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2月1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他们使川藏线上最艰险的路段的年通车时间从不足6个月增加到11个月
写在川藏天路上的奇迹
2005年02月19日 01:47:19

郭海涌 特约记者 贾圣尧

  全长2400公里的川藏公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是西藏连接内地重要的“政治桥梁”和“经济命脉”。1996年10月,武警交通四支队奉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担负川藏线竹巴笼至东久间800公里最为艰险的道路养护和确保公路畅通任务。

  四支队养管的这800公里川藏线,穿越金沙江、怒江等4大水系,翻过拉乌山、业拉山等6座高山,平均海拔3500多米,几乎每公里就有一处塌方、流沙、泥石流。其中亚洲第一的“102”滑坡群、迫龙沟国家一级天险、然乌沟雪崩、海通沟塌方等“九大险段”,堪称世界地质灾害典范,被称为“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全书”。

  据资料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解放军第18军进藏修筑川藏公路时,因险段重重,环境恶劣,全长2400公里的川藏线,平均每3公里就留下了一名筑路战士的英魂。

  而武警交通四支队担负起川藏公路这800公里最艰险路段的养护保通任务后,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8年间有4名党员英勇献身,他们年轻的身躯站着是座路碑,倒下化为坦途。四支队也被交通部评为“九五期间交通战备”先进单位。

  你们的品德像雪山一样美丽,你们是中国军人的骄傲!

  2000年4月4日,藏东高原普降暴雪,300多台军地车辆、300多名乘客被堵在途中。四支队领导率领“党员突击队”开始了紧张的搜救工作。官兵们历经重重危险和10多个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爬上海拔4800米的安久拉山顶,找到了翻进路沟的客车和被困4天4夜的8名藏汉司乘人员。

  下山的路上,为了保证藏族同胞的安全,官兵们让背着群众的官兵走在里面,其他人则围成一个保护圈走在外面。就这样,官兵们轮流把8名遇险群众背下山,以最快的速度将他们送到八宿县医院。后来,这8名群众经抢救全部脱险。

  在这场暴雪肆虐的10余天中,在官兵们的奋力拼搏下,被困千余名群众无一伤亡。西藏自治区政府专门给四支队发来慰问电,赞扬部队在这么大的暴雪中抢险及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德国画家威廉和彼得夫妇被官兵冒险救出后,写来一封感谢信:非常感谢你们无私的关怀和照顾,你们的品德像雪山一样美丽,你们是中国军人的骄傲!

  川藏公路山高水险,沿线的自然灾害频发,这样的抢险救灾对四支队的官兵来说,真是家常便饭了。8年来,四支队官兵出色地完成了300多次抢险救灾任务,抢救遇险群众400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

  2004年8月26日,国家一级天险―――迫龙沟14公里路段发生严重灾情:2000多立方米的泥石流裹夹着飞石一泄而下,把四五十米高的路基冲塌,把沿线的波密、八宿等10余个城镇隔为孤岛。支队领导火速集结“党员突击队”赶赴现场抢通。

  绝壁深渊没有挡住官兵前进的脚步。支队领导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上!”第一个滑向缺口悬崖,1个、2个、3个……12名党员突击队员身捆背包绳,轮流在绝壁上悬空作业,打眼爆破。

  就这样,在14公里的悬崖死亡线上,官兵跨过类似的5道“险关”,夺取了抢险战斗的胜利。被困的司乘人员和沿线藏族同胞像欢庆节日一样来到部队驻地,为官兵们献上洁白的哈达和青稞酒。

  用热血融化永冻层的土,用生命打通无人区的路

  缺氧的压力,狂风暴雨的压力,寂寞的压力,险象环生的压力,使驻守在川藏线上的官兵更加领悟到“奉献”的真谛。

  位于“102”道班的加玛其美滑坡群被称为川藏线的百米“死亡线”。每年一到雨季,这里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次程度不同的泥石流,稍有不慎或意外,就有车翻人亡的危险。党员刘平科和王立群为了车辆安全通过“102”,干脆在路旁搭了个简易工棚,昼夜守候在这里。

  荒山野岭里没有电视,没有报纸,只有一个收音机陪伴他们度过春秋冬夏。电池用完了,他们把废电池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再用,把捡来的易拉罐架在树枝顶端连上铁丝作为收音机天线。

  川藏线迫龙天险意为“连腾云驾雾的神龙也难以跨越的地方”。2000年元旦刚过,四支队八中队指导员罗献云带领官兵在这里抢修道路,当他奋力搬动一块大石头时,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栽下几十米深的悬崖。官兵们腰系绳索下去寻找,一直到70多米,才发现罗献云两个肩膀被石头挡住,头卡在石缝里,满身是血,不省人事。经过整整一年的救治,罗献云才逐渐恢复了知觉和记忆。身体恢复后,他又回到川藏线继续战斗。

  “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气不缺志气”。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四支队在进驻当年,官兵们就清除了堆积多年的塌方、流沙,清理整修了边沟,使这段险路的年通车时间从接养前的不足6个月增加到11个月,事故率降低了40%。8年来,由党员骨干组成的科研组探索研究出的“石槛技术治理山体滑坡”、“梯级消能原理防治雪崩”等12项科研成果,使路面平均拓宽两米,保持了连续8年冬季无断通的奇迹。

  川藏路漫漫,这里的每一米路基都饱含着养路官兵的血汗。官兵们用热血融化永冻层的土,用生命打通无人区的路,养路官兵的传奇在一代代流传。

  川藏线不会忘记

  1997年元月,武警交通四支队三中队驻地的左贡电站河水结冰,江水上涨,路面积水达两米多深,党员李明成在奉命驾驶推土机牵引车辆返回途中,由于机械长时间在水中作业,离合器失灵,失去控制的推土机载着李明成年轻的生命几个翻滚之后摔在崖下江边,李明成被甩出驾驶室,从此就没有起来。

  2002年7月,川藏线中坝段被洪水冲断,四支队九中队紧急出动,全力抢险。中队长田晓林带领党员突击队员孙建文、驾驶员杨浩学冒着倾盆大雨开车拉运石料,由于路基塌陷,连人带车掉进了帕隆藏布江,遗体至今没有找到。

  田晓林、孙建文、杨浩学倒下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漫漫川藏线上。2002年7月20日,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党委向全区交通系统发出向四支队牺牲的三位官兵学习的号召。一位诗人流着热泪为他们写下这样一首诗:“你们修路,是为别人走向远方,回归故里。你们自己却长眠在遥远的高原,连骨肉也不肯留下。站着,你们是座路碑;倒下,你们是条坦途!”

  (郭海涌 特约记者 贾圣尧)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