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1月1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教育自主:应试困局的突围之路
2005年01月18日 01:02:07

童大焕

  1月9日,《新京报》刊登由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社会发展七大领域发展指数的评价分析报告。报告说:“2003年,北京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99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应为‘录取率’)达到52%,在全国遥遥领先。”

  姑且不论这个“遥遥领先”―――实际上是通过“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先占有大量高校录
取指标得来的。而这个录取指标,并不是市场自由竞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结果,而是“有关部门”计划分配的结果。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1月1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北京的“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越来越热的消息。该比赛从兴盛到去年被叫停,又从今年改为民间组织比赛到再次叫停,而叫停的主要原因据推测是报名人数太多,今年已有4万多小学生报名,背后有8万家长,万一某个环节疏忽,极易造成混乱。而迎春杯之类的“应试竞赛”之所以一年热过一年,从课堂漫延到社会培训,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可以给孩子上好中学增加竞争的筹码,而好中学往往也意味着好大学。文章发出一个很深刻的问号:上大学容易了,为什么应试竞争愈加激烈?

  表面看这是“水涨船高”的结果:考大学容易了,大学生不值钱了,只有名校生才有分量。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录取率就是达到100%,我看也无力改变应试教育的现实。其背后的原因是:虽然考大学容易了,但大学之间业已存在的等级差序格局丝毫未变。

  大学存在等级差序本身是没有错的,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大学都不可能完全均衡地发展,总有名校和非名校之分。北大附中校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两个基本指标:一个是数量标准,比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还有一个标准,是教育的民主化进程,这是大众化的真正内涵。真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更加公平,更加民主,更加平等,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选择。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仍然是精英主义,其特点是把整个教育制度看成筛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乃至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也都成了筛子。所以,在北京这样一个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一个在数量上早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城市,小学生们却都还在积极参加为自己加分的各种竞赛。而大众或者普及教育则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现实似乎永远比观念更顽强。如果北大今天以画画这个特长破格录取一名学生,明天一定会有无数家长送孩子学美术,于是美术又将成为应试枷锁。这就牵涉到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适合自己的,就是素质的。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它排斥的是对人的考量只有一个惟一标准,而不是多个并存的标准,从而使大多数人成为某个惟一标准的牺牲品。

  现在,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当前高等教育的等级差序格局是呈单线结构的,从上到下遵循的是同一个惟一标准,顶级名校的标准毫无疑问就会成为所有人的标准。今天这个标准是奥数,无数的人就成为奥数的牺牲品;明天那个标准又可能是作文,或者物理、音乐、舞蹈、商业能力……理想的大学生态,应该是你有你的标准我有我的标准,大家都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高峰,峰峰相望;而不是单一线性结构下,自珠峰以下一山不如一山。那样,每一座高峰下面都聚拢了各有所长的人才,应试教育不攻自破。

  本来,即使是单一线性结构下的大学,也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标准录取新生,但是在目前我们这个信任度很低很脆弱环境里,这样做可能性很小。一种办法是各高校自主命题,并根据自己认定的多重标准自主录取。但它会冲击社会对高校招生公平能够容忍的底线。另一种办法是除了现有考试标准外,国家再确立几种考试标准,改一年一次高考为一年多次高考。但如此大规模的统一考试,不可能完全照顾到人才的每一种可能,和“每个人的充分发展”还是有巨大差距。况且这样做成本太高而收益太小,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把社会搞得痉挛,一年几次还不更加疯狂?再一种办法是学习西方成熟的考试经验,由社会专门的赢利性考试机构组织各种各样的考试,既可以保证考试的信誉,不拘一格考人才,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用于全国统考的财政性资金。大学根据自己的取舍择优录取,但必须以高校自主为前提。而且,不论采取哪种形式,一流大学都极其有限,它的每一种价值取向,最后都有可能演变成应试教育的指挥棒。

  现在的统一高考虽然只有形式上的公平,并不具备太多实质上的公平―――因为在分数竞争之前,计划分配之手已经先行确定了各省区直辖市考生的命运。有限公平只是在一省区直辖市之内得以实现,还要防范各种教育腐败的袭击。但是,大众心理还是愿意维持这种聊胜于无的虚弱公平,以至于宁可牺牲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也要努力维持统一的高考制度。本来,不拘一格育人才应是常态,拘于一格是病态。但如果哪所公立大学胆敢不经考试录用一个人,一定会有一万个声音对它怒吼:这不公平!

  我现在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国外一流大学绝大部分都在私立大学中产生,因为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由纳税人供养的社会公共资源,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标准,广纳各种类型的一流人才而育之,只要坚持在运用同一个标准时对所有的“来者”公平对待就行,不必像我们的公立高校,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样,高校自然是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济济一堂,而社会上每一类型的人才,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上升培养空间。只有当私立大学蓬勃发展,自主招生成为主流,公立大学的社会公平诉求压力才有望减轻,并有可能最终实现自主招生。具体到中国的现实就是:如果没有私立大学蓬勃发展,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有朝一日,当教育自主和素质教育成为主流,对公立大学的公平性要求,其内涵将会发生实质的改变:现在的公平要求是分数公平(还应记住,考试本身也未必就是公平的)、惟一标准面前人人平等;那时候的公平要求,则是保证贫寒学子有国家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保证他们上得起学且拥有尊严。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