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1月2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班达亚齐 回家的路(图)
2005年01月21日 00:03:29

摄影•写文/本报特派记者 郑萍萍

  蒸腾的热气里,轰鸣的马达声中,大大小小的飞机忙碌地起降联合国官员、外来的志愿者、记者,热闹地挤在亚齐机场上拍照留念

  一批批来了,又走了。可亚齐人只能选择留下,这是他们的家

  第一次坐大巴回班达亚齐,吴小荣多少有些不习惯,大巴在狭窄的山间公路上飞驰,让人窒息。司机安慰着,“这条路我走了四五年,周末不少棉兰人坐车去班达亚齐度假。不过,海啸路断后还是第一次走这条路。”

  去外地避难的亚齐人主要是华人,班达亚齐有七八千华人,海啸后约6000华人从亚齐逃到棉兰。1月16日,24名逃到棉兰的班达亚齐华人,在苏北华社赈灾委员会的捐助下,包车返乡,他们也是“第一批”集体返乡的亚齐华人。他们打算在班达亚齐开设一个救助华人的难民营。

  从棉兰到班达亚齐,这并不算长的路程,包车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进入班达亚齐地界,一些人按奈不住地扒在车窗上看着外面的景象。这些人中,除了头领“阿爸”,都是劫后第一次返乡。有的居民穿着跑鞋出门晨练,在远离海边的田野,呼吸着稀薄的新鲜空气。部分人已渐渐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早点摊档和菜市场也在清晨苏醒。但更多的人,还不知道如何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救济站准备建在华人聚集区的天益社庙堂。这里还是一片狼藉,海水裹胁而来的残骸将大门堵死,庙堂内的淤泥没到了腿肚子。没有清理的尸体,发出一阵阵恶臭。

  下午3点,暴雨来了。清理工作暂停,一些人准备回家看看。

  岳姨的家离庙堂不远,漫过膝盖的污水挡住了去路,只能远远看着。一家当地广播电台采访岳姨,想过未来没有,岳姨张了张嘴,却没说出一句话。岳姨的丈夫和一个儿子自海啸后一直下落不明。

  谢德林一直呆坐在庙堂里,一支支地吸烟。有人问起家里的情况,他就一句话:不能回来不能回来了。谢伯的房子并没有倒,他原打算清理完就把妻儿接回来。但推开大门的刹那,从后门涌出的几具腐尸和几乎顶到天花板的碎片让他震惊。门也没锁,谢伯就离开了,“一年吧,也许一年后我会回来。”谢伯准备回棉兰,那里并没有他的亲戚,他只能住在华人设立的美达村救济站,“我只想离开,去哪里都可以。”

  很多带着希望回班达亚齐的人,都和谢伯一样,变得不知所措。

  46岁的谢房信埋着头在屋檐下清理垃圾,屋外被污水泡过的家具完全看不出模样。除了清理房屋,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失去女儿和妻子的伤痛包裹着他,“她只有22岁啊”。

  这个满目疮痍的城市如何恢复?绝望似乎在人群中蔓延。有人建议停止救济站的工作,有人已经安排好回程,要再次离开伤心的班达亚齐。

  同样在海啸中失去父亲的阿爸能体会这一切。两次回到亚齐的阿爸一直没有去海边父亲的家看看。听说那里已是汪洋一片,举目看不到一间房屋,哪怕一面墙。阿爸说,如果救济站不能开起来,他会把救济品发给村里的原著民。

  对有些人来说,回家的日子是遥遥无期的;可对另一些人来说,回家的路似乎再也找不到了。

  拖着智障的儿子,华人许明珠本能地奋力逃过一劫。海边的家片瓦不留,父子俩一直静静坐在路边的屋檐下。十多天,除了水和食物,他拒绝接受任何帮助。救援队陆续前来劝说,他仍不肯走,“我知道妻子平安逃到棉兰,那就好,我们哪里也不想去。”医护人员找来华人与他们沟通。“他们需要送到危机救援中心治疗,他们心理受到巨大创伤,悲痛让他们看不到未来。”

  在售票厅与妮娜相遇时,她满脸倦容。海啸中,妮娜一家8口人只剩下了妈妈和弟弟。他们逃往棉兰时,妮娜选择留下来,她要赚取将来的生活费,“我们只顾逃命,什么都没带出来”。海啸后第3天,妮娜开始为进驻亚齐的国际组织做翻译兼杂工。妮娜请求我让她靠着睡一会儿。大厅里挤满了疲惫的人,除了工作人员偶尔的叫号声,只有电视里一遍遍播着一首印尼歌曲。我的肩头渐渐湿了,是妮娜的眼泪。她只是默默地流泪,甚至没有睁开眼睛。

  后来才知道,这首歌是为海啸遇难者而写的。有一句歌词的大意是:“他们,我们,永不能相见”。

 
 
  ▲1月14日,在拥挤的棉兰救济站等待重返班达亚齐的日子里,三岁的女儿不幸感染肺炎,哭闹不停的孩子让母亲筋疲力尽。     ▲1月16日,大雨过后,坚守奥莱莱的士兵洗净国旗,重新插在已是一片废墟的大地上。
 
  ▲华人救济站里的母子等待其他亲人的消息。     ▲1月18日,洛阿村通往对岸惟一的一座水泥桥被冲毁半月后,幸运逃生的难民带着从救济站领回的物资,返回已是荒岛的家园。
 
  ▲一位华侨回到自己班达亚齐的家。     ▲1月17日,志愿报名回来建设救济站的华人吴小荣,在刚刚清理干净的天益社里燃上一柱香,为逝去和幸存的华人祈福。

  ▲海啸裹袭后的班达亚齐海岸,只剩一片荒凉。这里曾密集地居住着几千户亚齐原著民。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