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6月2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林奎――
“规矩”是国内零部件企业发展之本
2005年06月23日 00:03:15

本报记者 黄少华

  没有红地毯,没有鲜花美酒,也没有龙腾和狮舞,上海嘉定大众变速器的厂房,灯光有些昏暗,不太流通的空气略显燥热。然而,就是在这里,大众汽车集团每年一度的“质量管理卓越奖”颁奖典礼低调举行。

  陆林奎,现任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看起来不善言谈却仍被认为是“中国汽车业传
奇人物”的人,在沉寂了4年后首度面对媒体,显得宠辱不惊,他用不快的语速道破获奖秘诀:“感谢我曾经经历的一切,也感谢在德国那段自由的时光,当时,我走遍了大众的每一个厂区,学到了很多将影响我今后人生的管理理念。”陆林奎用简单的两个字概括了他的经验―――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最大限度保证质量,就必须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让机器去“说话”。

  据悉,“卓越奖”是大众汽车集团每年度对其所属企业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最高嘉奖,评选范围是大众汽车集团遍布世界各地的所有企业,但该奖每年只授予一家整车生产企业和一家动力总成与关键零部件企业。大众变速器上海公司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所有的动力总成与关键零部件企业中,惟一获得此项殊荣的企业,也是第一家获奖的大众汽车中国合资企业。

  从19家动力总成与关键零部件企业中脱颖而出,大众变速器上海公司仅仅用了两年多点的时间。仅此,就足以让其大加宣传,然而,陆林奎并没有这么做,他甚至“憨厚”地告诉记者:“节约成本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是你们来,我们一般都不开空调的,因为光制冷,一天就要花费1.5万元。”

  三个“大众”首度合作

  今年5月26日,大众与一汽合作的新发动机厂“大众一汽发动机有限公司”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大众集团副总裁魏智博称,该发动机厂建成后,将同时向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供货,并争取尽快实现出口。此事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媒体评论,此前,两个“大众”各有自己的零部件配套体系,资源共享是“没门儿”的事。大家似乎都忽略了,早在两年前成立的大众变速器上海公司其实就是三个“大众”联合的产物。

  那是2003年1月28日,在上海嘉定一间新落成的厂房前,当时中国汽车业的巨头们―――一汽集团总裁竺延风,上汽集团董事长陈祥麟、总裁胡茂元,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一汽大众总经理秦焕明等人齐聚一堂,共同出席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的开业庆典活动。

  如此众多的重量级人物前来捧场,根本原因是它代表着德国大众与一汽、上汽之间具有历史性突破意义的一次合作,标志着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将改变一贯竞争对峙的局面,共用一个手动变速器生产线,从而结束该型号产品依靠进口的历史。

  相比发动机公司的“被动”合作,变速器厂的成立显得更有先见之明。据悉,由于今年以来欧元升值,大众零部件的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利润率的大幅降低和市场份额的急剧下滑。今年第一季度,大众在中国出现了1700万欧元的亏损,其市场份额也跌到了18%左右,这让大众下定决心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

  继大众一汽发动机厂在华奠基后,大众中国近期又启动了另一降低成本、加快国产化的战略―――建立中国中心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投入使用,使许多迄今为止需要在德国总部完成的材料检验工作移至北京进行,从而大大简化并加快了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采用国产零部件的认证流程。

  诸多“动作”,让大众变速器上海公司的获奖“合情又合理”。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事务总负责人魏智博在颁奖典礼上表示,大众变速器上海公司能够在集团所有企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大众汽车、上汽和一汽三方合作伙伴能够成功合作、共同发展的最好例证。

  “统一大业”的开端

  “相对于整车厂,我们只是边角辅料,所以自主性更多一点。”谈及合资双方对企业的影响时,陆林奎用“自嘲”的口吻直言不讳,较多的自主性,让变速器公司变得简单,并得以更快的发展。

  据了解,合资公司中,德国大众占60%的股份,上汽集团及一汽集团所占股份分别为20%。该公司总投资额为9600万美元,注册资金3200万美元,其产品是德国大众20世纪末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变速器,主要为上海大众的POLO、一汽大众的宝来和开迪等产品配套。它采用当代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目前年生产能力为18万台,并有望在年内达到年产30万台。“产能不是问题”,陆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实行的是以销定产,去年公司的产量大约在7万台。另据了解,在陆的领导下,大众变速器厂的运营成本降低了18%。公司几乎在每个季度里都对生产领域进行改进和优化,通过在生产流程中设立的质量监控设施,严格掌握和获取所有流程的真实信息,在此基础上实施必要的改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大众汽车集团质量管理总监施林对此表示赞赏,他说,质量保证措施不是一朝一夕的行为,而是长期的艰苦工作,“只有通过长期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措施,才能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要求”。

  对此,业内人士则认为,作为德国大众在国内的第三大合资生产企业,大众变速器上海公司获奖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正如魏智博所说的,该合资企业充分发挥平台战略带来的质量、价格、技术、服务等方面资源综合优势,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轿车零部件合作新模式。而大众近期的种种迹象也表明,要增强德国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力,保住大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先完成南北大众的“统一大业”。

  无论是两年前的大众变速器上海公司,还是刚刚奠基的发动机公司,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既是大众降低成本的需要,也是其用“资源战略”和“供应联盟”方式,向“合而治之”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深有感触:“中国两个‘大众’走到一起,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产生规模效益,而且对中国汽车工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好处。”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