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10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军事特稿
D日:侦察兵八昼夜生死穿插
2004年10月09日 13:26:25

文/姜玉坤 阎永峰 解朋宇

  军事行动中,“D”日就是动手之日。

  初秋时节的这一天,就是驻守在渤海湾畔的沈阳军区某部侦察营的“D”日。当天,侦察营接到上级指命:迅速穿插深入“敌”前沿阵地实施侦察,并破袭“敌”核心设施。

  为了更真实地记录这次残酷的“战斗”,笔者随侦察兵们一起出发了。

  第一天 仅7分钟,帐篷村变成了行军车队。

  拂晓时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不期而至。今天是执行穿插任务的第一天,可看着帐篷外的急风骤雨,笔者不由担心:“这种鬼天气,还能按时出征吗?”正想睡个回笼觉,一阵急促的警报声突然响起,耳边滚过一声炸雷:“按时出发。”

  等我们手忙脚乱地冲出帐篷,全副武装的侦察兵早已列阵山谷。几名驾驶员跃上驾驶室,按动车上电钮,车载帐篷便缓缓自动收拢,野战指挥所等旋即变成车载集装箱。战士们将各种物资装车固定,迅速完成迷彩伪装。

  仅7分钟,帐篷村变成了行军车队。部队在茫茫雨幕中急速向预定侦察地域开进。

  笔者登上一辆野战车,见车厢内的空间被充分利用,两侧的挡板拉开是双层床,箱底和两侧的金属扣固定着弹药箱、卧具、辎重等。“走、打、吃、住”多功能集于一车,一有情况可随时转入作战。营长张春生介绍,过去外训不是住“猫耳洞”,就是露天宿营,不仅迟滞部队行动,也影响官兵的体能,如今全营物资装备与车辆携行化、一体化,机动侦察能力大大提高。

  雨愈下愈大,风愈刮愈猛,道路也突然变得面目狰狞起来,刚刚开进百余公里,一条宽200余米的河面突然横在部队面前。而在地图上显示的这里却该是一条干涸的河床,显然这是大雨引发山洪暴发的缘故。

  笔者正在替指挥员着急,武装侦察连一班长陆明群已迅速测出河水深度和流水速度。“过河!”营长一声令下,一辆辆战车踏水破洪,刚才还肆无忌惮的山洪瞬间没了脾气。两分钟后,战车驰骋到对岸。

  是日晚21时,部队准时到达预定地域,开始进入茫茫林海。

  第二天 尽管是大白天,蚊子却遮天蔽日地追着人咬,一旦扑在人身上,立刻满身起包,痛痒难忍。

  山愈来愈险,林越来越深,本来就难行的山路,已被山洪冲得面目全非,到处都是滑坡、泥石流,摩托化开进已不可能。营党委经过紧急研究,果断命令:汽车返回,执行穿插任务的全体人员步行开进。

  这天,我们遭遇了数十种森林“邪魔”的“死亡攻击”。最让人心悸的是蚊子。尽管是大白天,它们却遮天蔽日地追着人咬,一旦叮在人身上,立刻满身起包,痛痒难忍。不一会儿,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被叮满了鸡蛋大的红包。

  而被当地人称为“霸王蜂”的一种毒蜂,更让人惊魂。据老百姓讲:若挨9根毒蜂针,就可要人一命。在一四人方能环抱的大树下短暂休息时,战士小张正说话,一群毒蜂就嗡嗡而至。原来,不知不觉已到了毒蜂区。毒蜂靠声音振动判定攻击方向。“快用雨衣蒙头!”“蹲下别动!”我斗胆撩衣缝看:蜂身长如蜻蜓。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满山树丛中那些无名的毒草,碰一下,皮肤便会立刻红肿,像针刺般痛。还有长满毒刺的荆棘,这种毒刺一旦划伤皮肤,便像被黄蜂蜇伤一般,立刻红肿化脓。

  途中小憩,笔者参加侦察营的“军事民主会”。恶劣的野战环境,使战士们在战胜死亡威胁中探索出成套的生存术。比如:对付毒蜂,用“无声行军法”;对付毒蛇,用“叉头甩身法”。而此次在森林中获得的水文、动植物等重要地志资料,则对我军将来的军事行动弥足珍贵。

  第三天 与中国足球甲A队员体能测试一样,侦察兵也有个12分钟跑,但不同的是,他们的标准远远超过足球队员。

  夜幕笼罩。穿行在茫茫森林中,我们疲惫不堪,真正体验到了“侦察兵”这3个字的含义:肉体与精神的折磨、胆略与意志的磨炼,生存与死亡的考验,挑战生理、智力和技能极限。

  今天夜里,侦察兵要在10小时内,完成7个课目的侦察演练。这里,地理环境异常恶劣、蚊虫凶猛、野兽毒蛇活跃、“敌”情多变复杂。侦察兵只有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才能受领到下一演练课目。晚到1分钟,该课目即被取消。侦察兵负重几十公斤,要不停地奔跑,并随时随地对付狡猾的假设敌和跨越“敌”数十道封锁线。

  此时,一排受领任务:到水泡中的小岛上获取侦察情报。老兵王海主动请缨,他喝了一口烈酒,穿着一条裤衩跳进冰冷的水泡子中。等他爬上岸时,战友们借着微弱的灯光发现:王海除了叼着情报的嘴是红色的,全身都已冻得发紫。

  行军越来越艰难。对于武装侦察连一排长王博来说,今天最后5公里的快速奔袭,无异于噩梦一场:50多小时的啃饼干、喝凉水,把他的胃折腾得旧病复发,每走一步都感到胃里在“翻江倒海”。偏偏这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又是黑压压的一片沼泽地,但王博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没想到,一脚踩下去竟陷到腰部。这时一阵胃痛袭来,他只觉得自己在不断地下陷。

  “排长,快帮帮我!”在后面跟进的战士小刘的一声呼唤唤醒了他。王博强打起精神,看见身后不断下陷的小刘,当即命令小刘撑着身体向前挪动。不一会儿,泥浆便淹过了小刘的胸部,好在他踩到了一块稍硬一点的地方,反过身用力把王博拉出“深渊”。

  教导员朱树志告诉我们,硬功夫来自平时地狱般的训练。这些侦察员每天除完成正常的出操、体能训练、格斗攀登外,还要进行“十个一百”训练,即引体向上、抱头起、拉力器、臂力棒、俯卧撑、仰卧起坐等10个项目各100次,另外,每天早晚还要进行两次5公里武装越野。与中国足球甲A队员体能测试一样,侦察兵也有个12分钟跑,但不同的是,他们的标准远远超过足球队员。12分钟,在阴雨天的泥泞山坡上,跑3300米才能达到优秀。

  好像是专为证明张营长此言非虚,一只受惊的兔子突然跳了出来。只见刚与“死亡之沼”接过吻的小刘手腕轻轻一抖,匕首似一道闪电直射飞奔的兔子。笔者一声“啊”还没出口,兔子已应声倒地。

  凌晨6时,全部人员准时到达指定地域。

  第四天 连续高强度消耗体力的官兵们累得直喘粗气,大家刚想坐在地上休息,又传来“敌”情:第二股“敌人”已空降身后。

  22时12分,一股“敌人”趁着夜幕悄悄向侦察兵的露营地包抄过来。

  “嘟……”警报声响起,从梦中惊醒的官兵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只见营地上弹雨纷飞,山石火光四溅。狡猾的“敌人”占领了制高点,依托大石作为掩体,对山崖下的我侦察分队进行猛烈射击。官兵们一边趁火力间隙加强政治攻心,一面从“断壁悬崖”处迅速搭起人梯,利用背包绳、树藤爬上崖顶,突袭“敌人”后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

  我们在一路跟进中看到,连续高强度消耗体力的官兵们累得直喘粗气,大家刚想坐在地上休息,又传来敌情:第二股“敌人”已空降身后。

  分设在6个目标点上的假设敌,采取分进合击,两面夹攻,围剿堵截等战术,企图将我深入敌后的侦察队员一一俘获。

  “怎么办?”我们直替指挥员着急。而张营长却指挥若定,他命令武装侦察连采取引蛇出洞、调虎离山等连环战术,使各目标点上的假设敌接二连三地扑空。曾参加爱沙尼亚国际特种兵竞赛,被称为“抓不住的中国特种兵”的七班长蒋平,带领5名应变能力强、身体素质好、奔跑速度快、捕捉目标准的官兵,采取引诱、欺骗、袭扰等方法,拖得假设敌疲惫不堪。

  边打边走,侦察分队继续向“敌”后穿插。官兵们刚刚借助4根背包带渡过一条大河。指挥部又传来“敌机”空袭通报:“敌军”正对侦察通路实施空中化学袭击。官兵们迅速戴好防毒面具,10分钟后全部通过染毒区。

  尽管“敌军”对我们的侦察分队实施不间断的火力打击和空袭,企图包围消灭我们,但为时已晚。23时15分,全营官兵按时到达海岸预设航渡地域。

  第五天 在武装泅渡时,手脚每一刻都要不停地划动,不然沉重的装备会将你坠入海底深渊。

  0时整,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早已列阵待发的冲锋舟如离弦之箭,瞬间脱离滩头。在夜幕的掩护下,把侦察兵送至某生疏海域。这里,距抢滩登岛的海岸潮水线有1500米。张营长告诉我们,现在要进行带战术背景的夜间武装泅渡。

  笔者赤背下海,但官兵们个个全副武装:横背新式自动步枪,连成一体的手榴弹袋和子弹袋全部实装。水壶装满淡水,挎包里装着胶鞋,裤腿、袖管都挽起来,脸上、裸露的手臂上,涂满了迷彩。

  夜幕下,海上泅渡的能见度不过几米。我们被编在右路中间位置。朱教导员说,那是最安全的战位。我们默默地随队泅渡,黑色的海水中,手指不时碰到前面战士的脚,自己的脚也被后面战士摸到。惟有此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在战斗的集体之中。

  没有装备的泅渡不会打响真正的战斗。武装泅渡,有与赤背泅渡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胸口带子多,呼吸本来就困难,特殊的实战要求又使本来已经负重吃力的泅渡难上加难。在武装泅渡时,手脚每一刻都要不停地划动,不然沉重的装备会将你坠入海底深渊。

  武装泅渡,大纲规定的训练距离是500米,他们游3000米,全营平均成绩是59分钟。

  几十分钟后,我们随三排小分队从右侧滩头上岸,完成了自己作为单兵的夜间泅渡。

  一切都进行得悄然无声。泅渡战斗员3人一组,以四肢支撑,蠕动前进。

  0时41分,几发红色信号弹腾空:登岛成功。

  第六天 “敌”无人侦察机释放出的雷达波和激光波束在强反射遮障面前无法发挥作用,超低空拍照、热红外探测仪反复搜索,也没发现蛛丝马迹。

  凌晨。也许是“敌人”发觉了什么,开始在全岛展开大规模搜索。

  可直至下午2时,仍然没有发现我侦察分队的任何蛛丝马迹。“敌”最高指挥员非常恼火,他亲自督战,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布下多道封锁线,路上几十辆轮式装甲车和吉普车来回穿梭巡逻。而此时,我们已穿插到“敌”纵深地域。

  刚行至无人区,“敌军”侦察机突然临空。

  这里植被稀少,地形平缓,遮蔽性差。“就地隐蔽!”笔者正纳闷,这一览无余的地方,往哪儿藏啊?却只见侦察兵已动如飓风:几只银白色的电子反射体快速升空,迷彩防雷达遮障和热隔绝遮障在阵地前沿拔地而起……各种抗干扰手段纷纷显威――有的对付“敌”空中来袭兵器,有的迎战“敌”可见光、雷达、热成像侦察,有的在阵地前沿实施电磁干扰和压制。

  与此同时,身着伪装衣的战士用自行研制的伪装器材把所带的大小装备巧妙“包装”。转眼工夫,人员和装备遁迹礁石。具有多功能隐蔽的伪装涂料和伪装网伪装成的礁石、草丛与地貌浑然一体。

  这时,“敌军”无人侦察机依山势跃升,顺地形低空盘旋。然而,它释放出的雷达波和激光波束在强反射遮障面前无法发挥作用,超低空拍照、热红外探测仪反复搜索,也没发现蛛丝马迹。半小时后,“敌机”无功而返。

  第七天 他们把毛巾放进地洼石缝,再拿起来把水拧进牙缸内,洗脸刷牙。

  摸进孤岛,对付完“敌人”的各种招数。接下来是面对缺水断粮的孤岛生存了。

  9时24分,一场大雨降到孤岛上,官兵们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淋得全身湿透。忽然,武装侦察连连长李培君发出一阵惊呼:有水了!笔者赶紧跑过去,只见他们把毛巾放进地洼石缝,再拿起来把水拧进牙缸内,洗把脸刷完牙。然后找来枯木,用匕首劈成两半,将中间挖出水槽,把水引到战备盆内,将仅有的一点大米放进去煮了稀饭,权当“早餐”。战士周涛食量大,喝了一碗还不够,他抓了一把榆树叶放进嘴里咀嚼起来。

  海岛生存,除了淡水难觅外,主要的还是食物难找。11时20分,战术演练一结束,侦察兵们就以班为单位,四处捉鼠、捕蛇、抓蟹。

  朱教导员告诉笔者,野外生存是部队攻防战斗的基本要求,也是侦察兵完成敌后侦察行动的首要条件。经过几昼夜的实地检验,全营官兵95%以上都学会辨明哪些野菜、野果或动物可食用,哪些动、植物有剧毒;也学会了在哪种环境下寻找食物和水源,在哪种位置选择宿营;还学会和掌握了采集药材、医治外伤的方法,实现了战地自救和互救,为部队今后在山岳丛林和海岛中如何掌握和使用小分队兵力部署、食宿、打藏,最大程度地减少非战斗人员伤亡,找到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填补了部队野外生存方面的空白。

  第八天 他们不仅能驾驶汽车、装甲车,会使用各种轻武器,还有侦察兵查得明、报得回、走得到、打得准、存得住的本领。

  子夜0时30分,侦察分队穿插至预定地域。3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各排组成若干个尖刀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试图秘密接近“敌”导弹、炮兵阵地、通信枢纽和装甲目标。没想到,当各路尖刀班刚刚进入“敌”前沿阵地时,就被“敌”侦察系统发现。虽然有的尖刀班依靠灵活战术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侦察,但最后还是被“敌”无人侦察机逼回。

  见此情景,营领导分头到各班、排,与官兵一起研究对策,营长张春生亲自充当尖刀班班长。

  为破袭“敌”导弹阵地和机场,破袭分队利用卫星导航仪、指北针、臂长尺等测距工具和各种有效方法,快速通过敌火力点、交通主干线等要害目标。当接近“敌”导弹发射阵地、临时军用机场、装甲目标时,小分队立即利用手中的无线电通信工具,快速准确地向后方指挥部报告。“敌”导弹、机场、装甲等目标,接二连三地爆炸,火光顿时映红了整个天空。

  凌晨3时11分,我们听到一个好消息,“敌”岛上指挥网络枢纽已被我“网络红客”“斩首”。

  “准备于拂晓发起总攻,命令你们立即核查目标。”密码通讯再次传来命令,官兵们闻令而动。侦察营仪器侦察连班长赵峰带领战士们钻树林,爬山岗,一次又一次地抛射和操纵无人侦察器。“敌军”主要防御方向上的地形地物以及兵力部署、火力配系,随着声声电波,源源不断地单向传输到“红军”指挥部。

  班长安心带领战场地面侦察雷达班出动了。这种战场地面侦察雷达具有全天候监视功能,是定点控制道路的“撒手锏”。“敌军”主要防御方向的坦克、装甲车、牵引火炮刚刚蠕动,就被雷达紧紧咬住了,“敌军”的主要机动道路,地面动态好像有一双眼睛在紧紧盯着,明察秋毫。

  凭借黎明前的夜色,张营长带领由武装侦察连组成的破袭队溯河而上,执行渗入破袭任务,打乱“敌军”指挥系统,配合正面攻击行动。这些队员个个身怀绝技,他们不仅能驾驶汽车、装甲车,会使用各种轻武器,还练就了传统侦察兵的查得明、报得回、走得到、打得准、存得住等本领。

  此时,只见他们一会攀树爬崖,一会又像赶早集的老乡,三三两两簇拥着,结伴穿过平坦的河床。天色微明时分,破袭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了“敌军”前沿指挥所。出其不意的突击,使“敌军”指挥系统顿时瘫痪,失去指挥的“敌军”防御部队立即陷入混乱。

  八昼夜生死穿插演练结束了,凯旋的侦察兵们欢呼着。我们也十分骄傲,在军人生涯中,我们又多了一种侦察兵色彩。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