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5月2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经典回放•银幕上的抗战”系列专版
回民支队:威震冀中马司令
2005年05月28日 00:43:07

本报军事部和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联合推出

  电影档案

  片名:《回民支队》

  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导演:冯一夫 李俊

  编剧:李俊 马融 冯一夫

  主演:里坡 贾六 胡朋 王孝忠等

  故事回放

  1938年,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富饶美丽的冀中平原烽烟四起,赤地千里。面对残破的家园,曾经当过东北军团长的马本斋拒绝了日伪政权的威逼利诱,毅然举起抗日的大旗,带领乡亲成立了回民抗日义勇队。

  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阵地战时,回民抗日义勇队虽然作战勇猛,但是由于战术失当,损失惨重。危急时刻,八路军伸出了援助之手。马本斋看到了抗日的希望与方向,率部参加了八路军。在支队郭政委的帮助下,马本斋从一名自发的抗日义士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挥员,率领部队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的气焰。恼羞成怒的日寇首领山本在汉奸的带领下,捉走了马母,企图迫使马本斋投降。为了成全儿子报国之志,马母大义凛然,绝食7天7夜,英勇殉国。

  摄制故事

  电影公映后,“马本斋”几乎取代了里坡的名字,北京牛街的阿訇都喊他“马司令”

  “在战场上,你要学会听枪声。”83岁的李俊坐在沙发上,眼睛盯着远处,模仿着日本三八大盖所发出的枪声,“‘哒、呱’,日本人来了,快撤!‘哒……呱’,日本人还在别的山头上搜索呢,我们该干嘛干嘛。”

  《回民支队》是老八路李俊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1937年,15岁的李俊瞒着父母参加了八路军,当过指导员、武工队员,参加过百团大战。战斗岁月为李俊日后的艺术创作生涯提供了大量生动素材。

  在回顾自己的导演生涯时,这位曾执导《农奴》、《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大决战》等影片的著名导演认为,《回民支队》这部电影“概括性最强”,虽然片长仅百余分钟,但包含了我党实行抗日统一战线中遇到的诸多矛盾。戏剧化的冲突与对白,使观众看到了一个在政治信念上逐步成熟的马本斋。

  在李俊心目中,马本斋就是中国的夏伯阳。“他剽悍、勇武,因此我们在电影中引入了许多骑马飞奔的镜头。”

  马本斋骑术高超,饰演马本斋的演员里坡难道也有如此高超的骑术?面对记者的疑问,李俊嘿嘿一乐:“里坡虽然挥动着马鞭,实际上骑在长凳上,我们把摄像机架在开动的汽车上,这样看上去,里坡不就在骑马飞奔了?”

  77岁的里坡身材高大,棱角分明,扮演正面人物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其实我还是骑过马的,咱们的战马太小不好看,剧组就选了一匹拉车的马。这种马虽然大,但没驮过人,可把我摔惨了。马也辛苦,跑一段,蹄子都是汗―――我个子大,重呀。”里坡回忆说。

  《回民支队》公映后,“马本斋”几乎取代了里坡的名字。里坡在北京牛街买东西时总是能够享受特别优待,那里的阿訇都喊他“马司令”。

  75岁那年,里坡获得了演艺生涯中的第一个奖―――“金凤凰”特别荣誉奖。当他的电影片段在大屏幕上刚刚出现,还没打出字幕时,观众席里就有人叫出了角色的名字:“马本斋!”

  故人故地

  “只要秃子来了,准赢。”战场上,战士们只要看到他,就像吃了定心丸

  在北京西城的一座小院落里,记者见到了曾担任回民支队政委的空军原副政委刘世昌。84岁的刘世昌当年不仅是马本斋的亲密战友,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1938年,回民支队公开党组织后,马本斋对共产党充满了好奇,找到刘世昌:“你是共产党员?是怎么入党的?将来介绍我入党好不好?”可过了一些时候,马本斋看到支队党组织发展党员名单上没有自己,就又一次找到刘世昌说,“光发展别人,不发展我,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不够条件啊?”为了加深对党的认识,马本斋还从刘世昌那里借来了《党的建设》和《党员须知》。“马本斋在填写入党志愿书时,每一个字都写得很工整。为了学唱《国际歌》,他把歌抄在日记本上。”当年10月,马本斋盼望已久的日子到来了,在政治部的一间小房里,他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马本斋用兵如神,究竟神在何处?刘世昌说到兴奋时,不由自主地一摸脑袋说,只要“秃子”来了,准赢。“秃子”,是战士们给马本斋起的绰号。战场上,战士们只要看到马本斋,就像吃了定心丸。

  1940年麦收前,日军强迫老百姓在衡水到康庄的公路两边修建封锁沟,防止八路军在公路上埋设地雷。老百姓干得十分卖力,把沟挖得比日军要求的还深了三五尺。日军看了后十分高兴,当场表扬了康庄的村长,可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落入马本斋的“算计”中了。

  5月30日拂晓,安家村据点的日军被枪声惊醒。敌人以为回民支队主力杀到,一时慌了神,急忙打电话向衡水求援,衡水据点立即派出一个日军小队和一个伪军中队向安家村增援。而此时,回民支队的主力就埋伏在道旁的麦地里,布好了口袋阵等待增援之敌。

  伏击的枪声一响,日伪军急忙跳到封锁沟里躲避子弹。他们跳进沟里才发现沟太深了,就是踮起脚也无法看到外面,只能盲目地举着枪向外乱射击。

  这样,只用了40分钟,回民支队就歼灭日伪军80余人。战斗结束后,马本斋走上土丘,用马鞭指着地上躺着的日伪军尸体,让刘世昌组织人手把这些尸体的衣服和鞋子弄下来,带回去。刘世昌很不理解,马本斋诡秘一笑说:“兵不厌诈。”

  几天后的奇袭榆科战役,让刘世昌见识了马本斋的“诈”术。6月7日拂晓,回民支队一支60多人的小分队突然潜入榆科东南约4公里的一个村子隐蔽起来。马本斋看骑兵连指导员任振宇精明强干又长得有点像日本人,就任命他担任“皇军”队长。

  下午,这40多名“皇军”和20多名“伪军”组成的“扫荡队”出现在通往榆科据点的公路上。一路上,老百姓四处逃散,以为鬼子真来了。榆科据点的伪军也摸不清“皇军”从何而来,不敢怠慢。伪军队长列队完毕,还没看清“皇军”长啥模样,脸上就重重地挨了一个耳光。就在这时,伪军发现,这些“皇军”虽然穿着翻毛皮鞋,但都是光着脚,没穿袜子。“不对!”敌人发现有诈,但已晚了。整个战斗只用了半个多小时,伪军有的被击毙,有的逃跑,有的缴枪投降。

  “回冀中,别忘了高纪庄!”马本斋的这句话,刘世昌记了一辈子

  从1938年到1940年,回民支队参加了五六百次大小战斗,绝大多数战斗获胜,但也有惨痛的记忆。“回冀中,别忘了高纪庄!”马本斋的这句话,刘世昌记了一辈子。1957年刘世昌调北京工作后,每年清明节都会回到高纪庄,祭奠长眠于此的83位战友。

  1942年6月1日,回民支队在摆脱了数万日伪军的追击后,悄然进入高纪庄。高纪庄位于日军阜城和漫河据点的结合部,是敌人扫荡的盲区。马本斋准备等敌主力过去后,再率部队向阜城公路突围。

  正如马本斋所料,敌人主力没有进入高纪庄,而是从村北约3公里远的地方过去了。正当大家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敌后卫部队约三四百人却向高纪庄逼进。敌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是要进村搜索。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如果撤出高纪庄,向敌主力前进的方向退却,势必陷入敌主力部队与后卫部队的前后合击中。于是,马本斋令部队迎着敌后卫部队向西猛扑。

  刘世昌一面向敌人射击,一面与王汉杰、张国梁向西突围。正当他们猫着腰爬上一个沙包时,敌人的子弹射了过来。王汉杰猛地把刘世昌推到沟里,自己却中弹倒下了。“敌人的机枪压得人抬不起头,只要一动,‘嘟嘟嘟’一梭子子弹就打过来了。”张国梁爬到刘世昌身边大声说,我掩护你们过去!说完,就向敌机枪手猛烈开火。敌人的机枪哑了一会,刘世昌和其他战友立刻爬起来,冲出敌人的火网,而掩护他们的张国梁却永远地倒在了一棵槐树下。

  这是极为惨烈的一仗:高纪庄西面的沙土地上,到处是阵亡者的遗体,庄里家家户户几乎都躺着回民支队的伤员。当刘世昌将回民支队伤亡名单报告给马本斋时,刚强的马本斋难过地流下了眼泪。老人回忆道:“他痛心地说,伤亡真多哪,真难啊!我们回族同胞,剽悍坚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遭遇多大挫折,都不能伤感消沉。党要我们向南,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奔去,就是死了,头也要向南,这才是我们回支的性格。”

  高纪庄这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土地从此成为回民支队战士心中永远的圣地。上个世纪90年代,回民支队老战士、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马庆功夫妇归葬于此。刘世昌说,许多回民支队老战士都立下遗愿,要和那些在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们守在一起。

  马老太太绝食7天7夜,英勇殉国,死前通过亲戚传出话来说:“不要管我,你们打日本人,我死也高兴。你们要是投降,我也不会活。”

  1941年日军对华北敌后实施治安强化,冀中平原斗争形势日趋激烈、复杂、艰苦。

  一次,刘世昌从回民支队情报员口中得知日本人准备对抗日家属下手,以此来动摇冀中军民的抗日决心,瓦解抗日队伍。他立即把这一情报报告马本斋,建议他立即转移家属。“他迟疑了一下,认为形势还没有发展到要把家迁走的程度,委婉拒绝了我的建议。”刘世昌说。

  马本斋没有想到,这时叛徒哈少符正在河间县城向日军头目山本献计:马本斋是有名的孝子,只要抓住了马老太太,就抓住了马本斋的软肋。哈少符是马本斋的表弟,对马本斋全家的情况了如指掌。

  山本对这个计谋十分欣赏,立即派重兵突袭东辛庄,包围了村子,把村子里所有的群众集合在场院里。马老太太在当地威望极高,群众们紧紧地把她围在人群里,谁也不愿意出卖她。恐吓、鞭打,乡亲们没有一个吭声。气急败坏的敌人抓住一名老汉,举起战刀就砍。这时,马老太太从人群中挤了出来,说:“住手,我就是马本斋的妈妈。放开他们,有什么事情我一人承担!”敌人如获至宝,将老人押到河间城里。

  消息传到回民支队,马本斋和指战员们异常悲痛和气愤,立即派侦察员跟踪侦察。“那时我们年轻气盛,主张派部队袭击河间城。”刘世昌回忆,“本斋很冷静地否定了大家的建议,他对大家说,这是敌人的一个阴谋,贸然行动必然会酿成不良后果,应该积极摸清情况后,再采取妥善行动”。

  河间城里,马老太太面对山本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绝食7天7夜,英勇殉国。死前,马老太太通过亲戚传出话来说:“不要管我,你们打日本人,我死也高兴。你们要是投降,我也不会活。”

  得知噩耗后,马本斋痛苦万分。他不止一次地对刘世昌说:“日本人真卑鄙无耻,想整老太太。他们整错了,老太太抗日决心很大,怎么会吃他们那一套?”

  对母亲的内疚之情,一直伴随着马本斋。他曾对刘世昌说:“世昌,我仔细想了一下,在对待我娘的问题上,我琢磨有两点教训:一是我对形势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对敌人的阴险毒辣估计不足;再就是过于自信,要是听从你的劝告,早点采取保护措施,就不至于出现这样严重的后果。”

  作为马本斋之子,马国超一降生,就在母亲的怀中颠沛流离,躲避日军的追捕

  马本斋永远活在儿子马国超的文学世界里,虽然马本斋逝世时,马国超才4岁。

  1944年马本斋病逝时,马国超和父亲团聚的日子还不到一年。从一降生起,他就在母亲的怀中颠沛流离,四处躲避日军的追捕。

  1943年夏季,一个穿着破烂的卖瓜人出现在马国超居住的小村子里。“那年天很热,我一听到卖甜瓜的吆喝,就拽着妈妈出门买甜瓜。”马国超对这一幕印象深刻。“他看上去也没什么与众不同的,戴着个破草帽,挑着个担子,看上去脏兮兮的。”

  马国超不知道,自己面对的竟是个日本特务。特务看到马国超举止上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就问买瓜的老乡,这个虎头虎脑的孩子是谁家的。憨直的老乡毫不设防:“嗨,你还不知道,马本斋家的。”

  不久,敌人突然袭击这个毫无准备的村庄,直奔马国超和他母亲的住处。碰巧的是,马国超的邻居也有一个小胖子,与他长得有些相似,鬼子在特务的指认下就把这个孩子抓住了,残忍地扔到菜园子里的水井里。“小胖子命大,老乡在逃命的时候没有把轱辘摇起来,水桶还在井里。他掉进去后,本能地扣住了水桶,藏在水桶底下。老乡后来就把他摇上来了”。

  马国超爱玩,经常粘着父亲的警卫员白玉海去村外的菜地里抓蝈蝈。“一次,鬼子突然向部队驻地压过来了,白玉海一把把我扛到肩上,飞快地向青纱帐里转移。”马国超说,“他是个近视眼,看不清路,可是跑得很快。他对我说,你在上面看着点,哪儿没鬼子我们就向哪儿跑。”

  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为了逃脱日本人的魔爪,老百姓就围着村子挖了许多交通沟,四通八达,村村相通。这些沟深达两米多,老百姓在里面向青纱帐转移,鬼子很难发现。“白玉海扛着我跑得飞快,我听见后面日本人的机枪在响,忍不住回头看,跑得慢点的老百姓中枪后,向前跌几个跟头就倒下不动了。”马国超说,“我们跑到青纱帐里后,躲着不敢出来。天热,我口渴得厉害,白玉海就用马莲的茎穿上蓖麻叶子,伸到地旁的井里,蘸点水给我喝。”

  少年时期的马国超有一个梦想,长大后一定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来纪念父亲。从海军航空兵副政委的职位上退下来后,马国超将军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他的长篇纪实文学《民族英雄》已被改编为电视剧《民族英雄马本斋》,今年即将播出。

  专题撰写:新华社记者 陈万军 吴登峰 白瑞雪 孙茂庆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