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10月14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有话就说
无车日是社会对汽车的报复
2005年10月14日 00:04:35

 

  9月17日,今年的“无车日”在中国先于国际5天降临了,尽管声势不大,范围很小,且有商业赞助隐于身后,但毕竟这是社会向汽车发出的一种警告。

  无疑,“无车日”是一种信号,表明汽车的发展和社会开始不和谐了。

  人类发明汽车迄今已经整整120年了,世界上第一个“无车日”是1998年出现的,
就是说在世界范围里,人们对汽车容忍了113年。而在中国,到2002年成都出现第一个“无车日”,汽车发展不到50年,而真正发展起来则是近十来年的事,汽车和社会的不和谐,在中国来得实在太快,是否因为近年来中国汽车的发展速度太快了?

  无法设想,一个没有汽车的现代社会是什么样子。当一些人发出抱怨,20多分钟的车程,由于堵车竟走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是以汽车行驶畅通为参照系的,如果没有了汽车,步行则需要4个小时甚至更多。今天居住在天通苑的人们,尽管天天为出行堵车而苦恼,但他们是放弃汽车选择步行,还是放弃在那里的居所?不要忘记,五四运动,学生们几乎用了一整夜的时间,才由北京大学步行走到西直门;而长辛店机车厂和石景山钢铁厂(即今日首钢)的工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是前一天晚上就坐着火车上北京的。

  再放大一点看,今天各城市类似北京回龙观、天通苑、望京、亦庄等,这些人满为患的繁华小区,如果没有汽车,现在可能还是杂草丛生的荒郊野地,而没有它们,北京、上海、广州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人,现在居住在这些城市的绝大多数人必须选择离开。

  十几年前就有人计算过,每年因堵车给一个城市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而全国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更在3000亿元以上,请注意,在这里也是以有汽车并且行驶畅通为前提条件的。这就如同说你借给我100元钱,我就能赚到200元,你没借给这些钱就要赔偿我的经济损失一样不合情理。因为如果没有汽车,我们根本就不会有“损失”掉的3000亿元。请相信,现在的人们是绝不会放弃汽车,回到“骆驼祥子”时代的。汽车已经让人类上了瘾,人类注定是离不开汽车的。买一辆自行车一年中只在“无车日”骑一天,是不是有点太浪费?

  过去仅从产业角度看“轿车进入家庭”的意义,认为只有轿车进入家庭,汽车产业才能做大,才能有规模,实在是太狭隘了。今天对“轿车进入家庭”的意义,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正是轿车进入家庭,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城市面貌,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结构,更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改变世界的机器”。

  当社会上只有少数人用汽车,它只不过是人们的身份象征,是一种符号,与大多数人,与社会并无太大关系。它消耗的能源,占有的空间,造成的环境破坏,也是微乎其微。但是一旦轿车变成大多数人的代步工具,能源、道路和环境就成为严重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的“保守”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700万辆,当年的市场需求量为860万辆;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为1.3亿辆,当年的市场需求量为1700万辆。届时能不能实现这个“保守”的预测,恐怕不只决定于汽车工业能不能生产出这么多汽车,也不完全决定于中国居民的购买能力,很大程度要取决于环境的承受能力,就是说社会能不能提供满足这么多汽车使用的能源,有没有承载这么多汽车的空间,能不能容忍这么多汽车对环境的破坏?

  过去我们对消费环境的理解,就是规定汽车使用的各种政策和基础设施,包括购车与用车的限制,油品、道路、停车场等的提供是否充足,现在则更要考虑汽车和社会能不能和谐相处,要由社会为汽车服务提高到汽车为社会服务。

  今天我们的汽车保有量仅仅只有3000多万辆,千人拥有汽车24辆,距离世界135辆的平均水平还相距甚远。我们必须由关注汽车产业改变为关注社会;由关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改变为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道路及安全,过去只是发展汽车产业的“相关”条件,今天则是决定汽车产业生与死的前提。

  现代社会汽车要节能,要环保,要安全。日本保有汽车6500万辆,一年耗油7200多万吨,我们保有汽车2000多万辆,年耗油7000多万吨,平均单车耗油是日本的3倍,美国保有汽车2.3亿辆,一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为5万多人,我们汽车保有量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交通死亡人数却是美国的2倍。1970年到1990年的20多年间,发达国家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化合物分别降低了70%和50%。

  和谐,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汽车本身发展的需要。现在中国汽车该是改变自己的时候了,否则,社会就要向汽车说“NO”了。

  (查阅程远更多文章,请浏览auto.sina.com.cn或auto.sohu.com的“程远专栏”。)

  程远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