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4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神舟’五号的辉煌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我们正在认真准备,确保今年‘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神舟”的身世故事
2005年04月09日 03:07:57

王艳梅 郭迎良

  眼下,“神舟”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神舟”六号发射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时,笔者来到刚刚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的总装备部某基地指挥控制站。

  该站是一个集光测、遥测、雷达、中心计算机和天地通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测控站,先后完成了5艘“神舟”号飞船、数十颗卫星和导弹发射等大型科研试验的测
量跟踪任务。有人形象地比喻道,如果说航天测控是一场接力赛,那么发射场的指挥控制站就是第一棒。

  在“第一棒”采访,笔者听到了许多“神舟”背后的故事。

  经历过那激动人心时刻的人们肯定会记得这幅画面: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从容登上“神舟”五号飞船;肯定还记得这个声音:我在舱内感觉非常好,保证坚决完成任务。明天见!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最先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图像、声音,就是由这个指挥控制站接收传输的。

  人们记住了那辉煌的一刻,却不知道“那一刻”背后的故事。

  2003年10月15日凌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进入两小时的倒计时,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已进入飞船待命。“神舟五号,我是零号,你听我的声音怎么样?”零号指挥员洪亮清晰的声音传遍了各个调度岗位,可是飞船内航天员的声音却时断时续,并传出“咔咔咔”的噪音。

  载人首飞,中华民族千年头一回,航天员的一举一动都令世人瞩目,过程中稍有闪失,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指挥发射各大系统的老总坐不住了,焦急地询问:“怎么回事?”发射场指挥长一个电话打到测控站,责令测控站尽快解决问题。

  查看波形,分析接收信号,测控站副站长白建军发现超短波发射机灵敏度偏低,而且天线也没有对正发射架。飞船被包围在密封发射架内,上行信道受到了干扰。他当即下令:“转动天线,加大发射机功率。”技术人员果断调整天线位置,并将发射机功率由10瓦提高到50瓦。两分钟后,航天员的图像、声音等信息清晰地传送到发射场。

  “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后,指挥控制站光、遥、雷和大型测控设备跟踪追击,将一组组可靠的数据和航天员的声音、图像传至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证实火箭飞行正常。正当整流罩分离时,其他测控站设备的反射信号闯进了指挥控制站雷达的波门,操作手赵红平迅速识辨出真假信号,立即丢掉假目标,取消雷达的自动跟踪功能,采取手动跟踪。他在6秒内重新捕获了火箭飞行信号,拿下了高精度的测量数据。

  当今世界,太空的角逐已成为一个国家显示国力和科技水平的竞技场。为此,指挥控制站官兵时时用“条条数据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信条来要求自己。

  载人飞行,必须确保绝对成功,但这绝非易事!从领导到战士,从专家到普通技术人员,测控站全站“翻箱倒柜找问题,挖地三尺查隐患”,先后解决各类问题128个,使所有设备都保持了良好状态。同时,他们还全面总结前四次无人飞行试验的经验教训,将所有故障汇编整理,发到每个参试人员手中,作为备战“神五”的重要训练内容,依此制定完善了一整套质量监控的管理规定。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细心的光测室副主任陈辅锋发现,飞船发射窗口形成的太阳夹角将对两台光测设备的跟踪和成像造成不利影响。这令他寝食不安,半夜一骨碌爬起来,对设备跟踪过程中的太阳夹角变化进行了精密的计算,并在一周内连续组织50多次跟踪、成像实验。事后,他及时撰写了《跟踪成像分析报告》,并制定了减小太阳夹角对任务影响的有效措施。

  计算机系统是发射场测控通信系统的灵魂与枢纽,是信息交汇、处理和传输的中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场前,技术人员发现中心计算机在模拟任务最大数据流量的情况下,测试数据偶有“丢包”,发射时势必影响指挥员对火箭飞行状态正常与否的正确判断。

  为消除隐患,技术人员采用“隔离法”与测试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编制了多种测试程序,经过两个多月的逐步排查,终于发现两类型微机服务器上的以太网卡型号与服务器性能不匹配,由厂家提供的有关应用软件设计上有缺陷。测控站的技术人员立即更换了高性能网卡,修改了实时应用软件的有关参数,将原先的“智能转发”方式改为“存储转发”,又重新制作网络线缆接头,彻底解决了数据“丢包”问题。

  载人首飞任务中,按规定,测控设备只有“双捕”完成后才能发出指令。而从跟踪信号中断到重新捕获需要8至20秒时间,这期间如果发生异常需要逃逸,按原方案,测控设备就不能发出逃逸指令,这肯定会影响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测控站的技术人员经过认真分析论证,提出了根据需要随时可以发出命令的“盲发”方案。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他们用飞船模拟器作实验取得成功后,在天地对接时用飞船应答机、火箭逃逸指令接收机等上天产品作试验,发出指令1万余条,均正常接收。

  突破权威、大胆创新的“盲发”方案得到了有关测控专家的一致肯定,并取代原方案参加了载人首飞任务,大大提高了飞船逃逸的可靠性。

  每一次航天测控遇到惊心动魄的局面,测控站官兵都凭着精湛的技术化险为夷。自1999年以来,他们累计跟踪飞船、卫星2100余圈,发送各种指令5412条,无一差错,真正做到了“发发成功,次次圆满”。

  但测控站领导对这些成绩似乎“视而不见”,“‘神舟’五号的辉煌已是过去的事了,我们正在认真准备,确保今年‘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