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11月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经济调查
政企不分 邮票十年超量发行 与民夺利 一次销毁算总账
邮市顽疾怎能“一销了之”
2004年11月08日 10:23:22

实习生 单小亮

  10月下旬,一个史无前例的邮界高层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然而令很多与会集邮代表感到失望的是,会上既没有听到邮政当局扭转低迷邮市的实质性回答,也没有看到振兴中国邮市的长远规划。

  “销毁,也是治标不治本。”集邮爱好者、邮评专家许少怀老先生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他指的是,9月27日,国家邮政局公布清单――4月至7月,国家邮政局共销毁了1992年至2001年10年期间全国各地邮政局、集邮公司库存的纪念特种邮票32.2l亿枚,面值金额34.41亿元,占同期库存总量的94%。这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邮票销毁行动。

  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出人意料地承认,近10年的邮票发行政策存在失误,并提出今后“官不与民争利”的说法。此言一出,引起巨大波澜。

  恶炒新邮,深幅打折,就连政府发行数量都没个靠得住的谱儿……昔日繁荣一时的集邮行业,咋变成今天这般混乱?

  销毁是个利好 政府救市能走多远

  32.2l亿枚,面值金额34.41亿元,占同期库存总量的94%。一次销毁如此规模的库存邮票,国家邮政局重振邮市的用心可谓良苦。但销毁清单公布至今一个多月,低迷了7年的邮市,似乎并没有回暖的迹象。

  对这次大规模的邮票销毁行动,虽有个别人士冷眼旁观,但大多业界人士认为,这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政策利好,至少可以认为是对今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30多位人大代表“解救邮市”议案的一种善意回应。

  邮评人士张健初认为,近10年来,我国的邮市已多次走入新邮印量扩容、减量、再扩容的怪圈。

  现任安徽省安庆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的张健初认为,邮票发行政策上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导致了10多年来国家发行的大量编年票、小型张超过了社会需求,大量沉淀,进而以低于发行面值的价格长期在市场上打折倾销,导致群众集邮活动萎缩、集邮爱好者大量流失,邮市萧条,影响极其恶劣。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摆在邮政主管部门面前最棘手的难题。现实中,邮政主管部门往往会以政府身份介入,以政策来挽救邮市,而对库存邮票进行集中销毁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的几次邮票销毁事件都对邮市行情产生过影响。1996年的销毁行动,使1997年邮市行情出现暴发性反弹;而2002年的销毁行动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此后的邮票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直至今日。

  有关人士指出,对邮票行情而言,邮票销毁行动总体上是利好,但其实施时间与落实程度,却会对结果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几年前,政策对邮市确实起着决定性作用,只要一项利好政策出台,邮价就能连上几个台阶,人们戏称为“政策市”。因此,每当邮市低迷时,一些市场人士都会眼巴巴地期盼着政策救市。

  可是从1997年下半年起,政策的作用就不再那么灵了。利好消息频频出台,却未能再次激起邮市的波澜,反而呈现日趋衰退的趋势。

  张健初认为,邮市毕竟是市场,邮票市场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稳健的市场调节与规范。

  部门利益左右打折票 邮票期待价值回归

  邮评人士长弓认为,销毁工作不是万能药。“原来打折的仍在打折,新出的继续在打折,销毁的是1992年至2001年的邮品,热闹的却是2003年至2004年发行的邮品,邮市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打折票为何对邮市打击如此之大?笔者了解到,集邮者购买邮票,是因为邮票具有储值、增值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实现,需要有相关邮票发行政策的保证。按照国际惯例,一年发行期后,邮政部门对剩余库存邮票均要销毁,以保证一定的邮票存世量和市场流通量,使邮票增值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规范发行政策的保障,特别是如果发行量没有限制,邮票储值、增值将成为泡影,邮市也将陷入萧条。

  可最近10年来,我国纪特邮票的发行已远远超过市场承受能力,而且一直没有按国际惯例进行及时销毁。这导致了大量积压,打折邮票大量出现,低于票面价格的邮票在邮市长期倾销,不仅打击了集邮者的信心,侵害了他们的合法利益,也影响了中国邮政的信誉和形象。

  有消息称,我国自1992年至2001年间发行的编年票总值有300多亿元,而国家邮政局这次销毁的34.41亿元只是其中的10%,而且这次销毁的都是库存货,数量有限,对目前邮市结构的改变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四川集邮爱好者许少怀认为,1997年之后,邮政高层把发行邮票、邮品作为扭亏创收的重要手段,制定了一系列违反市场经济规律、违反法律法规的错误政策,直接导致邮票深幅打折,邮市几乎崩盘,集邮队伍日益萎缩。

  据许少怀介绍,长期以来,纪特邮票一直被排斥在寄信使用大门之外,实际丧失了邮资凭证的功能,就连正常邮票可贴包裹的政策落实起来也举步维艰,许多高面值邮票没有合适的消费途径,邮票本身的价值得不到回归。

  邮票发行依据遭质疑

  张健初指出:“中国邮市出现今天的局面,完全是邮票发行部门的失误造成的。”南京邮票研究专家李茂长也撰文指出,此次邮票行动,绝非常规意义上的销毁行动,因为这次销毁的,并不是刚刚超过发行期的2003年的邮票,而是1992年至2001年的库存积压邮票,是“10年超量发行,一次算总账”。

  邮政管理高层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发行量过大,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有误。此番讲话引来一片嘘声,人们纷纷对我国邮票发行依据的标准进行质疑。为何会积压这么多邮票?当年剩余的邮票缘何没有及时销毁?邮票发行量到底谁说了算?

  业界经常提及的一个例子就是1997年发行的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邮政部门预测市场需求量会很大,一口气印了2000万张,每张面值50元,总面值就是10亿元。结果邮票市场在重压之下骤然崩盘,一蹶不振。

  张健初认为,发行量的不可遏止,完全是利益趋动。造成当前邮市低迷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打折票泛滥,二是邮政信函业务的减收,三是集邮公司违规放货。

  他举例说,2002年,国家邮政宣布赢利6000万元,而实际上经营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增发了不在发行计划之列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小型张,发行量1450万枚,面值8元,总价值1.16亿元,邮政就从这1.16亿元中顺利完成了“扭亏为盈”的目标。张健初当时就很疑惑,青藏铁路在此半年前开工,这时来个半周年纪念有何意图?

  据了解,我国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发行量一向很大,从1996年起,国家邮政局连续4年平均发行量在2000至3000多万套,远远超过我国集邮人数不足1000万(现已不足200万)人的承受量。即使在邮迷人手一套的情况下,仍有大量邮票集中在邮商手中或邮政局的库房中。一旦行情有所转机,这些“垃圾票”便大量涌出,成为摧毁此轮行情的“定时炸弹”。

  邮票的发行量如此混乱,难道邮政部门就不担心后果吗?张健初指出,邮政部门根本就不怕发行过量,大不了一“销”了之,这是邮政部门惯用的手法,反正邮票成本不值几个钱。

  他认为,邮票就像人民币一样,发行量应该由市场决定,邮政部门应科学地判断市场需求量和邮票发行量,而不是要发多少就发多少。否则,只能是打折邮品泛滥成灾、集邮者和消费者埋怨、邮市低迷,还会殃及邮政信函业务,“喝自酿的苦酒”。

  再者,由于邮市交易不规范,没有成熟的交易规则,使得某些地方的集邮公司违规放货,邮商蓄意炒作,加剧了邮市的动荡和混乱。

  近两年,邮政高层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拯救中国邮市的利好政策,给市场注入了一针“止痛剂”。9月15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纪特邮票销售管理工作的通知》就受到行业人士的肯定。

  邮票发行体制已成顽疾 政企分开何时实现

  今年3月的人大会议上,杨先龙等30多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提出7项挽救中国邮票市场的具体建议,第一条就是“从根本上改革邮资票品的发行体制,集邮公司和邮政部门应该实行政企分开”。他们同时指出,集邮公司应当脱离邮政部门,同广大消费者一样向邮政部门购买邮票,而不得享受任何打折优惠。

  据了解,杨先龙代表曾收到过国家邮政局的书面回复,但杨对回复内容并不满意。因为议案中要求邮政部门进行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这一核心内容,并没有得到实质回答,更没有看到邮政部门的具体行动。

  杨先龙曾表示,邮政部门应当标本兼治,销毁邮票是治标,体制改革才是治本。这期间也曾有媒体指出,邮政部门对体制改革的不动声色是“邮政行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撞时的一种痛苦和无奈”。

  那么,冲突的原因何在?张健初认为,官商一体、政企不分是造成“官与民争利”的根本原因,这无异于直接从用邮者和集邮者口袋里掏钱。

  他还指出,国家邮政部门有关负责人提出“官不与民争利”的说法,把集邮公司说成是“官”,足见邮政体制方面政企不分的事实。

  根据我国《邮政法》规定,邮票应由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发行,而集邮公司只是邮政衍生出的商业机构,政府只是将部分业务转授给集邮公司代理。但事实上,“集邮公司却成了邮票发行权的主宰者”。张健初指出,集邮公司只是一个企业,没有资格涉及发行,更没有资格垄断发行。他还指出,目前全国其他行业几乎都已政企分开了,惟独邮政等极少数行业没有改变。

  张认为,今年以来,邮政部门进行的一系列努力,让许多集邮者又看到了希望。先是规定邮寄包裹可贴用邮票,然后是销毁大量库存,进而又出台了整治内部纪律的文件。但是,有关全局的邮票发行体制改革却进展缓慢。

  邮市将向何处去?张健初认为,一要看国家邮政局对代表们的议案的落实程度,二要看2005年以及以后几年的新邮发行情况,三要看国家邮政部门能否真正启动邮票发行体制改革并坚持下去。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