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焦虑成为文化红利的分配依据
2005年12月12日 05:03:38

徐来

  回顾2005年的中国文化
界,“功利”依然是喧嚣的文化现象背后不变的主题。但在这一年,“焦虑”却取代劳动或资本,成为文化红利的分配依据。

  对中国传统文化前途的焦虑,对学术权利分配的焦虑,对大师离去后中国文化走向的焦虑,再到对文化现象如何评判的焦虑……透过“焦虑”这层文化装饰,2005年文化红利的分配状况,渐渐清晰起来。

  国学坐上商务舱

  “国学”毫无疑问是2005年中国文化生活中最具有分量的一个词。

  从5月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身体力行,为该校将办的国学院“大作广告”开始,“国学”就头顶光环频频登场:先是新“儒学研究者郑家栋涉嫌偷渡事件”,接着是多位名家就“七月流火”、“脊续”进行语词之争,此后,借着“科举百年”的大好机会,“国学”继续一路风光,历经全球华人祭孔之盛事后,终于,在这个年底,身披华丽外衣的“国学”“走”进了“国学老板班”、“中国国学俱乐部”之类纯商业性“国学”培训机构。这一年的熙熙攘攘,“国学”好不风光。

  人大国学院在今年受到的抨击,很大程度上或许是因为该校提倡的“国学应用研究”,人才培养据说要走“企业家的文言文写手”的道路。这样的“前卫”姿态,自然招致来自文化保守派的批评。

  在纪念“科举百年”的活动中,以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为首的科举研究派对科举制度的褒奖,似也出于学术利益的考虑。刘教授将“科举”简单定义为“考试”,并无视科举在维护等级秩序、钳制古代知识分子思想方面的作用,而一味为科举叫好。公众不难理解这一举动背后的动机:一个研究项目,社会影响越大、正面价值越大,引起学术官员关注的几率也就越高,获得的研究经费也就越多。反之则很容易陷入困境。

  关于弥漫2005年的国学热,有好事者将之提升到“另一场启蒙”的高度。此前的2004年,“文化保守主义之年”的活动与争论,为2005年国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撑。但那时,讨论者们关心的是文化保守主义本身的理论可能―――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诸如此类。

  而进入2005年,上述内容似乎不再引起国学宣讲者们的注意。他们似乎显得更为务实,忙着在一些商业项目或具有商业色彩的项目上大做文章。“国学衰微,拯救民族文化”的焦虑,倏然变成了“如何才能靠国学牟利”的焦虑。

  文化,或者文化权利

  学术阵地保卫战并不仅仅发生在国学研究界,其他领域也不能幸免。2005年底,红学家对作家刘心武的“学术围殴”亦缘于此。

  最初,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并没有让红学家普遍不满。通过在央视的宣讲,刘心武令人捧腹的“秦学”引起公众注意。一些正统的红学家开始通过媒体公开批评刘的“猜谜式”研究。10月底,某报发表对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胡文彬的访谈。一场更为激烈的学术争论由此拉开。

  而事实上,刘心武猜谜式的、开玩笑一样的红学研究尽管有混淆视听之嫌,却也未见得有害。刘心武所做的一切,其更大意义在于―――对一种走向全面垄断的学术资源提出了挑战。

  是文化权利,而不是文化本身,终于让一批学问家在这个岁末坐不住了。

  巴金之死,则为中国文化界又提供了一个“文化分权”新由头。

  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的最后一位领袖人物,巴金也几乎是传统的文学研究的最后一块“富矿”。或许正是如此,睿智的巴金生前反复强调不设“巴金文学奖”,免得给混乱的国内文坛添混乱。即使这样,巴金似乎也没能终结自己成为文化分权工具的宿命,类似于“以坐台学术的姿态书写巴金神话”一类的情形终也出现。这一点,在巴金死后极尽哀荣的追思评价热潮中表现得尤其显著―――一场个人的生命悲剧,终于演化成了公众的文化闹剧。

  此起彼伏挑战者

  不仅是学术利益,2005年,文化领域既有的价值体系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芙蓉姐姐被认为是2005年第一个站出来挑战这个体系的人。身材略显臃肿动作夸张变形的她,却坚持不懈地用“火爆”、“妖媚”之类的字眼修饰自己的身材与容貌。6月,在网络上名声渐起的芙蓉通过平面媒体进入公众视野后,迅速引来文化界注意,“后偶像”、“贱文化”、“反常规宣泄”、“无聊文化”、“喜剧暴力”、“反智主义”……一连串的标签随即被贴到芙蓉姐姐身上。

  然而,正是这种“身份即时贴”暴露出“标签生产者”的慌乱。媒体、专家、学院派,他们本该是文化的发现者与鉴定者,但芙蓉姐姐的勃然而起,令他们慌不择路。芙蓉姐姐事件的复杂层次,显然对他们的文化鉴定提出挑战。

  显然,这不是一个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阐明的事件,芙蓉姐姐及其拥趸的动机也无法简单用“无聊”或者“审丑”来说清。不过,这一事件本身,也不会因为这些言说从而迅速消亡或由此打开一个“审丑时代”,与“芙蓉美学”截然相反的“精英立场”,仍傲然引领着当下城市的时尚T台。

  “超级女声”则对文化的权威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挑战。一方面,观众短信投票的游戏规则,将以“评委”身份出现的文化权威部分地消解掉;另一方面,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得“超女”对传统电视娱乐节目的整体结构,产生剧烈冲击。“PK对决”制度更在事实上主导了“超级女声”对既定文化体系的挑战。

  一个在网络上自称“蔡小飞”的人,是2005年的又一个挑战者。在这个虚构出一篇“高考反文”的“人物形象”背后,是一个希望挑战“少年作家梦工厂体制”的孩子。按照他最初的构想,先将“蔡小飞”炒热,再借“蔡小飞”这个壳,让自己的作品上市。然而,他使用了一个错误的挑战方式,最终在媒体的审视下,“蔡小飞”迅速露出马脚,从此销声匿迹。蔡小飞事件也演变成一次“网络行为艺术”。

  但值得回味的是,即使媒体已揭露了真相,依然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凭吊那位死于高考之后的“蔡小飞”――对许多人来说,他们不过是自愿地迷失在这次“网络行为艺术”中,借此进行属于自我的表达与宣泄。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