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10月1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风水古今谈
令人吃惊的风水热
2005年10月12日 00:04:03

陶世龙

  编者按

  “风水“之争近期在媒体和公众中引起广泛关注,本版特邀陶世龙先生将他刊登在《学术界》上的《破除风水迷信》一文略加调整和增补,以系列短文的形式连载。原“温故”专栏在此期间,特改为“风水古今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现正大行其道。记者刘若南在《古老方术的现代复活》中描
绘了目前国内出现的这一场景: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对风水术的赞美行列中去,乡村神汉、头脑精明的商人、民间周易爱好者、大学教师,甚至大小官员,还有朴素的寻常百姓。流风所及,甚至于连蒲松龄的一生坎坷、命运不济也被认为是居宅的风水使然。”(2004年5月23日《凤凰周刊》)

  各种媒体也不断传出“风水网站风靡中小学校园”,“教育局长为提高升学率请人看风水”,直至“‘风水’推倒烈士纪念碑”之类的消息。

  风水论坛开进了人民大会堂,在这个论坛上,原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现已退休)唐明邦赞扬“风水文化历久弥新,越来越放射出它的光芒,日益受到了重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8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书友为“风水师”鸣不平,称应纳入行业管理。有记者从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获悉,该所和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等联合举办的“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将于10月1日开班,并将在国内首次开展“建筑风水文化师”认证,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颁发的“建筑风水文化执行师”职业资格证书。

  一时舆论哗然。“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出售‘护身符’”;“‘建筑风水师’难逃巫婆神汉之嫌”;“风水认证培训?当心迷信借尸还魂”;“‘风水文化师’且慢进大学”;“穿上名校马夹,风水它还是风水”……质疑之声纷至沓来。也有“喜见‘风水学’登上大雅之堂”的,但比较少。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培训认证建筑风水师请建设部表明态度”;舒圣祥在千龙网发言:“政府不迷信是‘风水自由’的底线”。

  此后,南京大学校方及哲学系出面否认要办“风水班”,9月15日,人民网报道建设部否认风水培训认证,事情到此似乎已经明朗,可以告一段落了,但争论的问题并未解决。

  风水师培训班主办者辩护说,他们是要普及建筑风水文化,用他们的科学的风水抵制那些假风水。负有培训班讲课任务的原北京大学教授(现已退休)于希贤表示:中国建筑风水学绝对不是封建迷信。

  据媒体最近披露,“风水文化班南京流产,内容不变将在北京开班”。《新京报》报道,风水文化班招生负责人、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副秘书长徐韶杉表示:“时间变了,地点变了,形式变了,但是,学费不变,内容不变,证书也不变。”开班时间定在了10月20日。

  看来风水是迷信还是科学的争论还得进行下去。有意思的是,民间风水师对李书有、于希贤等教授说他们是假风水反唇相讥:“不认为南京大学是在弘扬风水理念,他们就是在骗钱,打着风水的旗号让人家来学,最后人家花了钱没有学到风水”。称“这类‘学院派’风水大师谈论的所谓建筑风水,如景观、环境之类,不过是风水的一小部分。如果这是风水,我可以说中学生学两月我就能让他成为风水先生。”并指斥“学院派”写的风水书是“伪术”。

  “风水”辩在迷信与科学之争中又演化出了“民间派”和“学院派”谁的“风水”更正宗的旁支,让这场争论不仅更趋活跃,也使风水热这一现象更加耐人寻味。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