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3月2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一言堂
“亩产万斤”的误区
2005年03月23日 01:15:53

方舟子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的疯狂年代,全国各地大放水稻“亩产万斤”的卫星时,有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曾在报刊上撰文,论证“亩产万斤”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而且还没有到顶,只要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条件,加上人们的不断创造,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人并不清楚他
是如何论证的。如果去看一下他的论证过程,可能还要感叹其严密,似乎还很保守。例如,他考虑到了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中只有30%能被植物利用来制造养料,由于阴天而损失25%的太阳能,植物体中只有1/5算是可吃的粮食等等,最终算出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五六万斤。

  这个计算看上去无懈可击,以致有人在现在还评论说,从理论上说,可能并没有错,只是在现实中没法做到。实际上,在理论上它也是错误的。它假定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太阳光能全部转化成了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即光合作用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而这是不可能的。光合作用的效率很低,被植物吸收的太阳光能只有极少一部分被转化成化学能,其他的都耗散掉了。如果考虑到水稻高产品种的光合作用效率大约为1%,那么上面的计算结果就变成了亩产量只有五六百斤,接近实际亩产量。

  光合作用效率恰恰是制约水稻产量的瓶颈。目前全国的水稻平均亩产为800斤,只相当于利用太阳光能的1.2%。最好的杂交水稻品种可以使这个数字翻番,达到亩产1600斤。还要再提高产量,就必须用到转基因技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了。根据袁隆平的说法,从理论上讲,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相当于亩产3000多斤,这应该是水稻亩产的极限。

  做为一名著名物理学家,竟忽略了能量转换效率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那么,它是无心的错误,还是有意的造假呢?我相信是前者。他显然真诚地相信“亩产万斤”的奇迹在实际上已经被劳动人民创造出来了,科学家只需要在理论上对这一事实做出解释就行了。毕竟,“亩产万斤”是当时的党报报道的,怎会有假?在该论证发表后不久,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城管大队宣布创下了水稻亩产十三万零四百三十四斤十两四钱的惊人纪录。不知物理学家是否注意到了这条消息,如果注意到了,是否觉得有修正自己的论证的必要?

  这位大科学家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并不在于做计算时忽略了一个关键的细节,而在于缺乏科学精神,在听到惊人的说法时,没有抱着怀疑的态度,不想想是否其中有诈,而是轻易相信,并迫不及待地为其找理论依据。如果细心一点,即使从当时的报道中也不难发现造假的痕迹,因为有的造假手段是做为先进经验公开报道的,例如其中一条经验是移植已经抽穗的禾苗,把许多亩的禾苗合并到一亩试验田中,所谓亩产实际上是许多亩的产量。

  20多年后,这位大科学家又犯下了同样的错误,轻信“人体特异功能”的存在,并且创建“人体科学”,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亩产万斤”早就成了笑柄,但是“人体科学”的阴影至今没有完全消失。一名科学家一旦在科学问题上背离了科学精神,其学术地位越高,影响就越恶劣。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