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8月1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平原游击队:青纱帐里出奇兵
2005年08月12日 02:20:18

专题撰写:新华社记者 白瑞雪 吴登峰 张玉清

 
电影档案

  片名:平原游击队

  出品: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出品

  导演:苏里 武兆堤

  编剧:邢野 羽山

  主演:郭振清 方化等

  故事回放

  1943年秋,为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牵制日军驻守县城的松井部队,阻敌进山增援,同时保住储备在李庄的粮食。李向阳在转移粮食时,被地主杨老宗窥见。杨老宗跑去向松井告密。正苦于搜寻粮食的松井闻讯,率队赶到,发现了一处地道口。李向阳为引诱松井离村,率队员化装进城,炸毁敌弹药列车,但狡诈的松井在撤退中途突然变卦,率队杀“回马枪”,又折回李庄,以武力威逼民众供出藏粮地点。面对乡亲们受难的惨象,李向阳决心以血还血,与队员再次化装入城,烧毁敌人粮草,处决汉奸杨氏父子。李向阳神出鬼没,令松井感觉草木皆兵。忽闻李向阳在李庄运粮,松井带领手下,直扑李庄。李向阳张网以待,终于全歼松井部队。

  摄制故事

  郭振清饰演的“李向阳”的确集中了中国人对英雄的全部想像;能够在打仗游戏中扮演李向阳,几乎是每个男孩子的梦想。

  观赏老电影时最快意的事,莫过于看到英雄出彩和坏蛋出丑。所以,当电影中的鬼子中队长松井用变调的中国话惊呼“李向阳来了”时,观众们如同自己打了胜仗一般,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李向阳在电影中的第一次亮相,便以英雄的姿态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他接到命令,要火速赶到司令部去接受一个紧急任务:拖住松井,保住公粮,并伺机最终消灭松井。在他和战友郭小壮奉命赶往司令部的途中,却迎面碰上正在对我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的日本兵,堵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绕道而行的话,势必无法准时赶往司令部。迎着困难上而不是绕着困难走,才是英雄的性格。李向阳与郭小壮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飞骑冲过封锁,胜利到达目的地。

  郭振清饰演的“李向阳”的确集中了中国人对英雄的全部想像:他浓眉大眼,棱角分明,满脸写着英武正直;他机智勇敢,捣炮楼,炸列车,烧粮食,让敌人防不胜防;他不修边幅,风纪扣总是敞开着,有时还吹吹口哨,平民化的形象决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他风趣、幽默,有时甚至显得憨厚,完全满足了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对一个外表英俊的男子的内在要求……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能够在打仗游戏中扮演李向阳,几乎是每个男孩子的梦想。戴着黄军帽,扎着武装带,腰上别着用硬铁丝和自行车链条做成的火药枪,这是孩子们扮演李向阳的经典装束。每到放学时间,大家就从书包里把家伙掏出来,或爬上停在路边的货车轮子,或趴在草丛里,圆睁双眼,等假想敌一出现,或跳或跃,“李向阳”们左手枪响,右手将紧攥着的石子向假想敌掷去……

  已故著名演员方化饰演的日军中队长松井,是《平原游击队》成功塑造的另一个典型形象。“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的这个著名论断被运用于老电影中的反角创作时,结果却是,大多数坏蛋连纸老虎都算不上,最多算只纸猫,那么愚蠢、脆弱,头脑简单而不堪一击。《平原游击队》的成功之处在于,松井狠毒而狡诈,虽说结局注定是失败,但毕竟像老虎那样吼过、凶过。也正是因为有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真正的较量,李向阳的高明才更让人叹服。

  当然,难忘的还有剧中的经典台词―――“平安无事!”“一个李向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以及“鬼子进村”的音乐―――极富节奏感的小调,勾勒出某个月黑风高之夜,日本鬼子贼眉鼠眼蹑手蹑脚进村的情景,紧张而又滑稽。如今,这段音乐成了最热门的手机铃声之一,“鬼子进村”四个字也成为表达某种危险到来的最贴切的词语。

  影片在国内外公映后,大受欢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档案库中,记者查到了一份1956年4月29日黑龙江省汤原县电影放映队在振兴乡双兴村放映此片之后的反馈意见记录。

  “当你看完这部影片,在思想上、觉悟上有哪些提高和认识?”群众的回答是:“(对于)影片中小鬼子松井队长,群众咬牙切齿地说:‘这要是有枪,就给他一下子。’群众增加了对敌人的憎恨,对解放军的爱,爱李向阳的勇敢杀敌之精神。”而对另一个问题“你们看到的电影,声音是否听得懂?光线是否清楚?”村民除了说“听得懂、看得清楚”之外,还特别表扬了放映队―――“最使群众满意的,放映者能随时解答影片的人物与事实经过,以便观众对影片中之内容进一步体会。”

  ―――看来,那个年代的电影是以“边演边说”的方式登场的,放映员同时担任解说员的工作。这一画面如果用影像记录下来留到今天,该是一个多好的关于放电影的电影故事!

  武兆堤陪着没有军旅生活经历的郭振清练习打枪。从手枪、步枪到机关枪,打了数千发空弹后,郭振清终于改掉了打枪闭眼的习惯。

  演员的走红往往很偶然。虽然郭振清的得意之作并不是《平原游击队》,而是他的电影处女作《六号门》,但他无疑是因为“李向阳”而奠定了自己硬汉小生的形象,并且在一夜之间成为全国人民的偶像。

  “我是1949年1月参加革命的。”78岁的郭振清说话很缓慢。小时候,郭振清家在天津车站开了一个小钱庄,规模不大,但也衣食无忧。炮火把这个小康之家的生活打碎了,日本人的飞机把钱庄炸成废墟,一家人流落乡间,郭振清也失学了。

  平津战役打响后,当时是电车售票员的郭振清与工友们自发组织了护厂队,防止炮火摧毁他们赖以谋生的设备。有一发炮弹落在了郭振清身边,幸运的是,这是一发哑弹,没有爆炸。当戴着狗皮帽子的四野战士第一次出现在郭振清面前时,他吓了一跳,自小在天津长大的他可从来没见过这身打扮的军队。

  天津解放后,身为护厂队工人骨干的郭振清,被组织上确定为革命干部培养对象,选送进入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郭振清先后进入天津总工会艺术团和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担任话剧演员。1952年,郭振清应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邀请,出演电影《六号门》。初登银幕的他给导演武兆堤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筹备拍摄《平原游击队》时,武兆堤便极力推荐郭振清出演李向阳这个角色。

  “解放前我是电车售票员,成天和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打交道,看得多了,演戏时我就知道怎么塑造角色,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会有什么举动。”郭振清说。

  在体验生活时,导演武兆堤发现郭振清只要一打枪,就习惯性地把一只眼睛闭上,这可与他要塑造的李向阳反差太大了。武兆堤出生在美国,在抗战初期奔赴延安。对于这位既受过浪漫主义熏陶,又有过抗日武工队生活经历的导演来说,李向阳就是中国的侠盗罗宾汉,要达到“你找他时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时神兵天降难提防”的效果,银幕上的李向阳绝对不能一打枪就闭眼。

  那时,离体验生活处不远的地方就是部队的驻地,武兆堤陪着没有军旅生活经历的郭振清练习打枪,从手枪、步枪到机关枪,打了数千发空弹后,郭振清终于改掉了打枪闭眼的习惯。

  电影放映后,全国观众以各种方式向这个银幕上的英雄致敬。“多的时候一天能带回家三四十封信,”郭振清深吸两口香烟,流露出久违的李向阳式的微笑。

  追星的热情,哪个时代都不会缺乏。银幕上的李向阳很完美,但在生活中却是一名“落后分子”。郭振清总结说:“没别的,就是自由散漫。”因此,组织上派了团支部书记李晓工来帮助他进步,李晓工曾经是四野文工团的演员,在《六号门》中扮演郭振清的妻子。没想到,随着交往的深入,郭振清和李晓工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于1953年结婚。

  故地故人

  第一次见到洋路,郭兴一摸枕木,心想,路坏了,咋没有铁板?

  “李向阳”有没有原型?原型是谁?郭振清的儿子郭晓春告诉记者,据他所知,“李向阳”的故事来自于抗日战争中的很多敌后游击队员,因此有多个原型。

  16岁就担任太行五分区武工队队长的郭兴,就是被人们广为认可的“李向阳”原型之一。抗战中,郭兴率领的武工队曾被晋察冀军区授予“郭兴模范武工队”称号,他本人获得“一级杀敌英雄”称号。在洛阳的一家干休所里,81岁的郭老接受了记者采访。

  1940年百团大战前后,八路军的部队向太行山北撤,一支队伍路过郭兴的家乡―――河南辉县,在他们村住了一个晚上。连长和指导员把全村人集中起来,给大家宣传抗日道理,当场就有16个青年要求当兵。16岁的郭兴也想当兵,就瞒着父母去报名,但指导员不要他,说他太瘦小了,还没有枪高,让他明年再来。

  郭兴不干,跟着队伍跑。指导员无可奈何地说:“今晚我们想办法把你送回去。”就把郭兴送到了山西省平水县抗日政府。

  县长把小郭兴留下了。这时,县政府要成立公安队,就调他到公安队当小通信员。公安队里只有郭兴一人识字,所以写花名册啊,给大家读《论持久战》之类的任务都交给他,最后干脆让他当了队长,每天带大家跑步、练习投弹。“当然,那会儿可没有真的手榴弹,我们只能用一斤重的石头练习。”郭兴说。

  有一天,公安队正在练习投弹,远远地来了个“八条腿干部”―――首长骑着马,后面还跟着个警卫员,可不是八条腿?他在离郭兴二三十米的地方下了马,看他们投弹。“当时我在喊口令指挥,没怎么注意他。那个首长看了四五分钟后,就到县政府去问我是谁,然后派通信员来叫我过去。”首长一见到郭兴就说:“小鬼,我要到河南去,跟我去。”原来他就是皮定均,当时的太行军区七分区司令员、后来的著名战将。这样,郭兴就跟着皮司令员走了,到了河北涉县,调入敌后武工队。

  被任命为武工队队长的郭兴此时还是个“光杆儿司令”。他问“给我多少人”,皮司令员说“没人,你自己动员”。最后调来了3个人,都比他年龄大,对他都不那么服气。没有枪,皮司令员说“跟敌人要”,最后给了他一支汉阳造步枪和一支短枪,共5发子弹。“步枪连上刺刀比我还高,我只好把枪托锯短,成了半截子步枪。”

  皮司令员晚上欢送武工队下山,特意让后勤做了三个菜:炒白菜、炒白萝卜、臭豆腐。他交待说,你们的活动范围为石家庄到邢台、铁路以西的地区,目标是半年要成立一个连的队伍,一年要消灭105个敌人包括5个鬼子,一年要交回100支步枪、两挺机关枪。这就算是立下军令状了。

  下山路上,郭兴的队员、一个原来当过班长的老兵向大家介绍日本人的炮楼、铁路,郭兴听了有点儿害怕,没吱声。那时铁路叫洋路,铁路两边有一丈多深、三四米宽的封锁沟。第一次见到洋路,郭兴一摸枕木,心想,路坏了,咋没有铁板?

  “因为白天不敢活动,加上生活困难,那个时候觉得白天特别长。”郭兴在老兵家乡的村子待到了6月份,麦子高了。“有一天,我们在麦地趴着,30多个伪警察骑着自行车过来。”郭兴跳上公路说:“不许动,我们是―――”随即打出“八”的手势,代表八路军。郭兴软硬兼施,给他们上政治课。软,就是讲“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硬,就是问他们父母的名字,威胁说,如果再当汉奸,就要杀他家里人。这一招很有效。

  敌人通缉他,说谁抓到郭兴,体重一斤奖一块钱。当时三块钱可以买一斗米,郭兴体重100斤,值三十几斗米。

  就这样,到了八九月份,郭兴还没见过日本人,眼看着完不成司令员交给的任务了,怎么办呢?武工队开会研究,决定化装成日本人主动出击,因为日本人住在城里,不轻易出来,一出城就是一个连。

  不会说日本话,就学。分区政委说,半年到一年才学得会,郭兴带了几个人到分区敌工部学了两个月,学会了常用的日语,而且越学越感到好玩,比如,“你好!”“你的表几点钟了?”学得最好的是军事术语,“立正!”“向右看齐!”“报数!”郭兴到现在还记得这些日本话,饶有兴趣地讲给记者听。更有意思的是,郭兴“学成归来”后得意地问部队俘虏的日本翻译:“我的水平究竟怎么样?”对方说:“你学的是北海道的土话。”

  学完语言就学化装,郭兴本来想化装成日军连长,因为当兵的不敢跟连长说话,不易暴露。但他年纪实在太小了,日本人的连长都是40多岁,怎么装也不像。敌工部就把郭兴化装成排长,贴上仁丹胡子,跨上洋刀。因为他人矮,洋刀还拖在地上。

  武工队了解到,周围的几个县城都有4个城门,进去后不好跑。听老百姓说邯郸北边的永年县只有两个城门,驻了日本人一个大队、伪军一个团,郭兴就决定去永年,“即使打不了也可以回分区吹吹牛”。

  骑马到了西城门,站岗的日本兵喊“立正”,敬礼的手还没放下,郭兴就开枪打死了这个日本兵和另外两个伪军。进城一看,大街上乱套了,日本人、伪军、老百姓都在跑,郭兴对着穿军装的人乱打一气。日伪军并未发现有诈,到了东城门,日本兵还问郭兴:“小队长,城里怎么回事?”出城后跑了三四里地,日本人才开始追,当然是追不上了。后来军区的情报说,这一次打死3个,打伤9个。晋冀鲁豫军区表示:“打得好!”还嘉奖了武工队。

  “再给你们讲个火烧粮仓的故事。”郭兴说,1943年麦收后,日伪军下乡抢粮,抢来的粮食堆在一个大院里,想伺机运往新乡大本营和敌军作战前方。郭兴和3名武工队队员化装成新乡来的日本宪兵队,大摇大摆地进了南关街。车到干果行门口,一个伪军跑出来,拦着不让进。郭兴从马车上跳下来,嘴里“八格牙鲁”地骂,伸手就给了他个耳光。随行的两个队员连推带拉,把他架到门旁的一间帐房里,一刀便结束了他的性命。

  进了大院,有七八个伪军正光着膀子,歪七扭八地躺着歇凉。郭兴叽哩哇啦一通,一个队员翻译说:“太君让你们集合。”伪军站好队后,他又叽哩哇啦一通,队员指着一间空屋子翻译说:“太君让你们到那里休息。”伪军进去后,郭兴随即将门一锁,和队员们一起,飞快冲进粮仓,将手榴弹插在粮袋中间,煤油泼在粮袋上,柴草堆在粮袋周围,火柴一点燃,粮仓便燃起了熊熊大火―――这情形几乎就是《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烧粮库的现实版。

  抗日战争中的郭兴在冀中名气挺大,伪军抢老百姓东西,老百姓就咒:“叫你碰上郭兴!”有时候一个晚上三个县同时报告:“发现共匪郭兴!”敌人还通缉他,说谁抓到郭兴,体重一斤奖一块钱。当时三块钱可以买一斗米,郭兴体重100斤,值三十几斗米。

  “敌人恨我,烧了我家房子,把我母亲和两个弟弟抓去坐牢。老百姓为了掩护我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都牺牲掉了。”郭兴说,“我到现在也想不通,日本投降的时候,为啥不让日本人赔我们。”

  留声机

  “陈毅说:‘你就是《平原游击队》的作者呀,写得还可以。但是我提点意见:你这个剧本最后把敌人都消灭了,还把松井打死了,这是把敌人估计得太孬了。敌人并不是那么好消灭的,这是个弱点。’”

  ――电影编剧邢野在《〈平原游击队〉修改记》一文中的回忆

  “有些同志在看了电影《平原游击队》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部电影是否过分地夸大了李向阳个人的作用,是否会助长‘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意识?……实际上,在这样―个英雄人物身上闪耀着的正是党的思想的光辉,而他所创造的英雄业绩也正是党的力量的一种表现。”

  ―――1956年第6期《大众电影》上关于“李向阳个人的作用是否被夸大”的讨论

  “听老百姓说邯郸北边的永年县只有两个城门,进去了好跑,我就决定去打永年,即使打不了也可以回分区吹吹牛。”

  ―――“李向阳”式的武工队队长郭兴回忆自己第一次主动出击打鬼子时的想法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