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3月1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我仍希望政府有一天把我收回去,但我知道这是异想天开”
一位农技站副站长经历的改革
2005年03月17日 02:06:13

本报记者 甘丽华

  杜开俊,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农技站原副站长。1987年,他从湖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汀泗桥镇农技站,一呆就是18年。

  说是在农技站工作,杜开俊干的事情其实和镇里行政干部一样―――收提留、抓计划生育、解决村里的矛盾纠纷。“农技反而成了兼职,跟农技有关的事情一年不超过10次。农户遭遇病
虫害从不找农技站,而是直接奔向镇政府,因为到农技站找不到人,我们都下乡收三提五统去了。”

  那时,杜开俊每年的收钱任务是10万元左右,完成数量不到80%,就扣工资,如果在全镇排名落后,还得下岗。为了完成任务,秋收后的三四个月,杜开俊几乎天天呆在自己所“包”的村里“逼”钱。钱收不上来时,他曾冲到村民家搬谷子抵税,甚至想过牵走村民家的猪抵税。

  人们在背后骂杜开俊“做多了坏事”。慢慢地,他改变了收税方法,每天揣上3包烟,见人就给,一家一家谈,一户一户磨。他随身携带一个小本,上面记着明细账:“某某已收钱多少,某某家说半个月后交清。”每天一大早出门,晚上九十点才回家。

  如果不是改革,杜开俊可能就这样干上三四十年,直到顺顺当当地拿上退休金。

  2003年6月,农技站由事业单位变为企业,更名为汀泗桥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这让杜开俊产生一种“没有主”的失落感,但好在人还是原来那些人,工资也没变。

  2004年6月,农技站迎来一场更彻底的改革:按照区里的统一安排,农技站被撤销,站里所有人员买断工龄、置换身份,从“公家人”变为“社会人”。

  2004年9月,杜开俊拿到1.6万元身份置换补偿金,区里发给他4000元困难补助,总计两万元。“如果有选择,我肯定不愿被买断,价格太低了!但没办法啊,都在改。”

  在身份置换的那一刻,杜开俊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仅比不上镇里那些下岗了还能拿到60%工资的享有行政编制的人,甚至连农民也不如,农民还有一亩三分地呢”。

  靠两万元不能活一辈子,杜开俊开始为生计操心。

  农技站撤销后,原来站里的13个人,有的打工,有的做生意,杜开俊和4个同事一起办“伟俊农业发展服务部”,他们合伙买了一台耕整机、一台收割机。秋收的那一个半月时间,杜开俊每天5点钟就得起来,给机器加上水、点好油,一开就是一整天。两台机器带来两万元纯利,入股的4个人每人分了5000元。

  除了一个年龄较大的同事外,服务部的其他4个人每人拿出1万元,合股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开了一个卖农资的店面。“谷种已经拉回来,蔬菜种子也正在买。”

  今年1月1日,伟俊农业发展服务部与镇政府签订《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合同》,承包了该镇的公益性农技服务,承包期1年,全年技术推广服务费共计4.3万元。

  将所有预期收入算在一起,杜开俊预计自己今年的收入能超过原来的工资收入,但他心里并不踏实,“我最怕的是老了以后谁来养自己,我仍然希望政府有一天把我收回去,但我知道这是异想天开”。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