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8月2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城市规划:回到雅各布斯的立场
2005年08月22日 00:45:40

实习生 燕舞

  嘉宾:

  王受
之(建筑设计理论家)

  王军(《城记》作者、新华社记者)

  在8月20日刚刚闭幕的“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展览会上,艺术家王劲松的摄影作品《百拆图》,最形象不过地描绘了城市中工地的现状。作为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问题的呼应,最近不少出版社推出了一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方面的图书。其中,译林出版社引进的简?雅各布斯的经典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最为引人注目。简?雅各布斯力主城市的多样化,认为街道建设应该做到“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界限清晰”。辽宁教育出版社的“花生文库?建筑馆丛书”则推出了《梁陈方案与北京》、《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林徽因讲建筑》和《走向新建筑》等7本建筑类书籍。

  两年前,因一本展示“北京城的沧桑瞬间”的《城记》而声名大噪的新华社记者王军,近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坦言,写《城记》是受上世纪90年代初杨东平撰写的《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启发,并以此感慨“梁陈方案”参与者陈占祥一生“壮志未酬,却获得了与一个伟大城市共命运的意义。”王军还与前不久推出《建筑的故事》的建筑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围绕《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向笔者说出了他们的“大城市观”。

  简?雅各布斯颠覆了以前的城市规划理论

  问:上世纪60年代初,针对美国大规模改造城市运动,美国记者简?雅各布斯推出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批评了当时城市建设导致的种种社会危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最近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了这部著作,请问两位读了这部著作后有何感想?

  王军:这本书第一章前三节全是谈人行道的,我读了特别感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非常非常伟大,简?雅各布斯是我非常敬佩的记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城市,与今天的中国城市一样,都是“拆”字当头。1959年,简?雅各布斯撰写了《市中心区为人民而存在》;两年后,她推出了这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几乎颠覆了以前的城市规划理论,今天的许多规划大师就是读着这本书进入专业门槛的。

  王受之:严格地说,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城市规划,而是“城市学”著作,它专门研究城市和文化、经济等要素的关系。

  社会矛盾被推土机越碾越多

  问:今天的中国城市也正处于大发展的阶段,阅读这本书对我们是不是有很多启发?

  王军:是的。今年3月到4月,美国规划协会邀请我去旅行采访,我看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更新运动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正是简?雅各布斯在她的书中所批判的“只是把贫民窟搬到了郊区”。郊区大规模的贫民窟里是清一色的贫民,他们失去了简?雅各布斯所论述的城市多样性的生存环境,失去了大量简单就业的机会,只有面临更大的困境。贫困被“世袭”下去了,这是很大的社会灾难,是需要中国城市引为借鉴的。今天中国的城市规划还带有十分强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诞生之前,即1961年之前的那个美国时代的特色,城市问题似乎只是一个物质问题,而不是一个社会问题,于是希望用推土机来解决社会问题,结果社会矛盾却被推土机越碾越多。

  王受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城市规划,规划最基本的是要讲物理合理性,要考虑交通网络和水资源等众多问题。“城市学”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视野,不过这本书在西方只是众多“城市学”作品中的一本而已。

  城市规划应该立法化

  问:如果我们把《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看作是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一面镜子,那么你们认为,目前国内城市规划不尽如人意的症结在哪里?

  王受之:重要的还是规划的持续性。纽约的城市规划做得很早,但这么多年变化很慢,就是因为它是专家做出来的,之后通过议会立法确认。专家立法保证了延续性。而我们一些地方的城市规划,往往是行政官员负责制,这造成了“补丁城市”。所以,规划应该立法化。

  王军:现在许多城市要消灭“城中村”,这正是简?雅各布斯当年所批评的美国现象,而这一中国注脚还有一层含义:“城中村”正是廉价劳动力的聚集地,正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蓄积地,如果拆得这个城市只剩下所谓“高素质人口”,它还会有竞争力吗?当然,并不是说,“城中村”所存在的问题就不应该解决,关键是,所谓的物质问题的背后是非物质的,我们必须回到简?雅各布斯的视角上来。

  也许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系统是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问: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简?雅各布斯是支持“大城市”发展模式的,但反对者们认为,人口超过50万就容易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众多“城市病”,你们怎么看?这一争论对北京等一些大都市的城市建设有什么启示?

  王军: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阿伯克隆比爵士,在1944年针对伦敦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制定了大伦敦规划,立足伦敦所在的区域,发展一系列新城,使其具备就业条件,有机疏散伦敦的城市功能,这个规划获得了巨大成功。大伦敦规划之后,“有机疏散”成为显学。但在上世纪美国的西部,却出现了疏散过头的现象,人们成为汽车的奴隶,对油价的涨落异常敏感,城市运行的成本居高不下。面对这样的情形,以简?雅各布斯为代表的一派提出,城市应该紧凑(compact)地发展。可主张疏散的学者反驳道,难道每家每户希望有一个后花园就不是人性的要求吗?

  我想,也许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系统是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四合院多是一层的平房,它是连排的,是零地界,是院挨院,能盖房子的地方都盖了房子,没有被浪费掉的土地,而且还保证了日照。

  梁思成、陈占祥是有机疏散学派的推崇者,但他们并非要把北京建成一个汽车城市,他们强调的正是建设一个不引发严重交通问题的城市;另外,我在看“梁陈方案”时,看到这样的表述,即如果大面积拆迁古城,“在迁移的期间,许多人的职业与工作不免脱节,尤其是小商店,大多有地方性的‘老主顾’,迁移之后,必需相当时间,始能适应新环境。这种办法实在是真正的‘劳民伤财’。”这让我深深感动,两位学者关注的正是大规模拆迁中的民生问题,以及这种拆迁对社会结构的破坏,而这正是简?雅各布斯的立场。

  老社区是安全的

  问:简?雅各布斯在城市规划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她批评当时的城市规划精英们无一例外都是政府大规模投资项目的“奴仆”。但是,她的言论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1962年,刘易斯?芒福德在《纽约人》上以“雅各布斯大妈治疗城市癌症的家庭药方”为题发表评论,进行回击。在芒福德眼里,简?雅各布斯不过是一个家庭妇女罢了。对此,你们怎么看?在城市规划中,如何才能体现“以人为本”?

  王军:其实,真正使用城市的是妇女,是她们在真正关心下水道是否堵了,自来水是否干净,公园怎么样,孩子是否安全?而男人们则是白天挣钱,晚上睡觉,他们是很难像妇女那样细致地感知城市的。一个小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是踏上人行道,他一上人行道就会知道这个城市对他是否友好。简?雅各布斯是孩子的母亲,她是把自己的腿放到街道上来感知城市的,她如此敏锐地提出了“街道眼”(street eye)的概念,论述为什么老社区是安全的,因为邻里有着正常的交往,有着对社区的强烈认同。

  王受之:应该说,适合人居住的是中等城市,因为大都市很难做到“以人为本”。城市一扩大,就会产生交通、物流和分配方面的问题。现在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是温哥华、西雅图、巴塞罗那等中等城市。

  实现宜人化,必须预留足够的公共空间;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意识到方格的街道是不宜人的,而像北京后海那样弯曲的有机布局才是宜人的;还要注重对文物的保护,因为城市不仅仅是住人的,还是历史的载体。

  链接

  《梁陈方案与北京》

  梁思成 陈占祥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出版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而是包含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本书收录了这份建议书和梁思成致周恩来、聂荣臻的信,以及其他评论文章。

  《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

  陈占祥等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

  本书是由陈占祥自己撰写的文章、口述、亲朋好友的回忆,以及1957年“反右”时期陈占祥的文章和对其批评文字的摘录组成,还配有大量陈占祥的生活照片,使读者可以形象地认识一个热爱祖国的城市规划师命途多舛、曲折丰富的一生。

  《作文本》

  张永和著

  三联书店 2005年6月第一版

  作者张永和是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也是年底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策展人,9月即将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这本书收录了张永和过去20年在《读书》刊物谈“文学与建筑”和“文学与空间”等的精彩文章,编选标准是“脱离了建筑的线索也能提供阅读愉悦”。

  《大转折―――解读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周牧之主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背后隐藏着许多制度和发展模式造成的结构性矛盾。由中国和日本两国负责制定经济政策的高级官员、政策研究者组成的执笔者们,在本书中不仅总结了现行中国发展模式的特征和问题所在,而且对如何构建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