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6月1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中国之莺”的生命咏叹调
―――记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上)
2005年06月17日 04:04:06

记者 龚瑜

  本报上海6月16日电

  “知道我被推选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典型后,连着几个晚上难以成眠,其实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那就是教歌育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小燕一生获得无数荣誉,却依然信奉执著而简单的生活理念。她最乐意人们叫她老师,而不是大师。88岁的她依然是一位“中国夜莺”、一
位带着人造股骨登上黄山的坚强女子、一位学生眼中的中国声乐艺术领路人。

  周小燕作为《长城谣》的首唱者,79岁时第一次登上长城,在全中国人面前再次唱响了这首她19岁时唱过的歌。回想起当年,周小燕仍会泪流满面:“因为我想起了当初唱《长城谣》的时候,中国是个啥样子,我从心底里不愿做亡国奴,包括我弟弟在内的多少烈士,还有我父母,多么想看看现在的中国。可是,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了,而我一个作贡献最少的人,却看到了……”

  “贡献最少”这个说法,放在周小燕身上,恐怕许多人都不会同意。在今年的白玉兰戏剧表演大奖中,新设了一项大奖―――育人奖,评委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票投给了同一个人―――周小燕。

  1917年8月,周小燕生于上海一个工商世家,祖父周韵宣与人合资创办了广茂煤炭公司,后又创办了汉阳电气公司。父亲周苍柏排行老二,在汉口文华学堂加入了同盟会,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就去了美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在上海银行任职,后被派到汉口组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分行。于是,年幼的周小燕就随父母亲返回了祖籍湖北武昌。

  父亲周苍柏热爱音乐,也为家人创造了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而且这位银行家还曾让周小燕姐弟3人拜师学武。周小燕是孩子中间最活跃的,她带领弟妹们组织了家庭儿童歌舞剧团,请亲友、邻居来看他们自编自导的戏,这简直成了周家每个周末的保留节目。周苍柏更是支持儿女们的兴趣,因此养成了周末晚上从不外出、不会客的习惯。

  1935年,周小燕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音乐,其弟德佑先于姐姐到上海沪江大学附中读书。两年后上海沦陷,周小燕姐弟回到了武汉。德佑参加了当地宣传抗日的剧团,当他在鄂北山区勤力创作宣传剧本时,由于心力交瘁和积劳成疾倒下了。1938年3月19日,年仅18岁的德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追悼会上,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都到灵前致哀、悼念。

  在弟弟去世的这一年,周小燕前往法国留学,周小燕在欧洲音乐大师们的指点下,渐渐达到了艺术巅峰。从法国到英国,从卢森堡到德国,年轻的周小燕以端庄、清丽的中国女性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时,欧洲乐坛为之倾倒,并盛赞她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歌喉。在柏林,她被誉为“中国的黄莺”。从此,“中国之莺”跟随周小燕整整半个多世纪,几乎成为她的第二个名字。

  1947年回国时,周小燕已经成长为享誉世界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在祖国家乡,周小燕将科学的西洋声乐艺术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培育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声乐比赛擂台上夺冠捧奖的歌剧演员:廖昌永,曾一年连获3个世界最权威的国际声乐大奖赛第一名;高曼华,获北美歌剧比赛第一名;魏松,被誉为世界华人中的帕瓦罗蒂;万山红,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第一名;王作欣,我国第一位欧美声乐艺术博士……

  周小燕的这些学生,都和她有着比亲生儿女更为贴近的接触―――在她家的客厅里接受辅导,聆听她谆谆教导的“夜半歌声”,甚至在她的病榻前为她端茶送饭。

  周小燕的儿子张本告诉记者,周小燕的学生早已成为家庭的一部分,是不折不扣的家庭成员。从他懂事起,家里似乎就没吃过一顿团团圆圆的晚饭,总是谁先回来谁先吃,而周小燕往往在半夜一二时才回到家,一杯红茶、一片面包就算一餐饭了。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张本和姐姐张文,一直劝母亲到美国和亲友团聚,却总是遭到母亲拒绝,无奈只能继续由她的学生们代为照顾老人。

  廖昌永是周小燕18年教导下的得意门生,也是新当选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曾带着愧疚向周小燕的一双儿女说:“我代表周老师的学生向大哥大姐致歉,因为我们占用了太多周老师的时间,而她花在你们身上的时间又太少了。”

  当初从四川农村来到上海还是一无所知的懵懂少年,到现在已成为享誉国际歌剧界的明星,廖昌永自言受惠于周小燕老师最多。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同时,做人做事都深得老师的言传身教。在一次歌唱比赛中,廖昌永没有得到预期的名次,感到很沮丧,这时周老师走到身边,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你不是来拿第一名的,而是把所学到的知识展示给大家看。”短短一句话,令廖昌永如醍醐灌顶,从此养成参赛的好心态。

  顾平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曾是周小燕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当时周老师的要求太严格了,一个句子一个单词都要重复演练,直到精确咬准。”这让原是外语专业出身的顾平自然很难接受。等顾平出国时发现,西方的指挥和音乐人都是如此高要求,深感庆幸自己在中国有一位好老师,否则会走很多弯路。

  如今,年届高龄的周小燕依然忙碌着,她目前还带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日程表上空出的时间她都会自动填满,为参赛学生辅导更让她感到责无旁贷,而无数登门求教的远方来客,她也都不忍回绝。

  胞妹周徵佑形容周小燕工作时精力充沛,堪称“人前一条龙”,工作后劳累不堪则是“人后一条虫”。这句话让人听来不知该是钦佩,还是心酸。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霞”,周小燕的学生们在成功、成名之后,念念不忘先生的培育之恩。最近,由廖昌永发起倡议,请周先生的优秀学生从海内外回沪,为庆贺周先生88岁高寿暨从艺65周年举办一场中外经典歌剧演唱会,献演者不计报酬,全部票房收入捐给新设立的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周小燕声乐艺术专项基金,支持周先生培育新的歌剧演唱家。

  这一倡议立即得到积极响应,周小燕的爱徒纷纷从北京、纽约以及欧洲各地回到上海,为即将在6月18日举行的这场音乐会备战。

  在双喜临门之时,周小燕依然淡定平和,风采如昔,甚至还是有些担心自己“收支不平衡”―――“我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了”。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