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在刚刚闭幕的全国青联十届一次全委会上,当主持人介绍新当选的全国青联委员李兴钢时,台下热烈的掌声显然是冲着他与“鸟巢”来的。
“现在,‘鸟巢’工程已施工到零层(介于一层和地下之间)的顶板,地下室工程
即将完工,但艰巨的工程还在后面。”李兴钢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鸟巢”的施工情况和实际效果,与计划基本吻合。
2003年4月,“鸟巢”方案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设计方案。一时间,“瑞士人成为北京奥运主场馆的设计者”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在提起瑞士大师的同时,许多人忘了一个名叫李兴钢的建筑师,当时年仅34岁的他,就是“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
在李兴钢看来,国家体育场的设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瑞士建筑师、英国工程师进行了紧密的、平等的、全程的合作。“就像一个足球队一样,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每个进球都有所有人的努力。至于有多少人记得我,我并不在乎。”
在采访中,当问及“鸟巢”工程的结构、造价、功能等问题时,李兴钢几乎都能脱口而出,而当记者要求他讲述和“鸟巢”有关的有趣情节或难忘片段时,他表达的却少之又少。“在我身上,真的没有故事。”李兴钢说:“两年多来,这个设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也许平淡,也许枯燥,也许一点都不轰轰烈烈,但都是人生值得纪念的经历。”“这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李兴钢曾在这个体育场方案的一份宣传材料上这样写道。对他而言,和建筑结缘是出于偶然,但他却“非常喜欢和享受生命中的这份偶然”。
1987年,李兴钢在高考中考了全县第一名。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他选报了天津大学建筑系。
选读建筑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偶然,但李兴钢发现,自己开始狂热地迷恋建筑。大学4年,他花了大量时间深入国内外丰富的建筑设计和文献中,每天都在创造中感受自己的成长。
大四第二学期,李兴钢做出了自己的毕业设计。这件作品的语言是现代的,但又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传统的思想,里面有由街道串连起来的一进一进的庭院。他的毕业设计得到了评委的青睐,并获得95分的高分。
有人说,做建筑不光是一件技术上的事,而是一个情感上的事。李兴钢认为,后者是更重要的。相对技术方面来讲,建筑中人文方面的东西更重要一些。“建筑师首先应该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技术视野和修养,才能在作品中自然地表达。这样,在作品中,所谓现代和传统会自然而然融合在一起。”李兴钢说,现在许多建筑师都在做一些时髦的、取悦于大众的设计,同时也让很多人习惯了这个角度的审美,当一个朴素的东西出来后,大家反而不习惯了,就像当初“鸟巢”所引起的争议一样。“我相信‘一切已有的人类活动的起点是其最为动人的时刻’,而我们的起点恰恰是想做建筑最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回到事情的原始状态。‘鸟巢’非常自然朴素地表达了对于体育本原状态的追问并给予艺术性的回答。”
10多年来,一张图纸接一张图纸,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在不停的转换中,李兴钢担当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压力和责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工作的过程就是化解的过程。”李兴钢说。
“青年时代的一切都是美好而值得记忆的,包括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最宝贵的体验。”李兴钢说:“在我身上,没有什么经历和故事可以让别人去重复,因为每个人的道路都不一样。但只要你尽最大努力去追寻梦想,生命迟早会放出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