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11月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山绿水间的实验
2005年11月03日 03:19:14

本报记者 谢念

  从茂兰到兰顶山,朱惊毅将自己的目光盯在了贵州南部省境边缘的荔波县。“参与式资源管理的理念,将陪伴我一路在荔波的青山绿水间前行。”朱惊毅说。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
森林生态系统。兰顶山,则是距茂兰不远的一处天然林区。

  与其他喀斯特地区普遍的荒芜、干旱状况不同,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存在造就了独特、罕见的大面积喀斯特森林湿地。它不仅具有显著的生物学保护价值,而且能提高土地承载力,为当地社区和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生命之源。

  与此同时,喀斯特森林湿地也是一种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当地少数民族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对湿地资源依赖性很强,长期砍伐薪柴、持续开荒、征用沼泽地作鱼塘、水库等行为,对森林湿地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从2002年1月到2003年12月,贵州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组成“贵州少数民族社区参与喀斯特森林湿地资源保护”项目组,由朱惊毅、冉景丞负责,深入村寨开展参与式的湿地资源调查,引入参与式资源管理机制,建立村民参与式管理委员会,结合当地传统和民族特色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

  项目组建成使用186口沼气池,推广替代性能源;资助200余户农户发展畜禽养殖和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种植业,开展替代性生产;提供灌溉设备,提高土地单产量,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不合理应用。

  项目组首先在保护区内一个人均年收入只有156元的贫困水族村寨―――拉桥寨进行了试点。而后,又将成功经验向保护区周边的水族、布依族村落进行推广。

  2003年,“贵州少数民族社区参与喀斯特森林湿地资源保护”项目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环境三等奖。

  “如果说茂兰项目是在事后将参与式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已建立的保护区的话,那么,正在实施的‘兰顶山参与式自然保护区的区划与建立’项目,则是在事前、事中直接将这一理念和方法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朱惊毅说。

  传统上,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多由主管部门、专业人员和专家完成生物多样性调查、区划,由当地林业局兼管,整个过程没有社区参与。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科学依据强,启动时间短,缺点是忽视了当地社区的传统居住权、资源所有权和利用权,往往使得保护区的建立只流于形式,社区不接受,资源事实上也得不到有效保护。”朱惊毅说。

  相反,兰顶山保护区的建立过程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社区意愿”的理念。以保护区的村民代表为主体的相关人士通过充分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不申请配备保护区专职人员编制,由村民民主选举成立资源管理组及管理小组,承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直接管护,形成林业局、乡镇政府、村民的三级管护体系。

  贵州省第一个参与式区划的自然保护区由此诞生。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