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4年12月3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反思汽车文明之三
汽车社会的哀鸣
2004年12月30日 10:44:35

本报记者 王超

  汽车文明的来临,也许正是当代社会的悲哀。

  当文人们用“井喷”这个能令人联想到死亡的词汇来形容中国的汽车市场时,善良的老百姓们就已经上了套。经历了非典风波大难不死的人们,曾经想用汽车来捍卫自己的生命家园,却发现这个铁皮铸就的保护神只是外强中干而已。当超过千万辆的私家车将马路淹没时,
人们焦灼着,咒骂着,也忏悔着,那份提前享受汽车生活的喜悦已经荡然无存。

  一位社会学者说:“轿车洪流的涌入没有加快交通速度,却污染、堵塞、毒化着城市。它的巨大的停车场侵吞了街心公园,它的无休止的道路扩建蚕食了城市的剧院、艺术馆、绿茵场,它打破了城市甚至郊区的宁静……”

  我们看到,城市建设在为汽车服务,街道在为汽车拓宽,地面以下被挖空,为的是留给汽车停放的空间。在汽车面前,我们只有适应和退让的份儿。

  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因为汽车拥堵状况的存在,变得离奇的缓慢。被繁重的工作任务压得透不过气的人们,在汽车社会中统统变成了两栖动物。开车上班时,他们就像刚刚爬上岸的鳄鱼,面对车潮汹涌的街道,懒散地趴在车中,眼中却露出凶狠的目光。他们仇视无视交通规则的行人,仇视见空就钻的新手,仇视趁着拥堵乱塞广告的宣传员,仇视那些兢兢业业维持交通秩序,却导致自己寸步难行的交警们。工作一天回来,为了抢占小区的停车位,他们又像饿得发慌的鳄鱼,凶猛而残暴,在狭小的空地上,为了占领一个据点,不惜同类相残。

  每时每刻,都会出现一些因为拥有了汽车而性格大变的人,他们身患一种叫做“汽车病”的绝症,病人们变得自私和狭隘,却自以为获得了幸福生活。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小资”们,在买车之前曾经天天挤着公交车上班乐此不疲,现在却逢人便说“开车不如‘打的’方便”,实际上是不堪重负,准备盘算着把车卖掉了。

  许许多多“小资”和伪“小资”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汽车消费群体。作为代步工具的汽车,在他们看来,仍然是标榜自己独特身份的工具。事实上,他们与“无车族”最大的差异,仅仅是虚荣心的强弱。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地方,汽车始终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可笑的是,许多人养不起车,却非要买一辆车让自己“受苦”,等级差异的观念在他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就连骑自行车都恨不得戴上面具。于是私家车泛滥了,城市道路变成了沼泽地,人们在车内孤独地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快感,其实心里比谁都明白,自己不过是最接近“小资”的穷人罢了。

  在汽车文明的假象中,汽车所代表的功利哲学和阶层文化被无限制地放大,它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诱惑着每一位对汽车充满梦想的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捆绑。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认为,今年车市低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者的胃口太大了,对汽车价格从来没有满意的时候。我们姑且不去判断此话的对错,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买一辆车,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一件值得反复斟酌的大事。

  目前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欧美国家普通消费者,用两个月的工资买一辆中级车的程度。一个更为少见的现象是,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消费者,敢像中国人一样用一年或几年的工资买一辆车。这份胆量固然值得敬佩,不过也有一点点傻。

  在欧洲许多城市的闹市区,街边停放的车辆间距之小令人惊讶。据说那里的人停车时,自己的车要顶到前车的后保险杠,再顶到后车的前保险杠,经过几个回合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对他们来说,汽车只是最简单的代步工具而已,而且是十分耐损耗的日用品。

  但在中国,这种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仔细想想也是,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用血汗钱买来的车应该格外珍惜,只是将其如收藏品般珍爱,还真不如把钱花在别处。

  可见,不少“有车族”的社会价值,是在损失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有人说,汽车是惟一一个要始终履行监护权,却不用编入户口簿的家庭成员。人们在汽车上耗费的精力和财力不计其数,却执着地养护着它而不愿舍弃,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被汽车奴役的生活。

  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通过马路纠纷被过度放大,在拥堵的街道上,经常会上演一幕幕以汽车为主角的闹剧。发生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剐蹭事故,那些高尚的“有车族”们也会粗口不断,令人汗颜。此时,学历和品位都不重要,公德也自然被抛进垃圾箱。实际上,切断他们与汽车“母体”连接的脐带之后,他们会失去所有的底气。没有了汽车的庇护,他们也将丧失仅有的安全感。

  很多人都试图以购买汽车、使用汽车的方式让自己变得“伟大”,但在贫富分化的世界里,汽车就像是网络游戏中的“外挂”,随时都有被停权的危险。为了不必提心吊胆地生活,还是做真实的自己吧。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