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11月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书页沙龙
刘德福:思考中国富强的智者
2004年11月07日 12:56:21

特约主持人 仇烨

  刘德福(1956年~2
004年):山东省昌乐县人,法学博士,研究员。博士毕业后到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政治组组长,中央金融工委研究室主任,四川省委企业工委副书记,四川华西集团党委书记,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等职。他在文、史、哲、经诸领域多有建树。出版了《思考中国》、《落日的辉煌》等著作多部。

  嘉宾:

  王修智(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

  徐伟新(刘德福之妻,中央党校进修部主任、教授)

  胡鞍钢(清华大学教授)

  2004年6月11日上午6点半,刚刚升起的太阳把光辉洒满病房,刘德福博士斜坐在病床上,鼻子吸着人工氧气,并吃力地喘着气,一夜未停的输液仍在滴着,他改完了《中国大势》手稿的最后一个字,然后对身边的妻子徐伟新博士说,“可以了”。

  40天后,病魔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这位思考中国走向的思想者,过早地走完了他48个春秋。

  在刘德福去世100天后的10月30日上午,《中国大势》一书的出版首发式在中央党校育园楼举行,会场充满了凝重的气氛,与会者高度评价了《中国大势》一书的理论价值,并对作者寄予了无限的哀思。

  这位从山东昌乐县走出来的农家子弟,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为了追回“文革”耽误的时间,从山东到广东再到北京,“南下北上”,十年寒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口气登上了学历的顶峰。接着去了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又进入金融圈。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始终不忘“中国富强”的独立思考,他经常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每两年都要出一本书。看看这些书名:《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十年心路历程》、《思考中国》、《落日的辉煌》……就知道他思考的都是些大问题。由于生活的无规律和体力的过度透支,他终于倒下了,并留下了这部《中国大势》的遗作。

  把这500年概括、归纳为四大转变,这是了不得的

  主持人:《中国大势》一书是刘德福博士的遗作,也是他生前很看重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他把中国的走向概括为四大转变,即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从一元社会到多元社会。请问,这种概括是不是具有独创的价值?怎样评价这本书?

  胡鞍钢:这种思考非常独特,也很理性。我觉得,这是他最大、最突出、也是最集中的理论贡献。他非常简要地让我们了解过去的500年,把这500年概括、归纳为四大转变,这是了不得的,因为我们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谁能把过去500年发展的线索如此简洁地告诉人们,这是很不容易的。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转变,提出了中国正在变化和今后变化的基本方向。读他的书,跟他交流,我觉得他的视角非常独特,而这种认识使得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了历史的线索和理论的分析框架。他也提出了如何加快中国的四大转变,而四大转变又是互补的,他又在每一个相互转变之中去挖掘它的根源。我觉得,从一定意义上还不只是中国,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来也可从中汲取一些经验。

  徐伟新:这部书稿所阐述的四个转变的观点,是他多年思考的结果,是个大问题,其中每一个转变都可以展开深化为一部或几部专著。大约是2002年深秋,他告诉我,他正在思考一些大的问题,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思考一些问题。现在这些思考及其思想都随他去了。

  王修智:德福的著作是我最爱读的书之一。这本书具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忧国忧民的情感。德福的著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同时又是不断地讲新话,特别是讲自己的话,我以为,在目前文风有点下降的形势下,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德福是山东人,是山东人的优秀代表。希望这本书同德福以前的所有书一样成为畅销书,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什么荣辱、什么贫富、什么贵贱,天上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落,他都不在乎,为了一个真,他矢志不渝

  主持人:翻开《中国大势》的《见面话》,可以读到作者引述革命先烈林觉民在《与妻书》中的一句话:“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他高度评价了先烈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的精神,是中国自尊、自强的精神。似乎当时他就有一种预感,但他还是不忘把他的思想留给人们。从这本书看,他的核心追求是什么?

  徐伟新:这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共产党员为万世开太平的梦想与责任,他追求完整的意志,把一切都忘掉的真诚与热忱。他求真,这是他做人做事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些年来为了这个,什么荣辱、什么贫富、什么贵贱,天上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落,他都不在乎,为了一个真,他矢志不渝。

  胡鞍钢:他的志向是,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在这本书的502页写得非常清楚,“……唤醒中国、革新中国、复兴中国一直是我们醒不了的梦”。可以说,他追求的是使中国摆脱落后、走向富强这场梦,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也到我们的刘博士,都在追求这场梦。他原来是一个放牛娃,能有这样一个大志向是令我非常惊叹和佩服的。

  他有很多的痛苦,其中的一个痛苦就是做学者与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矛盾

  主持人:刘德福博士毕业后一直在中央机关工作,但他又著书立说,好像更是一位学者,这种双重身份对他有什么影响?

  徐伟新:这些年来,实际上,他也有很多的痛苦,其中的一个痛苦就是做学者与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矛盾。如果他当学者,他会出更多的东西,但是到了中办他不能多写东西,所以他感到了一种痛苦,有时我们也谈到这点,但是他总是说,“如果我的思想能够进入中央的文件,能够影响中央的决策者,能够给中国的百姓带来更大的福祉,我就心甘情愿了”。他这些年来是这样做的。他舍得放弃名,放弃利,放弃他应该得到的很多很多东西,实现他的一个梦想和他的责任―――为万世开太平。

  古人有句话:“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是这样,更何况他几十年如一日,几十年夜以继日,他每天的睡觉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晚上想起来看就看、想起来写就写,生活从来就不规律,这样的一种生活,怎么不会早逝,怎么不会断送一生的憔悴。

  胡鞍钢: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家、学者,他是十分独特的智者,是很优秀的思想家。另外,他的知识面也是令我非常惊叹的,从文、史、哲到经济学,他都懂。

  他大胆地超出一个疆域,好奇地向整个世界去探索

  主持人:的确,刘德福博士是一个很勤奋的人。除了勤奋外,你们认为他身上还有什么样的品格,促使了他在学问和做人上的成功?

  徐伟新:他有一种超出生存的疆域而大胆探索的孩童般的好奇心。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对命运安排给我的生存的疆域,我会精耕细作,把它做好,但他不是,他大胆地超出这样一个疆域,好奇地向整个世界去探索。除了他的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外,文、史、哲、经他样样都要去闯一闯,结果都有一些建树。

  记得有一年元旦前夜,当时已是晚上10点多了,他看完书突然想要到天安门看一看,我说:“太晚了,不去了,车也不好坐了。”他说:“不行,我要去看”,然后就动员孩子,那时候孩子5岁,孩子马上响应:“去,我去。”天很冷,我就赶快给孩子穿衣服,他把孩子往肩膀上一扛,驮着孩子就出去了。他们出去之后我就特别担心,那么冷的天,我就后悔为什么不跟他们一块去。到了凌晨一点多钟,他驮着孩子回来了,两个人冻得浑身都是凉的。我看到了他跟我的区别,我跟他的差距。我想就是这样一种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推动他一辈子都在不懈地探索。我觉得这也是他能够有这样一些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修智:我在1994年春天就跟德福认识了,从此交往不断,从他那里我受到了很多教益。德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地道的山东人,也可以说是地道的山东人的优秀代表,他待人诚恳、谦和,遵守父慈子孝这样一些传统的美德。

  《中国大势》

  刘德福 汪澄清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10月出版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