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国驻美大使韩叙的传记《一个外交家的经历:韩叙传》近日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出版自己的传记是韩叙先生生前一个没有完成的愿望,本书作者在韩叙家人和同事、朋友的帮助下完成此书的写作,历时数年。钱其琛同志在序言中称赞该书“翔实可靠、新颖生动”。今年也正好是韩叙先生诞辰80周年和逝世10周年,因此,此书的出版更显得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嘉宾:
张再 原驻美公使、驻澳大利亚大使、《韩叙传》顾问
王立 原驻摩西哥总领事、《韩叙传》顾问
阮虹 本书作者、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编辑
在一定程度上说,给外交官写史容易写人难
记者:“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自古以来,走近名人、解读名人都是很多人的愿望。也正因为如此,名人传记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热点,但一些名人传记的写作却并不吸引人,如很多传记都是讣告式的,只是由各种材料拼凑而成,缺少打动人的细节。对于《一个外交家的经历―――韩叙传》的出版你们怎么看?
张再:最开始,韩叙夫人葛绮云提出找人给韩叙写自传的时候,我很支持,但说实话,心里有点不踏实,觉得很难写。周总理和毛主席曾教导过:外交无小事,外交官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授权有限,且纪律性很强。可以说,外交官很多时候充当的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对外的交涉谈判都是根据上面的指示的,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外交官不容易显示出个人作用,所以给外交官写史容易写人难。
在葛夫人的帮助下,作者阮虹先后采访了130多人,并查阅到了外交部的一些档案;她还参看了很多美国人写的韩叙在美国当大使时中美关系的书,亲自到美国做了大量采访,所以这本《韩叙传》写得有分量。我和韩叙是朋友,也是同事。他在美国当大使的时候,我做过一年公使,但通过这本书,韩叙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有了发展,更高大了,并且使得那一段历史更加丰满了。
记者:《韩叙传》除了吸引对外交感兴趣的人,对于青少年或一般读者来说有什么阅读的必要?
王立: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很多中国外交史上的大事,韩叙都经历过,如1949年10月1日,他受命向苏、英、美、法等国驻北平总领馆递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照会,以及后来的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出访14国,基辛格、尼克松访华,与日本的建交谈判等,读了这本书,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大事,都可以在他丰富的个人经历中有所了解,这恐怕也是这本书对于青少年和普通读者的意义所在。
韩叙是一个办事情讲究效率和十分细致的人,他总是把一天当两天过
记者:在你的记忆中,韩叙先生在工作中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王立:叶剑英曾经这样评价韩叙:“他是一头给他多重的负担都能驼起来的小毛驴”。在我的印象中,韩叙是一个办事情讲究效率和十分细致的人,他总是把一天当两天过。平时,在使馆工作中他主张“事情不过夜”,别人给他写来的信,他都是当天收到当天回复。他回国后在对外友协工作的时候,有一封信三天还没有给对方回复,对方就猜出他生病了。韩叙先生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求手下的人讲求效率,当时我也在驻美使馆工作,几乎所有的人每天都有对外活动,活动的全部日程都写在黑板上。
在韩叙担任驻美国大使期间,他跑了美国的40个州70多个城市,正式发表演讲230多场。演讲中风趣幽默,演讲的效果非常好,充分地展示了自己,让别人了解中国,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引起了美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据说,当时有人在听过他的演讲后,曾经感叹道:“我真希望韩叙是美国驻中国的大使。”
记者:我们知道,外交工作的实质就是做人的工作,然而人的工作如何开展,如何在所在国团结、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是与一个外交官本身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的,而且,我相信这种人格魅力不光是对于外国人,而且对于他的同事和身边的朋友也是深有影响的,你们觉得作为一位外交家,韩叙身上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张再:都说外交官是做人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一点我以前的体会没有这么深,在韩叙的身上我有新的发现。美国的国会山是外交使团公认的难点,韩大使却在“山”上有不少朋友。韩叙在1979年由驻美联络处副主任的岗位回国的时候,50位美国议员和几位政府官员为韩叙举行饯行宴会。宴会上这些议员画漫画、演出活报剧,甚至表演给龙虾催眠。这里韩叙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此外,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和韩叙有个约定,每到圣诞节都要和全家人一起出席韩叙的家宴。他们当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句老话叫做弱国无外交,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但是国家之间也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点,找到有共同利益的地方并做好工作就能够做成很多事情。西方的外交官很注重发挥个人作用,工作中讲究人性、个人友谊和个人感情,而韩叙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在他的外交艺术上,很看重个人情感的投入和发挥作用。
阮虹:我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发现,韩叙先生身上的特点之一就是沟通能力特别强。他总是替对方想的多,即使你是一个小人物,也会觉得在他心里很有分量。我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检索的时候,发现当时有关韩叙的报道资料特别多,而美国的媒体是很挑剔的,但很多美国的名牌记者、新闻主编甚至当时华盛顿邮报的老总都是他家的座上客。据说,当时有人在听过他的演讲后曾经感叹道:“我真希望韩叙是美国驻中国的大使。”有一个大学教授的夫人则说:“他完全可以做州长竞选人!”还有一个美国大学校长在卸任之后想要谋求新的职位时前来请韩叙帮忙留意。这些都是我的书里没有写到的。
开始进行采访的时候,我不知别人会说出什么,连提问都不会,而且基本上没有任何文字的东西可以参考,只有韩叙先生自己的一些分散的记录行程的日记可以提供给我。这种采访被动又艰难。
记者:我知道阮虹女士在写这本书之前只和韩叙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很清晰的记得的,是他一脸微笑”,我想知道在整个采写的过程中,您保持了一个怎样的写作态度和写作立场。
阮虹:在写韩大使之前,我只知道他是个重要角色,但没有先入为主的东西,只是对他感兴趣而已。在决定为韩叙先生写自传之后,我最早接触到的材料是他去世后,外国友人发来的唁电,我没有想到一个中国外交官可以得到那么多重要人物的那么重要的评价,这和出于礼节而写成的唁电是不一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与别人的交往之深,我认为他是一个有突出性格的人。
开始进行采访的时候,我不知别人会说出什么,连提问都不会,而且基本上没有任何文字的东西可以参考,只有韩叙先生自己的一些分散的记录行程的日记可以提供给我。这种采访被动又艰难。人无完人,采访中我也曾经刻意了解了他身上的缺点,但那些东西和他的魅力、成就相比真的是太弱了。我不希望我的写作脸谱化,同时也希望能够把他放在历史事件中进行准确的还原和呈现。这本书我从采访动笔到完成用了四年的时间。我们看到的很多传记缺乏感染力,我希望这本书有所不同。
韩叙(1924―1994):原籍江苏,生长于北平,燕京大学肄业,本姓沈,名崇健。40年代初期加入八路军,在聂荣臻领导的部队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外交部工作,从礼宾官员做起。1972年,中国在美设联络处,韩叙任副主任,并率先头部队在华盛顿开馆;后任外交部美洲、大洋洲事务司司长,外交部副部长;1985年出任驻美大使;1989年直到逝世,任“对外友协”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