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12月1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鼓噪“银行贱卖论”真的百无聊赖?
2005年12月13日 04:32:59

邓海建

  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话来看: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以此来看一场甚嚣尘上的“银行贱卖论”成立与否的辩论。有关国有银行被贱卖的论调,衍生于交通、建设两行成功上市之时。12月9日《新京报》发表了经济学家吴敬琏的立场:谁在鼓噪“银行贱卖”?
认为情绪化的指责可以理解,但无益于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

  “我们要看看,鼓噪国有银行贱卖的是些什么人?”这种以毒攻毒的论调,似乎也不幸步了“情绪化”的后尘。不久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还表示,究竟是否贱卖,要通过审计才能得出结论。毕竟,在银行金融资产上的猫儿腻任谁都会触目惊心。

  逻辑地来看,经济学家来论断经济问题是合适的,但是在这一场场的短兵相接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力推股改的当事者和身在国有银行之中的管理者的声音很响,而诸如国家审计署以及一些权威、中立的咨询评估机构,却很少轮到发言。这些“自家人”的回应,凭什么值得我们信赖乃至信仰呢?

  外资参股,说到底还是一个高技术含量“讨价还价”的游戏问题。事实上,我们的确不是“职业游戏者”,那么,当我们提着脑袋注资、赎买、大规模向外资出售股权的时候,能不能换回中国国有银行快步搭上市场化列车的“通行证”呢?鼓噪“银行贱卖论”者的忧心,真的就是百无聊赖、空穴来风?

  一是,在银行改革的制度成本面前、在我们苛刻而急切的寻求战略投资面前,境内投资主体为什么不能参与这场生死博弈;二是,以股权换制度、以股权换技术、以股权换信用文化的改革思路,真的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金融生态背后的复杂问题吗;三是,我们以破釜沉舟的代价剥离数万亿元不良资产的成本和“按净资产定价”之间,到底有没有形成市场公平的悖论?

  英国《金融时报》曾经毫不客气地评论说:“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在官方声明和商业现实之间存在鸿沟。”从中国金融市场战略发展来看,我们对本土银行的正确作价法则、培育国内资本市场和多元融资格局,都是很迫切的。说是居心叵测也好,退一万步讲:关注着国有银行的改革路径、鼓噪一下“银行贱卖论”,也是很担责很必要的事情吧。

  有人说国有银行是人造美女,我们还是拼了血本指望她能光彩照人。此时,“银行贱卖论”,多少也是一种警醒。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