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6月2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重卡竞争日趋理性 江淮厚积薄发
2005年06月23日 00:03:16

刘鹏

  有专家评价2005年是中国重卡真正的发展“元年”,原因有三:一、重卡市场在经历了初期混乱状态的竞争后,进入了理性化阶段,竞争刚刚开始;二、政策调整趋于稳定和大量新鲜力量的加入,促使市场进入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竞争阶段,市场良性健康发展的多项因素已经基本构成;三、国外势力的多形式进入,导致国内重
卡市场迅速国际化,开始和世界同步发展。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12月,重型载货车累计产销36.88万辆和37.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90%和44.98%,有人称此段历史为“2004刺激”。那么是不是“2004刺激”造成了大量重卡新鲜力量在这样的发展“元年”加入竞争呢?

  业界消息说,除了南京汽车和江淮汽车将向重型卡车领域挺进外,重庆重汽、上汽、依维柯的合资项目也已敲定厂址。虽然表面上各厂家介入重卡市场的步调一致,似乎“2004刺激”是直接原因,但重卡行业的高端特性决定了进入举措绝不可能是一年内的短期行为。

  江淮汽车的重卡进程令人疑惑,但这一过程恰好规避了现实的市场误区,吻合了中国重卡市场的三大发展趋势。江淮汽车比较其他新鲜力量,早已具备了常规的重卡生产能力:在和韩国现代集团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后,重卡生产基地迅速落成,基本的生产条件已经具备,而且,江淮汽车集团属下的安凯客车早已掌握了较为成熟的重卡制造技术。但这些资源并不足以构成江淮重卡的绝对竞争优势。

  在获得了现代集团的技术转让后,江淮汽车推出了“格尔发”高端重卡,该产品由韩国现代与戴-克联合开发,主要用于专业工程,本身具备卓越品质和绝对的技术优势。“格尔发”高端重卡每年的销量在200台左右,但并不是江淮汽车重卡的主要战略目标。对于江淮来说,定位于中端市场,主要针对物流产业的新“格尔发”上市,才是江淮汽车重卡战略的第一步。

  新“格尔发”上市是江淮汽车“整合全球资源打造世界车”理念的体现。在消费者一段相对漫长的等待中,江淮汽车解决了这样的矛盾:国内引入车型多为高端重卡,技术和品质虽佳,但价格居高不下,很难为市场最大需求空间服务;中端产品价格虽然已经较为合理,但品质和技术水平、种类丰富性均较差。比较国内同档次产品,新“格尔发”将国际优秀产品的优势特点,进行了“保值”转化,基本保持甚至超越了“格尔发”高端产品的品质和技术水平,做到了价格和品质的统一。而且,江淮汽车在2004年重卡市场占有率纷争之时,苦练“内功”,为使产品的竞争优势得到保障,投入大量资本进行设备引进和改造。例如,其6000吨的车架冲压机便是国内惟一,能够一次冲压完成重卡车架,强度和刚度都令其他厂家二次冲压的产品无法相比。

  江淮汽车的企业整体实力不容置疑,在倾力研发重卡的同时,底盘、轻卡、MPV产品齐头并进。迄今为止,江淮汽车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MPV生产基地,底盘产销量连续14年居国内第一,轻卡销量全国排名第二,出口量和再购率两项重要指标名列前茅。江淮汽车已经发展成为无轿车产品前提下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

  现在看来,江淮汽车重卡战略是一场精心策划、冷静推进、眼光长远、目标明确的战役。在产品准备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江淮汽车没有为初级的利润而盲目奔赴市场,既有效保护了企业和产品品牌,又为产品的全面成熟争取了时间,合理地把握了政策调整的有利因素,而且为重卡生产完成了高标准的管理和设备准备。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