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11月1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高校科研成果“顶天不立地”的现状遭遇挑战
挑战杯:让成果与市场、资本亲密接触
2004年11月15日 12:37:50

本报记者 孙晔 李松涛

  在日前举办的第四届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来自复旦大学的博士二年级学生程岩参与设计的一次性超薄电池“闪电贴”项目获得了金奖,并吸引了众多前来寻求商机的企业家的眼球。

  谈起这个项目,程岩笑着说,一开始只是小打小闹,没想到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更没想到,经过创业团队的精心打造,这个项目还有了走向市场的可能。

  在程岩看来,这或许是个偶然,然而,正是由于“挑战杯”大赛,使得众多和她一样的在校大学生,把自己的创意、所学知识以及身边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也让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市场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

  本届大赛评委之一、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孙大海对此深有感触:“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项目中,有很多都是高校的科研成果。例如,有一个项目早在1996年就拿到了专利,但直到这次大赛才由大学生们进行包装,推向市场。”

  据另一位曾经担任“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评委的人士透露,“挑战杯”的参赛作品通常有三类:一类是大学生自己发明的项目,这类作品的比例在10%左右;第二类是导师带参赛学生做的项目,占20%左右;剩下的一半以上是在别人的科研成果或创意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商业包装和设计产生的。

  华南理工大学在本次“挑战杯”中带来的一个创业项目是二手车第三方鉴定评估。该项目负责人、该校大四学生庄希勤告诉记者,他们最初的创意就来源于二手车买卖市场上鉴定评估的需求,而学校恰巧在这项技术上有专业研究,却没有和市场对接。

  庄希勤说:“高校有太多的资源没有好好利用,这里有人才,有技术,很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市场上又有相应的需求,为什么不能通过资源整合让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商品呢?”

  据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马扬飚介绍,创业计划竞赛在中国落户以后,很多同学想到了把高校的科研成果经过设计拿来参赛,当时一些教授并不乐意把自己的成果交给学生。但是近两年,很多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的教授,正在悄悄地转变这种观念。

  马扬飚告诉记者,清华大学今年的参赛作品之一瑞福科技,是运用纳米技术制作医疗器械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就来源于导师的一个科研课题。这位导师就十分支持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市场化。“原来导师只是在学术上有成就感,现在学生通过大赛,可以让老师明确知道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市场上可以卖多少钱,导师也很乐意让自己的学生来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马扬飚说。

  更为关键的是,在“挑战杯”等创业计划竞赛前,学生几乎不可能使用学校或老师的科研成果,因为学生本身没有知识产权。而通过这两年的大赛,吸引企业风险投资,学校和投资方可以共同成立公司,老师可以股份的方式从学校获得收益,而学生则可以通过投资方来获得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还促成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实际上,马扬飚自己就曾是第一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金奖获得者及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的得主。他曾获得特等奖的作品三维扫描仪,就是根据学校已有的一项研究成果包装设计完成的。现在,这个作品已转化成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而且销量还很不错。

  不仅如此,“挑战杯”也使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为了同一个创业目标而走到一起。一位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大学生也许看不到他所掌握技术的市场需求,而善于把握市场需求的商学院学生可能为找不到相应的技术而苦恼。两者一结合,新的商机也许就在碰撞中产生了。

  首都师范大学此次参赛的城市骆驼心理咨询项目,起初就来自三个法律专业学生的创意。该项目针对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发了一整套综合性的心理咨询服务项目。“我们只是提供这样一个创意和一个平台,具体的心理咨询工作还是要请专家来做。”该项目负责人王佳文说。

  对于该项目,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方平给予了很多支持。“说老实话,平时我们很多学者都是‘顶天不立地’,研究做得很好,而没有太多考虑自己的所学很好地运用于社会需求。”方教授说,“看到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产生这么好的创意,又有企业愿意投资合作,我当然愿意为他们提供全力支持。”

  链接

  11月7日~10日,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厦门大学举行。由全国77所高校550名队员组成的100支参赛团队参加了本次大赛。

  据悉,本届竞赛是“挑战杯”创业计划开展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参赛作品涉及农林、畜牧、能源、电子信息及服务行业等13个学科门类,竞赛作品质量为历届最高。大赛期间,组委会还邀请了福建省及全国其他地区的300多名企业家与创业团队进行成果对接。据统计,决赛期间,共签订合作意向协议27份。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