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11月1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扩产VS限产 车市竞争差价拉大
2004年11月18日 11:52:30

本报记者 王超

  在车市持续低迷下,
不少企业为销售不佳焦灼,为生存环境担忧时,以广州本田、北京现代为代表的汽车企业却发布了新的扩产消息。广本开始在增城“圈地”,东风本田12万辆产能也提上了日程;按照原定计划,北京现代、奇瑞、长城等几个厂家继续在生产规模上跃进。一面是车市的不景气,一面是重复建设被普遍质疑的舆论环境,在这样一种态势下,产能扩张格外显眼。

  2004年的车市,萧条毫无预感。从5月份开始,销量负增长开始出现,多次行业洗牌式降价,惊人的产品库存量,都透露出一个信号:装上四个轮子就能卖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踌躇满志的汽车厂家们,经历了两年的好光景,不得不战战兢兢地更改产销计划,生怕自己的过分乐观使企业不堪重负。

  与此同时,有关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言论不绝于耳。美国摩根大通郑重其事地拿出了分析报告,称中国轿车供应在今年将过剩11%,明年将过剩23%。美国美林公司更是预计,明年中国的轿车需求量将达到346万辆,生产能力将达到471万辆,产能利用率由此下降到74%。行业人士也纷纷呼吁,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断奶期”,扩大产能只能增加几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

  车市竞争开始优胜劣汰

  两三年前,中国的私家车市场刚刚起步,在产品不愁卖的情况下,厂家常常遭遇缺货的尴尬,产能不足几乎是所有厂家的弊病,那时不少厂家确实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到了今年,由于竞争的加剧,厂家的实力差距也越来越大,从各个厂家今年的产销排名就可以发现,广州本田、北京现代一直把持在前五名的位置,而奇瑞、长城的产品销售也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

  因此,有行业人士认为,所谓产能过剩,针对的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而供不应求的企业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同意上述看法,他认为,今年是中国汽车全面竞争的起步年,明年许多企业的产能都上去了,起码净增100万辆,后年生产能力更大,在竞争中才会体现优胜劣汰。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一位专家称,中国未来的汽车产业不需要百花齐放,大家都有钱赚的市场恰恰是不成熟的。直至今日,中国汽车行业整体依然是散乱差的局面,市场的假象,被当成是中国市场成熟的标志,所以冷车市的到来并不意外,这意味着行业开始自行调整了。

  这位专家表示,只有整车生产企业的差距不断加大,中国汽车才算步入良性竞争的轨道,由产能过剩引起的价格大战,是产业调整的前奏,之后会引发行业兼并重组,这才是企业扩大产能的最终目的。

  如同当年的电视和手机业,中国市场最后留下的将是几家企业,谁能成为幸运儿,就看它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主动权如何获得呢?厂家扩产的目的就在于此。以广州本田为例,其在广州有30多家配套厂,基本集中在增城、开发区等地,在增城建立工厂,可以使其具备强大的零部件供应能力。广州本田现有的生产线已形成年产24万台的规模,新工厂建成,可将工时相近的车型放到一条线生产,从而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战略性扩张的野心

  用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汽车在中国依然是奢侈品。扩产意味着规模经济的形成和成本下降,由此企业才能够降价,这对消费者自然有好处。而随着价格的不断降低,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才会加快。

  据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汽车行业预测报告,2002年以来,中国私人购车占整个汽车市场的比例超过50%。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汽车需求将达到880万辆至1200万辆,汽车保有量将达5000万辆至5500万辆。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并没有完全适应消费需求,消费者具有强烈的购车欲望,但与收入增长水平不成正比。普通消费者全面接受汽车产品,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在今天扩产,是为明天充分利用市场做准备。丰田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显示,产销量超过400万辆,一个跨国企业半年的产销量,就可能达到中国所有企业全年的产销量。这不仅证实了中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之弱,更可以看出中国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据了解,目前涉足轿车领域的生产企业,已建成的生产规模超过200万辆,其中相当一部分生产能力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的,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有的已经过时,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完全计入有效产能。

  日产公司常务副总裁志贺俊之称,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生产1400万辆,去年只生产1000万辆,由于需求下跌,也是供过于求,但整个市场仍健康发展。他认为,汽车企业要得到高利润有两个方法,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扩大单一车型产量,这两个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扩产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对生产制造能力的提高也有好处,因为新建成的生产线,多数使用的是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广州本田和北京现代自不用说,对一些老牌厂家而言,扩产涉及厂房重建和设备更新,工程虽然巨大,却为未来产品适应需求打下了基础。

  从私人消费需求和企业竞争力的增长来看,产能过剩只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忧。之所以出现恐慌,是因为以前中国汽车有高关税把持着,脆弱的市场一旦失去了政府的保护,价格的洪堤一旦崩溃,必然会发生震荡,但从好的方面看,这才是良性竞争的开始。《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强调,将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这也让不少企业希冀于那15%的市场份额,于是扩产成为必由之路。

  体育竞技的核心是拼搏精神,这句话也能用在汽车企业身上,没有人希望自己在中途退场。汽车市场的拉锯战正拉开帷幕。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