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5月1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我们能不能从此可以轻视大众?
2005年05月12日 00:01:11

本报记者 程远

 
大众汽车是不是真的不行了?

  去年以来,舆论界质疑大众汽车的声音日渐高亢,缘起大众汽车中国市场份额下降,进而对大众竞争力产生怀疑。一些跨国公司在谈论竞争对手时,比如通用与丰田,彼此表示“尊敬”的同时,却对大众表示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奥迪实际上已经是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高档车,无论是官员还是富豪,都以乘坐奥迪显示身份。奔驰、宝马、凯迪拉克等互相间无论怎么贬斥,但大家有共同的一点,就是不承认奥迪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去年,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市场销售出现了负增长,总销量下降6%,市场份额也减少到28.16%,今年一季度这种状况仍然在延续,按照中汽协发布的数字,南北大众市场份额合计仅有18.9%,但是,我们能不能据此就断定大众真的“不行了”,从此可以轻视大众汽车了?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公司,我从来不因此而认为它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汽车工业”,但却认可大众的国际化战略眼光。大众产品一度独占中国轿车市场75%的份额,固然有受中国高额关税保护的历史原因,但与其同时进入中国的标致和吉普相比,大众的成功是不是也有其自身因素?当大家为上汽集团进入“世界500强”而欢呼时,也请不要忘记和大众合资时,它不过是一群“弄堂小厂”,名字叫“上海拖拉机汽车联营公司”。一个能帮助合作伙伴跻身中国“三大集团”之一的企业,有没有轻视它的理由?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批准“七五”惟一按照“经济规模”建设的轿车项目,由当时的二汽承担,二汽找遍了全世界所有的汽车跨国公司寻求合作,但都一一被以各种理由拒绝,惟独大众表现出相当大的积极性,时任大众汽车董事长的汗斯先生亲赴湖北十堰,只是二汽考虑“中国的三大轿车项目不能吊在大众一棵树上”,而没有接受,最后找了“门当户对”的雪铁龙。二汽起了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大众在1991年高瞻远瞩果断地高价收购上海汽车厂,上汽以为占了大便宜,但从此卡断了自主发展的路,只能拴在大众的马车上,乖乖地与大众“合作共赢”。与上海大众同时起步的有北京吉普和广州标致,但只有上海大众滚动向前,成为迄今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企业,这是一个“偶然与意外”吗?在欧洲早已被淘汰的桑塔纳和捷达,在中国却能延续生命20年,至今还能保持单品牌轿车销售前三名,真的如一些“专家”所言,是因为中国广大消费者不懂车吗?

  大众汽车有许多值得人们研究的东西,包括国人最称道的丰田与通用,敢说大众的今天不是你们的明天或后天?

  市场份额下降的确是个问题

  大众市场份额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大众在中国合资成功的必然结果。因为大众的成功,不仅坚定了中国汽车对外开放的信心,更对其他跨国公司成为一种示范与号召,招致世界所有大汽车公司都想到中国合资建厂,生产汽车。没有大众的成功,那些与自己国家总统平起平坐的大公司总裁,能为上一个项目一年往中国跑五六趟吗?进来的跨国公司多了,一方面使中国汽车市场迅速扩大,同时也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大众在绝对数量增加的同时,市场上份额下降,也属正常。不过大众在变化了的市场面前,战略调整没有到位,市场优势渐被削弱,则是大众本身的不足。

  上世纪90年代,通用和福特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安排副总裁一级的人物担任中国公司的总经理,既表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是为了决策迅速,通用就多次表示“所有中国市场的决定,都是在中国作出的”。而大众汽车却将其中国代表处长期置于“亚太总部”之下,无法与总部高层直接对话,有关中国市场的决策,都要绕道新加坡到达德国狼堡。

  2002年5月,大众汽车亚太总部虽然迁到北京,2004年又成立了大众汽车中国中心,同时撤销亚太总部,将大众汽车中国升级为地区总部,但却在z狼堡安排一位集团副总裁对中国事务遥控指挥,使大众汽车中国总裁处于有其名无其实的尴尬地位。

  至于说大众在中国建立两家合资企业,是为了制衡合资伙伴,其实是以“小市民之心度跨国公司之腹”,大众的野心是想包揽中国的轿车市场。如果当初二汽也与大众合资了,中国的轿车市场岂不是大众汽车的一统天下?产品权就是控制权,有多少合资伙伴都是一回事。

  早期为了避免两个合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众对两家产品进行划分,无疑可以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当中国市场已经向全球所有汽车公司开放了,仍然固守南北大众的“分工”战略,无疑是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拱手为竞争对手让出了市场。

  决策地远离市场,没有及时调整产品战略,是大众汽车的又一软肋。

  大众依然是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今年1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中心正式成立,一个礼节性的庆典仪式,负责中国事务的集团副总裁魏智博,却专程从狼堡赶来出席,极为明确地宣布:“出于对中国市场重要性的考虑,大众汽车将管理中国业务职能从德国总部转移到北京,大众汽车中国中心应当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职能中心。”当时在场的客人,以为这是一句场面上的套话,但是,两个半月以后的4月18日,大众汽车中国总裁雷思能在北京宣布了自己的退休时间表,却赋予魏智博讲话实质性的解释。

  业已超期服役4年的雷思能,合同截止日期是2月28日,但正式退休时间却是6月30日。让记者特别感兴趣的是他下面的一番话:“巧合的是大众集团负责中国事务的董事魏智博,届时将与我同时退休,大众公司已经决定在魏智博退休后,不再设这一职务,大众汽车中国新的总裁,将直接向大众集团总裁毕睿德汇报工作。”就是说,即将接替雷思能的法兰特先生,将“没有”上司了,这是大众将“所有职能部门的决策从德国本部转移至中国”的真正开端。

  还是在1月27日这天,现场客人可能没有注意,魏智博又说:“本地化管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也是推动本地化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中期目标是:让本地的管理力量来取代目前来自集团总部的员工”,因为只有中国人才懂得中国市场。不久就有了“本地化”副总裁许健、苏伟铭以及用知情者的话说,“早晚会成为副总裁”的生产优化总监郭谦等人的任命。

  大众汽车中国中心成立,不是表面上将“分布在各处办公的机构统一在同一办公楼里”那样简单,而是如魏智博所言:“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雷思能承认,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对大众汽车冲击最大,但是他仍然十分自豪,他们“成功地捍卫了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中的地位”,并“将继续做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军人物”。

  雷思能对高盛“错误的预测”―――大众在中国今年将出现亏损―――表示了愤怒,认为目前只有两家大众的销售报表是“最终用户”,如果也像其他公司把产品压给经销商,大众的市场份额就绝不止这个数。

  本次上海车展,大众首次以集团面目参展,2500平方米展台,摆出了与日内瓦车展相差无几的阵容。大众向人们发出的信号是:决不放弃中国市场。

  联系长春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奠基,大连和上海两个发动机生产合同签署,斯科达正式进入中国,特别是宣布两个大众都将拥有全系列产品,再加上联合采购,扩大在中国零部件采购量,大众仍将是中国汽车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