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所以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就在于它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平同志和中国的成功并不神秘,就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是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为我们确立的,是一个被毛泽东同志在理论上早已解决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把这一思想路线恢复了起来,并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它做出完整的概括。
邓小平真正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把实事求是从马克思主义诸多基本原理中突出地强调了出来。对马克思主义作这样的归结和解释,把实事求是放在这样突出的地位,是过去没有过的,是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过去我们所以忘记了实事求是,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没有从理论上这样明确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没有这样突出地强调它,是一个重要原因。其结果,往往更多地注意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个别观点和结论,反而忘记了这一根本观点。
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中就说过,我们天天讲要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记住了毛泽东同志讲过的那么多的话,但恰恰忘记了毛泽东思想的这个根本点。他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我是实事求是派。”
邓小平同志所以这样突出讲实事求是,与他对马克思主义一贯的正确认识有关,更与我们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有关。“文革”错误发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背离了实事求是,而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与马克思书本里没有讲过、或讲的不一样的情况。从批评“两个凡是”开始,到农村改革,建立特区,发展个体经济,发行股票,实行市场经济,无一不是如此。要前进,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精髓归结为实事求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最为深刻最为精辟的解释,是他从实践中而不是从书本上得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新理解,大大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国改革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从根本上说,正是因为邓小平同志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有了这样正确的、深刻的理解的结果。
邓小平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这一点对于理解他非常重要。但是他讲马克思主义也有自己的特点,认识这一点对于理解他同样重要。从他的著作看,他讲马克思主义,讲的最多的,是实事求是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他讲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特点。这两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最基本的原理。
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态度,使他观察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异常的敏锐和准确,始终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前沿。他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中最早认识到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和它的意义,在70年代中期就强调科技是巨大的生产力,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教育;他很早就感觉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外开放,向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看准了只搞计划经济的弊端,从一开始就主张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他敏锐观察到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他在苏联解体前就预感到两极格局即将结束,“世界发生大转折”,及时提出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冷静观察”的外交方针;他在思考祖国统一问题时,根据时代的变化,创造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态度,也使他能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他是重点论者,也是两点论者。他强调发展物质文明,也强调加强精神文明,要发扬民主,也要加强法制。他主张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资,但始终认为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这是避免两极分化的根本保证。他提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同时强调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快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把它上升到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的高度。他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实际存在的阶级和阶级矛盾,强调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他重视发展经济,也主张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发展经济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他强调对外开放,但是也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永远是我们的立足点。他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但不是要淡化甚至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而是更好地坚持和实现远大理想。邓小平理论是全面的,但也告诉我们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我们的工作着重点。全面地、正确地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理论,从来就是重要的,至今仍然如此。
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对实事求是精辟深刻的阐发,由于他在领导改革开放中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由于他带领我们走过了这样一段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僵化的不平凡的历史,使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从根本上摆脱了一再困扰我们的教条主义的束缚,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国人民的精神得到大解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最深刻最根本的变化。这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他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遗产。
相关链接
冷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