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2月2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中欧 离世界顶级商学院很近
2005年02月22日 00:14:52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周凯

  近日,英国《金融时
报》公布了其2005年度全球MBA排行榜,“排名结果分析”中特别指出,“本年度排名的一条大新闻是中国商学院排名的上升”,而这里的“中国商学院”指的是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从去年的全球第53位跃居到第22位,蝉联亚太第一。

  《金融时报》顶级商学院MBA课程的排行榜调查中所获取的数据和采用的标准主要包括:校友的职业发展和购买力、商学院及其课程的多元化以及科研能力。而其中权重最大的就是校友的职业发展和购买力,实际上,“排名结果分析”就已经指出“中欧的排名之所以有超大幅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高达191%的校友薪资增幅”,在这个指标上,中欧名列全球第二,而中欧的“毕业三月内就业率”更是以99%名列全球第一。

  无论是“校友薪资增幅”,还是“毕业三月内就业率”,都是显性指标,中欧在全球MBA排行榜名次上的连续两年突飞猛进,其实反映的是其MBA课程在两方面的进步,即严格对申请人的评估筛选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服务。

  “严进严出”只招最优秀的学生

  就在中欧成立的头几年,由于缺乏影响力、收费又高,招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学院领导甚至都要亲自到企业去“拉人”。而从2005年起,中欧MBA的招生规模却将从每年120人扩大到180人。在此之前,中欧MBA的招生规模已经连续8年控制在每年120人。敢于“逆流而上”,把招生规模扩大50%,源于中欧对自己“产品质量”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又来自于招收一流学员的过程。

  刚刚上任不久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张国华在分析中欧MBA排名“飙升”的原因时,非常自信地认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有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在招生的时候严格把握质量,然后通过最好的服务系统让他们得到社会最好的工作”。

  为保证生源质量,中欧邀请各类企业总裁或人力资源总监参加面试,笔试名列榜首者在面试中被淘汰的事例屡见不鲜。中欧MBA99级招生时,笔试实行“双轨制”,考生可以选择参加GMAT考试或者参加中欧自己组织的入学笔试。参加GMAT考试的考生中,有3名以730分并列榜首,但是3人中最终只有1人面试过关而被录取;参加中欧自己组织的入学笔试并获得最高分的3名考生中,也只有1人面试过关而被录取。

  中欧还对所有报考者的成绩单和学位证书进行核查,多年来一直坚持将提供不真实报考资料的考生拒之门外。在MBA99级招生时,MBA招生主任和经理们查出有10多份申请材料上的公章是伪造的,于是把通过面试后录取的120余名考生的成绩单全部发回他们的母校进行核实,所有的院校也都是第一次遇上核查毕业生成绩单的事。核查的结果是,在已录取的考生中有9人的成绩单与其母校档案中的记录有明显出入。最后,院长们一致决定取消这9名考生的入学资格,尽管这意味着中欧将损失学费收入50余万元。

  在招收学员过程中,中欧贯彻一整套全面和严格的标准。以全日制MBA课程为例,中欧重视全面考察每一名候选者,既要求具有适应高强度全英语环境学习的能力,又要求具有适应全球化经营的领导潜质,还要求学员具有独特的经验可以与同学分享。

  中欧不仅“严进”,而且“严出”。全国MBA教学大纲对MBA课程的最低要求是12门必修课(含政治和英语)和4门选修课,而中欧对MBA学员的要求是16门必修课(不含政治和英语)和至少11门选修课。

  就业服务到位 毕业生人均7个工作机会

  “服务”是张国华认为中欧能够成功的另外一个因素,这里的“服务”包括课程设置、聘请最好的教授,当然,更包括就业服务。

  张国华自信地认为,中欧职业发展中心的工作“绝对不会比美国最好的商学院来得差”。“我们很多员工已经做到非常专业化的水平,我们吸引国内最好的企业到我们学校来招聘学生,同时我们也给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学生很多指导,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长处,找到最满意的工作。”张国华说。

  而实际上,在中欧排名靠前的几项指标中,“学校推介就业率”名列全球第18名,而位居榜首的哈佛商学院“学校推介就业率”仅名列第34位。中欧MBA课程学术主任王建铆认为,如果一个在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想回国找工作,即使是从学校推荐就业率排名比中欧靠前的学校毕业,还是不能跟中欧毕业生比,因为国外商学院主要面对的市场是国外企业。“如果你以后真的想在国内寻求职业发展机会的话,从市场反馈就可以证明,中欧是一个最佳选择。”

  麦肯锡、汇丰银行、英国石油、朗讯科技……这些让很多人心动的公司对中欧毕业生非常青睐,而毕业生平均25万元的年收入更是让人羡慕不已。根据最新统计,159家海内外跨国公司为中欧111名2004年毕业的MBA学员提供了733个职位,平均每名毕业生拥有近7个工作机会。

  和排名前列的哈佛、沃顿、哥伦比亚商学院相比,只有10年历史的中欧显然还是个小弟弟,但在中国却创造了一连串的“第一”:第一个开设全日制MBA课程;第一个开设EMBA课程;第一个在全球范围招聘教授;第一个独立组织入学考试;第一个采用全英语教学;第一个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系统(EQUIS)认证;第一个进入世界百强商学院……而她在未来10年的目标则是进入全球10强商学院,“今后每往前走一步都会变得艰难,但是我们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张国华说。

  校友会 让资源与信息流动起来

  校友,是世界上任何一家著名商学院都不能轻视的资源,校友资源甚至被一些报考者视为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金融时报》MBA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中也有“校友推荐排名”一项,排行榜上并列第一名的哈佛商学院和沃顿商学院的这项指标也分列第二名和第一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有自己的校友会,学院把它称作是“校友服务中心”,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友联谊机构,而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学活动的继续”。

  创业者俱乐部、金融与投资俱乐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信息俱乐部……这些根据校友的不同行业及兴趣爱好成立的各种俱乐部,经常会举行一些活动。

  “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与趋势”、“资源共享服务在中国的新趋势和新机遇”……即使离开了中欧校园,中欧的校友们依然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讲座、报告、研讨会,这被称作“中欧校友终身教育”,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免费的。

  中欧校友会的会员服务还包括:定期与会员交流学院各方面最新信息,发布中欧管理论坛的摘要与全文;向会员邮寄学院通讯;与媒体联合报道、宣传成功校友事迹及校友企业;为校友设计返校学习课程及其他继续教育等。

  “我们校友会的工作,就是希望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所有的校友都能够参与进来,使每个人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充分流动起来,如果校友有兴趣,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机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张国华说。

  为校友的服务自然也得到校友的回馈,刚刚毕业的中欧EMBA03-2班在毕业晚会上就向母校捐赠了现金20万元。而更多成功校友对母校的回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校友被认为是中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功也提升了中欧的业内领先者的形象和声誉。10年来,中欧共培养了1100余名MBA和2800多名EMBA,这还不包括各类短期培训课程所培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欧以高质量和国际化的教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也为自己造就了中国大陆最有价值的校友网络。

  走国际化的道路

  去年入学的新生,马来西亚籍剑桥大学硕士胡博林,为了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读MBA,不惜放弃了美国的富布赖特奖学金,与他一样,23名毕业于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的外籍学生来到中欧,成为中国自开设MBA课程以来,教育背景最为显赫的一批国际求学者。

  目前,中欧MBA课程海外学员的比例是19%,而来自欧美国家的学员还在逐年增加。

  “办一所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学校”是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定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来中欧求学本身已经意味着国际化。”中欧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说。实际上,走国际化道路被认为是中欧成功模式的一条重要经验。

  中欧是国内第一个采用全英语教学的商学院,但国际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语言上,在学生、师资、教材、董事会、学术委员会,甚至赞助商的组成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中欧的国际化,排行榜上中欧的“在校期间国际经验”位列全球第4、“国际师资”位列全球第13、“国际校董”位列全球第13,这些“国际数据”都是最好的佐证。

  中欧MBA从第一届就开始和世界一流的英国伦敦商学院和西班牙IESE商学院交换学生,双方互相认可对方课程和学生的质量、互相免除对方学生的学费。目前中欧已经和43家海外商学院建立了交换学生合作关系,其中有20家名列本年度排行榜的前50位。

  2004年12月2日,英国财政大臣在年度预算报告中宣布,全球50家顶尖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将无须申请自动获得在英国工作12个月的资格,而中欧成为获此资格的惟一亚洲商学院。

  一流的国际学员需要一流的国际师资。10年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一支由教务长率领的招聘队伍奔波于各大洲参加国际会议,访问一流商学院,与合适的候选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中欧还通过学术委员会以及在知名学术刊物上刊登广告等方式招聘国际水准的教授。在英国《金融时报》对商学院的评比中,中欧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连续3年位居全球一流商学院前10名。

  靠着“比国内其他商学院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和一个国际化的、熟悉国际规则的组织机构,中欧建立起一支拥有27位长期教授、7位核心教授和100多位访问教授的师资队伍。其中98%的人拥有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博士学位,95%的人来自海外。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很强的学术背景,具有博士学位,就职于世界著名大学,与企业界有着密切联系。对于洋教授的教学,学院根据学生打分给予严格评估,不合格的淘汰。

  无论是学位课程还是非学位课程,中欧始终坚持国际最新管理知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诠释复杂管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在复杂的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能力。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