点,将飞机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落地不到两分钟,我报告:“172起飞。”

  听到“可以起飞”命令,我驾机腾空而起。

  长时间、大场次航行转场训练全面锻炼了自己,积累了经验,练就了耐力。我对目标都能判断准确,飞行状态控制良好,空中生活适应能力和协调状态有了很大进步。一次次成功的航行,激励着我迎接下一个挑战。

  “小伙子,四种气象、全天候了,祝贺你。”

  2003年的2月1日是农历春节,可我人在家中过年,心却早飞回了部队,我早就盼望的复杂气象飞行训练要开始了。

  3月上旬,我们来到南方某机场,进行复杂气象飞行训练。也就是说,通过这项训练,我们要练就在任何气象条件下都能飞行的本事。

  这个机场地处长江中下游,以前光听说这里气象状况复杂,到了才知道有多“复杂”―――人在雾中,白天一般能见度不超过10米,洗了衣服晾一周都干不了。

  这次训练最难忘的,当数4月上旬的一个雨夜进行的夜间仪表穿云飞行。为飞这一课目,我们等了十几天。

  当天下着小雨,我驾机起飞入云,眼前是白茫茫一片,航行状态下,当时直升机仪表显示高度500米,舷窗之外黑一块白一块的,那是云彩浮动。而从地面看空中,则是漆黑一片。

  飞复杂气象尤其是夜间复杂气象,对飞行员的心理和技术都是一种锻练。在这样的天气飞行,降落时如穿云后50米以下还看不到跑道就必须复飞。

  按既定时间,我驾机开始返回机场。教员不时提醒我,控制好飞机状态,相信仪表没错的。飞机在塔台飞行指挥员的正确指挥下,准确下滑,看到螺盘指针和跑道方位重合,说明我进入的方向是对的,此刻飞机就在跑道的延长线上。

  150米、100米、50米,穿云这么重,能看到跑道吗?终于看到那两行闪亮夺目的跑道灯了!我及时修正方位,稍带杆消速,根据指挥员指令,飞机准确降落在1号旗门的飞行标志圈内。“好的。”耳机传来指挥员的声音,我马上发出“请示起飞”呼叫。得令后我驾机又冲向雨雾之中。

  6个起落后,教员满意地对我说:“下一次,你可以放单飞了。”接下来,每个起落10分钟的飞行,从紧张到好奇,在空中我渐渐觉得犹如置身仙境。

  我如愿通过了考试,教员和我一起走下舷梯时,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四种气象、全天候了,祝贺你。”我乐得一晚上没睡着觉。

  一次飞平台时,我产生了错觉,快接近平台了,飞机就是不前进。

  舰载机飞行员最起码的本事就是能把飞机停到军舰指定的甲板位置上,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不能一开始就在大海中的军舰上练,要先在大地上练。

  练这个项目,我们机场的老一辈舰载机飞行员土法上马,在机场内模拟舰船甲板“高筑平台”,平台内的标志由红、白、黄三种颜色组成,一个白色大圆圈,套一个直径两米的黄色小圈,中间画一个大红十字。平台训练就是模拟海上舰船平台训练,平台训练停稳了,停准了,能放单飞了,才能进行着舰训练。

  听说以前老飞行员的平台课目训练要经过4到5年时间才能完成,而根据新《大纲》要求,我们必须在8个月内完成这一高难课目,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平台训练有其特殊要求,在距平台适当距离时,直升机要控制好高度,小速度进入平台着地。飞机进入平台的高度最难掌握,太高和太低着平台都相当危险。平台训练中,直升机降落不是以前练习悬停起落时的三点着陆,而是事先锁定主轮的“轻两点”着陆,再落下前轮,套在圈内才算得上成功,并不能重复修正。这需要飞行员重新建立一种着陆印象,降落时的高度和方位都必须重新认识。

  部队上下都对我们寄予了很大希望,我也暗暗憋足了劲。第一次由大队长给我带飞,每次起飞降落时的高度、速度大队长都有效控制,让我参与操纵“轻两点”着陆套圈,像被人捆住手脚,很不舒服。一个起落下来,我已是满头大汗,看了仪表,就忘了地标,手忙脚乱的。

  一次飞平台时,我产生了错觉,快接近平台了,飞机就是不前进,难道自己胆怯了?“你能行,大胆点。”在教员的指导下,我把飞机又对准了平台。

  十几个架次过后,我能协调操纵了。为了看自己飞得怎么样,我还请同学用数码摄像机拍下我起降平台的瞬间,用来分析自己的动作。平台带飞训练过最后几个架次后,教员对我说:“你现在就可以放单飞了。”他完全把驾驶杆交给了我,看着我稳重协调的操纵,一句提示的话都没有说,很满意。我第一次在没有塔台指挥员和地面引导员的情况下,成功飞上平台。

  飞平台成功后,为早日着舰做准备,部队于2003年8月下旬的一天,组织了全天海岛平台训练,上午1小时,下午1小时,规定1小时内着平台,次数越多越好。

  海岛平台也是模拟着舰课目,海岛上的平台是部队专门建造的一个固定平台。这次飞行虽然还是有教员,但直升机上的全部操纵都由我自己来完成。在塔台没有指挥、地面没有引导员的情况下,我驾驶的“超黄蜂”舰载机平稳地降在平台上。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塔台指挥员和地面引导员的情况下,成功飞上平台,也是我自开始平台训练后心情最好的一次。但当日下午海上风比较大,北风6~8米/秒,海上起风后出现了乱流,感觉飞机的状态不好控制,教员也在旁边不时提醒我。

  舰载机在海天间徐徐下滑,小速度进入海岛平台着陆点上方,舰载机一个“轻两点”平稳降下。再向平台四周一眼扫过,荒岛一座,在这孤岛上进行如此精彩的高难度着陆训练竟无人喝彩,我心里有点遗憾。

  我原来想,飞完平台就可以练着舰了。但通过这次海岛平台训练,我觉得着舰没有想像的那样简单。空中经历越多,困难想得越多,着舰肯定会越有把握些。

  没驾机上过舰船,飞得再好也只是一名直升机飞行员。

  2004年9月1日上午,对我们、对海军舰载机飞行员都意义重大的着舰训练终于开始了。飞行员驾机飞上军舰是成为一名真正舰载机飞行员的标志。

  虽说自己之前在陆地上已具备了在四种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的本领,但这着舰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海军航空兵部队改装训练中最难的课目之一。

  在我们舰载机部队,谁执行任务多,谁着舰次数多,谁就是英雄。没驾机上过舰船,飞得再好也只是一名直升机飞行员。

  7时30分,我准时来到指挥塔台待命。8时,我和教员检查完飞机,跨进驾驶舱,我手握驾驶杆,静静地等待着。8时5分,一颗绿色信号弹升空,172号“超黄蜂”舰载直升机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声。

  8时20分,“超黄蜂”飞临预定的某海域2号锚地上方。海天之间,我们开始寻找“母舰”―――“洪泽湖”号远洋综合补给舰。

  发现目标后,我开始徐徐降低高度。在机舱里,我已能清楚地看到舰艉的飞行甲板和甲板上的白色环形着舰标志。

  降低高度,减速飞行,甲板越来越近,舰上的建筑物扑面而来,而且越来越大。“超黄蜂”飞机掠海飞至舰艉甲板正后方,减速对正舰艉直线下滑,飞机平稳准确地进入甲板上空0.25米时,悬停在飞行甲板着陆点的正上方。

  此时,舰上飞行引导员举起表示允许进入的绿色信号指示牌,飞机平稳降落。着舰那一刹那,我明显感到主轮以“两点姿态”稳重着地。

  第一次着舰,海上飞行由教员操纵连动驾驶杆,我握杆体会。感觉最困难的当属在海上下降高度时,难以判断速度、方位,海天一色还易产生幻觉。着舰下滑速度也特别不好掌握:直升机下滑速度慢了,飞机会开始抖动,稍不注意机轮就可能挂在舰艇的护拦上,后果不堪设想;下滑速度太快,飞机则容易冲出甲板,掉进海里。

  9月2日下午,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检查考试。部队参谋长坐镇我驾驶的173号舰载机,担任主考官。

  14时50分,这是最后检验我的时刻。“请示起飞。”我镇定地握住架杆。“明白。”听到指挥员的回话,抖动的机体吼叫着从舰船甲板上飞离。蹬舵,转向,爬高,建立起空中航线。我控制好速度,对好进入方向,及时向航空指挥员报告方位。

  “注意调整下滑线。”耳机传来航空指挥员清晰的指令。173号舰载机俯首进入甲板,对准着陆点,带杆消速,到达甲板着陆点上空,一停、一放变矩,此时,战鹰的两个主轮和我的心一样平稳地降落在了甲板上。“好的。”耳机传来指挥员满意的声音,我身旁的参谋长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紧接着,指挥员问参谋长:“可否放单飞?”“可以。”我听到参谋长坚定的回答。

  “可以放单飞了!”我激动得掉下了眼泪!我是一名真正的舰载机飞行员了!两年梦想今日实现!

  我细心操纵,一次比一次更稳当,尽管后来海面上薄雾弥漫,但在舰上航空指挥员的指引下,剩下的预定单飞课目在指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一下午密集连续的起降训练,次次干净利索。

  我自豪,我用两年时间走完了前辈要用8到10年才能走完的历程,成为一名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我不敢骄傲,大风飞行,恶劣海况悬停,行进间着舰……一系列高难度课目还在前面等着我。我知道,要做一名优秀的海军舰载机飞行员,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