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0日
星期

工地社会――来自农民工的讲述

徐林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5-06-20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提到农民工,不少人的眼前立刻会闪现出这样的情景:追着老板讨工资,扛着大包挤火车,成群结队地蹲在街上乘凉,横七竖八地躺在路边过夜。他们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汗臭味常常引来身边人的侧目……尽管生活在城市,他们却始终不是“城里人”。

  本文作者也是农村进城打工青年,1992年10月从安徽潜山县来到北京,现在一家私企做文案。此前,他一直凭借理发手艺谋生。今年“五一”开始,他白天为农民工义务理发,晚上约他们在路灯下访谈―――本文作者用这样的方式走进了农民工的世界,也用最真实的笔触和情感记录下首都建设者的生活点滴。我们期望这份调查记录能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我们身边的“工地社会”。

  他们怎么进入工地

  可以说,工地上的农民工基本上生活在熟人圈里。每年过年回家,同村的老乡都抽个空儿见面聊聊,看看上一年谁干活儿的地方老板不欠工钱,工地行情好,有活儿干,需要人。过年回家时,工地队长会跟那些勤劳肯干、忠诚老实、与人相处得好的老乡打招呼:年后帮忙带些人一起来干活儿。

  队长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工地的用人问题――用熟人自然踏实放心。另一方面,能有机会从家乡带人出来的人也会觉得很有面子,算是一种“成功”。到了外面,家乡人在一起有个照应,起码不会寂寞。多数农民工就是通过这样的熟人关系从乡村走进城市――这至少在心理上让他们觉得安心。而且根据熟人的经验,他们从家出门时就知道一年大概的收成。

  据农民工介绍,他们进工地干了一周左右的时候,就被要求去签合同―――一份空栏里没有填写相关内容的合同。工地要求签就得签,不签就没活儿干,就得回家。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行不通的:首先是打破了全年的计划。从迈出家门起,家里就已将这一年要挣的钱计划出去了,半途而废就打破了这个计划。其次是浪费了时间。一年的时间被割裂了,来回路上、再找工作都要耗费的时间(且不说将要面临更大的风险)。乡下人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工多还是按这句老话办事。还有一点就是经济上不合算。来回路费要白扔,挣不到钱不说,吃喝还要花销。对农民工来说,要留下来干,就只能签字,合同的内容是什么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

  谁在工地最底层

  根据建筑的需要,工地分不同工种。一般有泥瓦工、木工、钢筋架子工、油漆工、水电工等。泥瓦工根据技术水平又分大工、小工。在整个工地里,泥瓦工小工的工资最低,每天35元左右,还要扣去7元伙食费。其他工种工资差不多,一天50元上下,也要扣去7元伙食费。

  现在年轻人出来打工前,都会先学个手艺,这样不但工资高,体力上也轻松些。在工地上做泥瓦小工的通常是年龄较大才出来打工的人,来不及学手艺,他们是最累、最苦的。如果工地是个小社会,他们就是处于最底层的。他们每天要提供两个大工干活的用料:背100斤一包的水泥、扛沙子、挖槽子等都是实实在在的力气活儿。不好干的活儿总落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好说话,头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干起来也卖力。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说不好普通话,与人交流起来有困难,大多时候,他们都埋头干活儿,不怎么说话。不像年轻人,干活儿时说说笑话、打打嘴仗、哼唱些小曲,来排解苦闷。

  农民工从小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活,一切乡土的习惯深深地刻在他们的骨子里:干起活儿来从来不知分别―――给别人干还是给自己干、多干点儿还是少干点儿、好干的还是不好干的,都一样实实在在,尽心尽力。

  工头儿是怎么产生的

  在工地上,有老板的人在监管农民工干活儿―――队长是工地的头儿,他说了算。他上对老板负责,执行工期任务,控制节约成本,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相当于老板在工地的代理人;对下分派任务,监督工人干多少活儿,干得怎么样,并以此来确定工分和工资。整个工地的大小事务,如材料预算、进出库、工程进度、质检、工人间的关系、情绪等,队长都能掌握。可以说他是个大能人。

  一个能干的队长,对工地大小事务了如指掌,管几百人没问题。他既懂老板的心理,又懂打工者所想,能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工作上,他知道一个工人一天能干多少活儿,一个班一天能完成多少活儿,一个工地一天能完成多少活儿。他知道工人里有勤快的,也有懒散的;力气有大的,也有小的;有身体强壮的,也有体弱的;技术有好的,也有一般的……这些,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综合搭配。对个人,分几天重活儿后,又安排干一两天轻活儿,轮流着来,既照顾到工人们的身体承受力,又让他们不得闲。

  工人平时见不到老板,却能接触得到队长,知道他的家庭地址。队长是从普通工人干起,脑筋活络,勤劳肯干,技术过硬,又能替老板着想,就被提拔当了班长、队长。老板非常信任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工人们也乐于接受这样的领导。队长会设身处地为工人着想,至少他懂行,让人服气。所以,不少农民工把队长当成和自己一样出门打工的,信任他,把他看成最后的保障。

  班长有点像村干部

  由于工种不同,工人被分成不同的班,每个班都设一个班长负责管理。班长由队长直接任命,对队长负责。能当上班长的人要么是跟着队长干了很久,关系处起来了,要么是队长或工地其他头儿的亲属、朋友。这样整个管理层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关系链,他们对上忠诚,相互之间也能信任。

  班长的工资和大工的工资基本在一个水平上。他和队长一块吃饭,不用和工人一起吃7元一天的伙食;他一个人住一间宿舍,不用和工人挤在一起;他不用干活,具体职权是,将队长分的活儿落实在每个工人身上,并监督干活儿的进程、质量,向队长汇报,队长根据班长的汇报确定工人的工分。

  凭着职权,班长周围自然形成关系网―――自己带来的亲属、同村老乡。他的亲属在干活时能长期受照顾,生活上更有令其他工人羡慕的便利―――可以偶尔在班长的宿舍里做从家乡带来的腊肉、腌鸡、腌鱼等。这些在老家很平常的东西放在工地里,价值就不一样了。班长的同村老乡干活儿时偶尔也能受到照顾,这对干体力活儿的人缓解疲劳是很受用的。

  班长与普通工人的相处很简单,他管理工人,但也没必要成天拿出领导的样子,那样行不通,工人也不给他这个机会―――把活儿干完、干好,他就没什么可说了。工人只要把活儿干完,就可以提前下班,谁也不会说闲话,因为班长对谁都是一样的。就像在农村,只要干完活儿就没人管了。

  班长这个职务虽然表面上什么事也不干,但在工地却是不可缺的。若没这个人,情况可能会很不一样。班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看起来虽是闲人,可老板也只能养着,有点像村干部吧。

  他们如何相处

  工作中工人会与库房管理员有接触。库房管理员一般都是老板的亲属,工人们自然会尊重他一些,他也不会故意刁难人。农民工每天上班时需要到库房领取大件工具,如电锤、切割机等,领走时签名,下班归还划去名字,丢失赔偿。工具坏了不用工人自己赔偿,工地负责修理。小件工具,比如瓦刀、刨子等手艺上的工具需要自备。对于工人来说,这些工具在哪儿吃手艺饭都用得着,用起来也顺手。用料方面,“库管会”口头上强调节约,实际中却监督不到。但工人们也不会多领,因为“多领也没用”―――家不在这儿,带不回去,工地规定不让带工地物品出大门。

  工地门口全天有保安,保安的职责是审查外来人员的身份,严格禁止与工地无关的人员进入。工人的朋友来探望的话,只能在工地外。保安还负责看管工人出门时有无携带工地物品,要是发现了,会重罚。罚多少队长说了算,就像小偷被逮住,要私了,就得人家说了算。对工人来说这不划算。所以工人与保安的关系是隐形的,他看他的门,工人走工人的。下班时间,他无权不让工人出门。工人人多,且都是些年轻小伙,保安不会故意和工人过不去。

  一日三餐,工人都与食堂师傅见面。食堂师傅同样是与上级“有关系”的人,也是工人“最亲的人”。食堂有两三间房子,专门有一间餐厅供队长、班长等头头儿们吃饭。工人打饭是在工地休息区附近某一个固定的角落,要排队,打完饭要么蹲在外面空地上吃,要么回宿舍坐在床上吃。每天固定7元伙食费,主食管饱,两三天在菜盆里会看到些肉,但不能保证能打到碗里。这取决于工人与打饭师傅之间的关系:如果跟打饭师傅不熟,他会把菜里的肉拨到一边,留给那些与他相熟的人。这是食堂的行规吧,没有人为了这些,和他理论―――找气受不说,每顿都得吃饭,勺子还握在人家手里呢。

  在平时,工人间彼此关照,谁的身体不舒服,在一起干活儿时大家就会照顾些。工作时间以外,基本上是老乡们在一块儿相处。一般情况,老乡总会被安排住在一起:首先是语言上没有障碍,平常说的都是家乡话,交流起来方便;经济上也要合算许多,比方说平常只要一个人打电话回家,同村老乡家里的情况都能了解到,谁家里有事急需要钱,老乡间也能互相周济一下;生活上,老乡也能相互关心,顺带帮着打饭、打水之类的。这些看起来是很不起眼的小事,但有个老乡帮忙,心里也感到很温暖。人离乡在外,无依无靠,老乡们在一起,心理上有个依靠,这是最让工人们感到踏实的。

  晚上要是不加班,老乡们会一起到街上散散步,到热闹地方的路边坐坐,看看行人,或者到阅报栏看看报纸。有时打打牌,输赢的钱拿来一起喝酒。次数不太多,偶尔碰到谁生日就这样过。老乡间相处,完全是一种感情上的交流,身虽在外,想的、聊的还是家里事、家乡事,基本不谈工作上的事,因为太苦,钱在人家手里,谈这些是自找不快。

  工地工人来自全国各地,语言、生活习俗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形成特定的生活圈子,这个生活圈子比较内向,虽说谁都会偏向本地老乡,但基本还是保持平等,和平相处,很少滋事。大家出门在外,家里都有亲人、老婆孩子,不会有大冲突;小矛盾,都选择忍一忍,慢慢地自我化解。各地方人平时也会有些简单的交往,互相之间都有个同情心,都是相同的命运,虽然相交得不那么深,但还是令人愉快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