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11月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合资企业的年轻人更需要团组织
2005年11月05日 03:15:03

本报记者 甘丽华

  走进十堰,处处能感受
到车的影子。这是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因车而名的“车城”。

  走进东风汽车公司的厂房、车间、研发中心,处处能体会到团组织的辐射力。

  4万多名35岁以下青年,1万多名团员,15名专职团干,照样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共青团组织的设置第一次写入中外合资企业章程,专职团干享受同级中层管理人员待遇,外方合作伙伴参加共青团的活动“逢请必到”。共青团在合资企业中的诸多“第一”、“首创”都在这里诞生。

  共青团的“合法身份”第一次写入合资公司章程

  “双方认同,公司的‘共青团’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开展活动。党团组织的活动经费纳入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从该活动经费的专门会计科目中列支。”

  上述文字第一次被写进了中外合资企业章程,从而确定了共青团在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内的“合法性”,并实现了“两公开两纳入”:党团组织及其工作机构公开挂牌、公开活动;党、团务工作人员纳入编制,团的活动经费纳入预算。

  回忆起争取共青团在合资公司“合法地位”的谈判历史,东风的团干部都不免唏嘘不已。

  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合资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7亿元人民币,中日双方股权各占50%,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汽车行业最大的合资项目。

  长期以来,合资企业团组织建设,一直是困扰我国对外合资合作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外方不理解、不支持,加上我国《公司法》对团组织活动在合资企业如何开展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合资公司团组织大都与其他群体组织重叠,团干部也都是兼任,活动很难开展。

  更重要的是,团干部在合资企业没“名分”,活动经费和相关待遇也无法保障,团组织工作出现弱化甚至缺位现象,团组织游离于企业的决策和体系之外,甚至彻底瘫痪。

  因而,保持党团组织在合资企业中公开活动,绝不能合资出一个“地下党”团,成为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合资谈判的底线之一。“党群组织和干部”成为东风公司12个谈判小组之一。

  但日方对中方要求把党团组织工作写进合资合同根本不理解,只是碍于中方的态度和立场,勉强坐下来听一听,但也仅是你说他听。谈判陷入僵局。

  关键时刻,东风汽车公司党委书记亲自出面,双方高层之间进行直接对话。中方反复阐述一个观点,党团建设问题是从实现合资双方共同利益的需要来考虑的。谈判所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党团组织如何在合资企业更好发挥作用的问题。

  谈判人员还用事实打动对方。东风汽车公司前些年在极其艰难的时期,员工几个月拿不到工资,却仍然能够保持企业的稳定。而日产在其国内的企业每年春、秋两季都会面临员工为增加工资或争取其他利益而导致出现与企业主对立的“春斗”和“秋斗”。

  9个月后,僵局最终被打破。

  跨职能团队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难得的“十一”长假开始了,人们想着法子消磨时光。可东风泵业公司的质量主管马健峰却悄悄地“潜回”了公司。

  与质量部、技术开发部、生产部的4名同事,以及公司团委书记高晓峰碰头后,马健峰和同伴将一台空压机搬出了库房,并毫不客气地动手拆了起来。

  这伙年轻人这可不是在搞破坏活动,而是由泵业公司团委组织的跨职能团队进行的现场改善活动。

  “不少零部件都可以分拆下来用在别的空压机上,重新进入生产程序。1000台的话,就可能节省近10万元啊,”技术开发主管兴奋地对着大家说。

  类似这样利用业余时间、改造不良品库存的“私活儿”,马健峰们今年已经做了30多单,为公司节省成本6.8万元。

  近几年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全公司发起现场改善活动,号召大家从自己身边寻找可改善之处,以降低成本。

  刚开始,大家只是从本部门出发,改善活动的效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团委将不同部门的年轻人集中在一起,组建跨职能青年改善团队,完成了很多“不可能的任务”。

  泵业公司的团委书记高晓峰越干越有味,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一般人认为团的工作是流于形式,是“火花式”的,而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彻底改变了这一点。”

  他参照QS9000质量标准编写了厚达102页的《东风有限公司泵业公司团委团建程序标准化管理手册》,将共青团各项工作编写成程序流程图,要做什么、怎么做一目了然。

  “企业是个经济组织,在合资公司里,共青团要取得合作伙伴的认同,就必须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来,为企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企业提倡、注重以及最终评价任何一个内部组织的关键在于其贡献度。我们工作首要的出发点只能是我们所开展的一切活动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青年的成长、成才。”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团委书记张开军说。

  共青团让我找到了激情

  今年7月份,从清华大学毕业的项昇孤身一人来到十堰,进入商用车研发中心。由于对环境不熟悉,项昇的心里有点“恐惧”,自己是做技术工作的,可能一两年都认识不了什么人。

  没想到他一到公司,团委就策划了一个盛大的酒会,要求他们自导自演一台节目。项昇一下子有了80多个朋友。

  还有一本厚达297页的《成长之路》也送到了他的手里。这本由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团委主编的内部书籍,记录了历代年轻人在东风公司的成长历程。

  每个周末,公司还会请老员工和技术专家来上“周末大课堂”,其中既有未来公司技术开发方向,公司的最新管理理念,也有老员工面对面的经验交流。“我们这代人,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失去平衡,其实很需要有人来指导。现在我知道公司在干什么,也开始知道该干什么了。”项昇说。

  “如果下班只能一个人坐在家里看电视,或是打游戏,我会很郁闷的。”项昇害怕自己变成一个“机械人”的担心消失了,他的心安定了下来,慢慢地有了归宿感。

  王军也是今年从学校毕业来到商用车研发中心的。虽然在学校学的就是机械设计与制造,因为没有实践经验,他自己总感觉自信心有点不足。而公司共青团组织的一次篮球赛让他发生了改变。

  那场篮球赛,打得格外激烈,最后不得不以罚篮来决定胜负。王军把最后一个球稳稳当当地投进了球筐,奠定了胜利之局。伙伴们激动得把他抱了起来,都夸他“投得好”。同伴们的夸奖和融入集体的荣誉感让王军在工作中重拾信心。

  2003年毕业的许丁文差点儿离开了公司,也是团组织让他留了下来。刚开始来东风的时候,许丁文发现和大城市相比这里像个山沟沟,感觉不是很满意。

  就在他考虑另谋出路的时候,商用车车身公司团委将他吸纳为团委委员。在参与和组织共青团的活动中,他感受到了责任和激情,最终放弃了去上海工作的机会。

  商用车研发中心团委书记邹大刚感慨道,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会针对年轻人开展一些活动,但那是间断的、机动的,不可能像共青团组织这样保证持续不断地关心年轻人。合资企业的年轻人更需要团组织。

  张开军说得更直白,“如果没有共青团组织,在合资公司,年轻人会觉得自己只是个打工仔,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他们很难对企业有真正的归宿感。”

  团湖北省委书记肖菊华说,企业在发展和改变,我们共青团的工作方式、工作途径都应随之改变。东风公司的经验完全可以给类似的合资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提供参考价值。

  本报湖北十堰11月4日电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