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6月16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城市道路拥堵困局
2005年06月16日 00:07:35

本报记者 王超

  “对拥堵路段收取拥挤费”、“提高停车场收费标准”、“开征燃油税”,作为北京市“抑制私车发展”的几大备选方案在坊间流传。与上海市拍卖车牌、路面停车场实现每小时15元的高价相比,北京市在城市车辆改革方面受到了更多的质疑。一方面是有关部门要本着维护首都良好形象,协调各阶层利益的原则,听取更多民意
,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又因城市建设为人所诟病,混乱的道路状况迫切需要整顿而大伤脑筋。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市的城市规划有许多历史的积淀。据了解,北京市三环路内集中了50%的交通量,这与其“摊大饼”式的环线道路规划有很大关系。解决市中心的拥堵状况,是一件难度颇大的工程。此外,北京市的外地常住人口已经超过360万人,虽然他们的消费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正因如此,城市改革更需要维持公正公平性。在道路规划方面,已经不能仅仅简单地将国际上流行的解决方案拿来就用。

  相比北京,上海则有着与众不同的作风,总是率先成为城市道路改革的风向标。几年前,上海就借鉴了韩国模式,用高额的停车费来限制私车进入市中心,一直维持着平均每小时10元的高价,今年其路面停车场又将收费标准提高到每小时15~20元。上海私车数量目前有20多万辆,全市的公共停车场共有1335处、车位13万个左右,总体还不能满足需求。停车场收费标准的提高,相对缓解了停车位的紧张。

  此外,上海自2000年实行私车牌照无底价拍卖,虽然曾被指责违反了新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但其控制私车增长的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而且其做法已经被广大市民普遍接受,牌照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今年5月,上海共投放5833辆私车额度,再度创下今年投放量的新高。

  但从汽车进入家庭的角度来讲,上海的做法确实有待商榷。在上海,人们很难看到小排量轿车在道路上行驶,最低档次的也是桑塔纳。由于购买私车牌照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一辆微型车的售价,小排量车在上海几乎没有市场。

  虽然实行私车牌照拍卖,但由于上海市整体收入水平较北京高,所以有车阶层与无车阶层的分化并不是那么明显。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居全国之首,最主要的因素是廉价的用车成本。有媒体称,在北京买车就意味着廉价占有城市公共资源,污染免费排放给整个城市居民,用车成本却由全社会来承担。但如果真的照搬上海的做法,又很可能激发有车阶层与无车阶层的矛盾,前几年发生的砸车现象已经是个教训。

  事实上,北京市一直在探索收取拥挤费的可行性,探讨如何通过提高固定车位费,提供有限停车泊位等方法来缓解日益紧张的车流拥堵问题。市规划委还首次提出了“周末小汽车方案”,此类小汽车仅在节假日出行,并将在注册税费与保险上享有优惠。

  北京市的私家车占据其机动车保有量的60%,收取拥挤费,势必要增加不少用车成本。当然,将道路规划的不力推到老百姓身上,让其为拥挤买单也是不合理的。据了解,上海已经先于北京明确了征收拥挤费的方案,在道路改革方面,似乎又要走到北京前头。事实证明,北京市很难效仿上海的方案,即便改革方向相同,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异。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年内将对现行的机动车停车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制定分时段、分地段、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合理安排地上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的比价关系,促进停车资源的均衡使用。地面停车收费高于地下的情况,无疑是借鉴了上海的方案,但据了解,北京市的停车收费标准将不会像上海那么离谱,基本上维持在每小时5元上下。

  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综合处处长马曙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是否能用收取拥挤费和提高停车费这种经济手段去引导,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虽然步子走得慢,但改革方向还是明确的。

  “汽车是一个高税收产业,完全可以通过税收,投资基础设施解决交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环保。”北京市发改委的一位人士这样认为。可见,北京市对私人轿车不加限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目前的交通状况来看,通过对道路的使用进行收费等一整套方案,提高城市公交系统效率才是解决之道。已经有人建议在重要地铁口设立大型停车场,方便有车族泊车通过地铁进入市中心,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当然,在某一点上,北京市完全可以效仿上海的做法,就是顶住来自各界的压力,强制推行改革。虽然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少问题,但纠正问题总比一直处于方案研究阶段要好。目前的道路拥堵状况,已经不允许北京市有任何迟疑。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