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5月4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邓中翰:这颗“芯”属于中国
2005年05月04日 03:45:55

记者 李健

  本报北京5月3日电

  “做什么?”

  “做芯片!”

  “在中国?”有人摇头。

  没有人相信一个中国人能在中国把芯片做出来。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的邓中翰博士没有想到,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竟然是对人的能力的信任问题―――一个在美国几乎不能成立的问题。

  难题接踵而来。“什么
都没有,当时科研环境很差。”邓中翰说,“就像在非洲沙漠开中餐馆,买不到中国辣椒,买不到中国调料,更要命的是没有客户。”

  今年3月,当邓中翰和他的团队以“星光中国芯”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他仍然清晰地记得1999年10月1日参加完国庆阅兵后,他和3个合作者一起去爬长城的情景。

  “那是我特意安排的。那天天气特别好。创业真正开始前,我想让大家感受到厚重的国家情结,我们不想在别人的地盘上干一辈子。”

  此前,邓中翰在硅谷已经做过芯片。“但是,现在我们做出来的这颗‘芯’真正属于中国。”邓中翰说。

  邓中翰的一位合作者评价说,他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能让你感觉到他的真诚,并希望与他合作。

  大学二年级,邓中翰对课本中的一个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他向老师提交了一份长达8页的报告,并附上了可以证明自己观点的5种实验设想。

  “老师看着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把一摞中英文重要文献交给我,让我好好看,1个月后再讨论相关问题。”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家里退出来,邓中翰心里的科研之火一下子被点燃了。

  1990年和1991年,邓中翰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了3篇文章,并获得团中央及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邓中翰说,这个奖项让他感受到国家对知识创新的肯定,让他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在美国伯克利大学留学期间,邓中翰除了刻苦学习,就是打工―――去一些大公司打工。他的视野由物理学延伸到了电子工程学,又拓展到经济学。他是伯克利大学历史上第一个5年内获得3个学位的学生,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我们希望能够做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至于采用什么形式并不重要。”邓中翰的团队在一个小仓库里开始创业。而那年北京冬天的冷,给邓中翰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几个人绑在一起,整天讨论科研进展,充满热情和信心。

  2001年3月11日,星期天。中国历史记住了这一天―――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光1号芯片”研制成功。

  那一天,邓中翰一边坐在办公室里和客户谈合作,一边计算着时间:“晚上9时,运载芯片的飞机从香港到达北京;晚上10时,芯片到达北京实验室,开始试验。”当晚11时,一位工作人员走进邓中翰的办公室,轻声地说:“图像出来了,芯片试验成功了!”

  与客户谈完事情,邓中翰从容地来到实验室。此时的实验室里已是一片欢腾,科研人员们拿着各式各样的杯子兴奋地碰撞着。

  现在,从“星光一号”到“星光五号”芯片,邓中翰牵头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在世界同类产品市场上已经占有60%的市场份额,这个比例在2005年可能会达到80%。而由他组建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会成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高科技企业。

  邓中翰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已被贴上了“中国心”的标签:“爱国这个字眼,永远让我热血沸腾。”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