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以后,中国出现过三个盛世: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朝康雍乾盛世。三个盛世都是1000年出一个。康雍乾盛世从17世纪中叶贯穿到18世纪末,长达134年。美国学者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提供了一个数字:“十八世纪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的32%,全欧洲也才23%。”问题是,盛世最后一年是1795年,鸦
片战争爆发是1840年,从世界第一到落后挨打,时间仅隔45年,这太邪门了吧?但另一组数字更加邪门:从康雍乾盛世的1795年,到甲午战败的1894年,不到100年,中国工业产值从占世界32%降低为6%,下落26个百分点!同样的100年,欧洲工业产值从占世界23%提高到62%,上升39个百分点!
说数字,很没劲,也很轻松。可这两组数字说的是欧洲由微而盛,从此到处打人,中国由强而弱,从此被人欺负。这就不再没劲,也不再轻松,需要探讨原因,以便长点记性。
原来还是那四个字:科教兴国。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开始青睐科学的力量。他们发现,科学能带来滚滚财富,于是商人和企业主们纷纷把科学当成宠儿,解开钱袋,资助科学学会,发展科学组织,创办科学院。历史的巧合是,康雍乾盛世第一年即1662年,世界上第一个自然科学家的摇篮―――英国皇家学会成立,4年后,自然科学巨星牛顿诞生,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将英国科学水平提高到世界顶峰。从1660年至1730年,英国科学成果占全世界40%,在科学革命的助动下,英国产业革命开始,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结合,使大不列颠雄踞世界霸主地位近两个世纪。
在中国历史上,康熙是最好的皇帝,他本人极为热爱科学,却从没有过建立近代科技体制的设想,其最著名的“乙巳开科取仕”,命题仍然是“子击磬于卫”。雍正时代位于盛世中段,“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是其最大政绩,而他本人真正的爱好是在宫中秘密炼丹,以求长生。雍正盛年暴薨,始终是个谜,但死于丹毒说,有最多的证据。至于乾隆,1773年修《四库全书》,把《天工开物》这部科技杰作逐出书库,因为书中有反清思想,致使该书很长时间失传。康雍乾盛世后的第45个年头,1840年,英国炮舰轰进中国。这一年前后,清政府推行传统农书《授时通考》,而欧洲著名生物遗传学家孟德尔在进行植物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变异定律。
鸦片战争间歇,大沽谈判,钦差琦善登上英国军舰,对中英军备力量的强弱,有了现场认识。他看到,舰上大炮林立,炮位之下,转轴灵活,火炮发射,随其所向。此外还有火焰船,“内外俱有风轮,中设火池,火乘风起,烟气上熏,轮盘即激水自转,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对于这样的强敌,中国有能力抵抗吗?琦善说“该夷所恃者惟大炮,其所畏者亦惟大炮”。
100年前,中国的西洋火炮制造和应用技术与西方距离不大,有前作《红衣大将军》为证。落后正从康雍乾盛世开始。康熙22年,天下既定,康熙对火炮技术改良便不再重视,黄一农《火炮》载:1715年,地方官员奏陈捐造新型子母炮,分送各营操练,上谕:“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制新炮以充实武备。其原因是害怕地方部队利用火炮谋反。而恰恰就在康雍乾盛世的一百多年间,西方火炮技术与日俱进,到鸦片战争前夕,已不可同日而语。黄一农先生叹息道:“无怪乎清朝军队在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挑战时,毫无招架之力。”战争中,封疆大吏们纷纷向皇帝奏陈火攻破敌舰之法,让世人以为中国人仍生活在“火烧赤壁”的三国时代。
一炮如此,遑论其他。军事科技差距决定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虎门之战,清军250人阵亡,受伤和被俘达千余人,英军仅有5人受轻伤。对此,茅海建先生也叹息道:“战争的现实就是这么冷酷,丝毫也不照顾正义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